《读书的力量》之二精神底色
人类的差异,不是基因得差别,而是文化改变。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孔子全球伦理“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个。《论语》价值,仁政德治,人性,读书做官做人做事得道道。仁义礼智信,人生信条,行为准则。 孟子《孟子》,著书立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成为四书,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教科书。 东方,希腊,苏格拉底,社会道德教师,美德即知识,邪恶即无知。不断追问,把问题不断引向真理。“我自知且无知”前399,被判死刑。拒绝逃亡。法律,要守法。柏拉图 柏拉图,国家政体艺术否很广。是西方思想的基本模式。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工具论》。奠定罗辑思维。希腊三贤。沉淀在《柏拉图对话录》《理想国》《工具论》等伟大书籍中。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 人类文明思想核心人物,孔子言行举止《论语》柏拉图言行的《对话录》耶稣言行的《福音书》。 2001美籍华人陈省身教授《一个世纪的归程 》发现《道德经》被爱因斯坦1943年德文译本。《道德经》在西方有深远影响。尼采认为《道德经》是甘泉,唾手可得。 《道德经》,在西方被翻译最多。爱因斯坦 罗素、海德格尔、康德都是写本书的拥趸,各种版本已有一千多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被学习最多的除《圣经》以外影响最深刻的书。 前516年,做周朝图书馆的老子辞官归隐,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何不将汝之圣智著为书”。老子洋洋洒洒留下五千字《道德经》。从此骑牛远去,不知所踪。《道德经》尽管只有五千字,但是它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几个重大关系的准则和理论体系。包括治国安邦的大智慧。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风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包容万象,被誉为“万经之王”。 俄国托尔斯泰良好的思想状态,“要归功于阅读《道德经》”。“道家哲学,都是最早的哲学”。李根“治大国若亨小鲜。”引发美国八家出版社争先出版《道德经》。 《道德经》还催生了中国本土哲学,道教。因循自然,以柔克刚的思想,深远的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论语》儒家思想和以《道德经》为代表读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个源头。二者刚柔并济,与进退之间,步履从容,成败之下,面色坦然, 孔子“仁”,内圣外王,人心的动力系统。老子的道,是真,人要活得真实。是人精神的消解系统和救赎系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书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概念,公元前800年到前200面之间,在北纬30度上下,出现了伟大精神导师。古希腊三贤,以色列有耶稣,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先贤。轴心时代的标志,除了文化宗师的出现,和终极关怀的觉醒之外,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伟大书籍的横空出世。 三、历史之轮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聋发聩,照亮了当时迷茫的国人,推动变革的扛鼎之作。 后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才有文化批判。才有梁启超康有为的变革,才能诞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文化思想家。 厚重的历史之轮,终被这些看似轻薄的书页撬动推进,继而滚滚向前推枯拉朽。 我们找不到路的时候,一片黑暗,一本书,他的一个思想,会让我们看到前进的方向。人类的烦恼就是因为无知,因为书读得太少而引起的。 当我看到这里时,我眼泪出来了。原来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那是因为书籍的力量。社会之所以不断向前,就是有这些巨作在引领。自己之所以烦恼,那是没有读狗书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