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观展记CH2:见面——世博会国际参展方捐赠藏品展
Date:2022-02-13 下午2点
Address:世博会博物馆
一句话概括:匠心巧思比展品更精彩
推荐程度:四星半,值得一看

差点因为想要直奔PSA而错过了这个展,何况是闭展前的最后一个周末。调性是属于公立博物馆一如既往地通俗大众,但胜在策展很有巧思,由小见大,从一个小小的面孔引出了生存、合作的思索,且人际、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正是世博会的主旨,非常切题,所以感觉值得我花一个小时反复地游走观看。
展览分为“来处”、“生存”、“他人”、“关系”四个单元,相对应地展现了世界不同地区人们对于“我从哪里来”、“我如何生存”、“你是谁”、“你和我的关系”四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单元:盘古&塔恩
第一单元只展示了1组面孔,这组面孔的疑问至今尚未有解。关于世界的起源,不同地区的人给出各种答案,我们归纳组合了那些具有相似性的。它们让我们不能不猜测:这当中是不是含有某种尚未被发现的合理内核,有着某种被神秘化了的规律性的东西呢?
这个分组展示了两位创世神的面孔,一位来自新西兰,一位来自中国。塔恩是新西兰神话故事里的创世神,他在黑暗之中用力伸展四肢,将原本紧紧环抱在一起的天与地分开。而干里之外,中国人最熟悉的创世神是盘古,故事同样描绘了世界在诞生之前混沌不分的状态,创世神开天辟地后始有万物。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对于世界诞生之初的幻想却惊人的相似。他们未曾约定,却仿佛都亲见有神人在永恒之虚空中,用相同的姿势撕出一道豁口,为世界带来光明。我从哪里来?远古的先民们似乎给出了相同的答案。
在新西兰毛利人的创世神话中,天空之父与大地之母因相爱而紧紧拥抱,他们的孩子塔恩被四禁在这拥抱之中终日不见光明。有一天,天空之父动了一下,一束光从他的腋窝下透了进来。塔恩对这光感到惊奇,渴望解放自己,但他的父母不愿分开。塔恩仰面躺下,用肩膀抵住母亲,用双腿撑住父亲,不顾他们的哭喊将他们生生分开。从此,世界充满明亮的光。塔恩就是毛利人的森林之神,直到今天他的肩膀依然用力推着大地之母,他的脚则一直伸向天空之父。
第二单元:生存的意义
第二单元展示了9组面孔,每组面孔的背后都是一种生存方法。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相似的方法反映了相似的心理诉求。另一方面,从对神的祈祷到对人的依靠,从对白然的崇拜到对自我的肯定,我们是如此这般走到了今天。
托博尔思克思想者:1976年,哈萨克斯坦的农场工人在翻地时发现了一尊男性石像,20/厘米高,4公斤重,砂岩质地,形态基本完好,只有右腿底部缺损。后经专家论证,石像的建造年代可能在公元前3世纪末至2世纪初。
罗丹思想者: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在艺术上首次以人类的形象描绘了思想。在此之前,思想与智慧通常是由希腊女神雅典娜来代表的。
太阳塔高达70米,外部有3张面孔:在最上端代表末来的“黄金脸”,在躯千正面代表现在的太阳脸”以及在背面代表过去的“黑色脸”。塔的内部可参观,设有约41米高的“生命之树树干和枝条上安装了292个大小各异的生物模型,展现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的生命进化过程。地下还有-展示空间,展示了太阳塔的第4张面孔〝地底的太阳”,象征着人类的精神世界。
贺兰山岩画:“人类的第一块画布是岩石的表面”贺兰山位于宁夏东部,与内蒙古相接,绵巨两百多公里。早在远古时代,就有先民活动于此,在山间的岩石上刻画图像。贺兰山岩画不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民族的作品,而是集多个民族、历经上下数干年甚至上万年才逐步形成的。贺兰山岩画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太阳神岩画。它形似人脸,面朝东方。眼睛由两个同心圆构成,叫做重环双眼。头部刻有放射状的太阳芒线,共分三圈:最外面一圈有24道,中间一圈有12道,最里面一圈是眼睫毛,每个眼睛上有6道。这种数字排列绝非出于偶然,但究竟为何至今又无人能解。世界各地岩画中不之表现大阳的岩画,但太阳神的岩画则结合了太阳和人的特征,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形态上颇具威严,直接唤起观者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毕加索与宁巴:她是有力的
宁巴,是非洲西部巴加文化最重要的形象。她代表生育孩的母亲,她保证农业的丰收,她是被抽象化了的巴加族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刻刀在她的脸部和胸部刻出颗粒状的纹路,象征着巴加人的主要农作物稻谷;同时在她的头上用平行线条刻画头发,象征着一片一片的农田。宁巴的形态显示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感,她不是柔弱的女子,她是部落的保护神。
她是古老的
宁巴不是一尊雕塑,它是西非古老部落在庆典仪式上使用的一种道具。通常由一名男性舞者头顶着宁巴,植物纤维制成的特殊服装会遮住舞者的身体。伴随舞者的跳动,仪式开始,祈祷多产、庆祝丰收。
她是现代的
1907年,毕加索在巴黎的博物馆第一次看到宁巴,启发和影响了他之后的艺术创作。这种古老的雕塑样式,以其夸张的比例、几何式的装饰风格、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感观散发出一种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魅力,在美学上吸引了包括毕加索、马蒂斯在内的一批当代艺术家,成为西方关注遥远的巴加文化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一些史前女神雕像的面部是模糊的?
雕像的面部是模糊的,无法判断容貌与表情。有学者认为这并非因为雕塑她的人疏于技艺,而是因为这样-一来,雕像就和现实中具体的人有了区别,由人一跃成为神。雕塑的目的和意义不在于逼真而在于理想化,通过不切近的距离感将生育的行为和观念神圣化。
巫师由人变为神的联结?
面具最初用于巫术仪式,为了营造神怪氛围通常做得古怪可怖。但古怪可怖不是重点,面具的重要性在于一旦巫师戴上面具,他自己和他的族人都不再将他看作是原本的他,他一跃成为人与神的中介。他的所作所为因而与现实拉开了距离,这种间隔感塑造了他的神圣性和权威性。早期人类对自然认识不足,对各种自然现象感到既不可测又不可控,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又完全依赖于大自然。无论是太阳崇拜、女神崇拜,或是在祭祀活动上让巫师戴上面具作法,都出于一种朴素的想象,想象现实之外还有一个神灵的世界,通过将神灵人格化、故事化,与它沟通,求它保佑。巫师因面具进入想象中的世界,而当他摘下面具,他又重新回到现实中来。
西夏谜团?
西夏王陵人像碑座也是出土于宁夏的文物,但它所代表的西夏文明己经被历史之河湮没。西夏( 1038年—1227年)有着近两百年的历史,最终为元朝所灭。元朝史官末曾为其撰修史册,至此二十四史无西夏,西夏成为一个充满迷团的王朝。
腓尼基文字:
3000多年前,生活在地中海东岸(今黎巴嫩、叙利亚沿海一带)的腓尼基人擅于航海和经商。为了商贸的便利,腓尼基人借用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简化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将数干个不同图像转化为简单又书写便利的22个字母。这22个字母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随着腓尼某人的海上贸易四处传播。
天女与飞天:
Apsara,是源白梵语的译词,在東埔寨指的是天女;Flying Apsara, 则常用作中国石窟或壁画中飞天的英文译法。两个国家,两个不同的神祇,名称上却共用一个词汇,宄其原因可追溯到她们共同的“出生地”印度。天女据说是印度教和佛教故事中乾闼婆的妻子,乾闼婆精通演奏乐器,天女在一旁闻歌起舞;而飞天则一般认为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化身,紧那罗有男有女,男的精于歌唱,女的擅于跳舞。
柬埔寨的手势语言:
在束埔寨,人们将跳宫廷舞的舞者视作天女的化身。舞者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姿势和手势传情达意。这些姿势或手势富于变化,可看作是种字母式的语言,将这些手势组合起来使用就能描述事物、产生意义。图中第一种(树叶)和第二种(花朵)手势是运用最多的两种基础手势,包含了二元论的概念,可以代表“叶子和花”“男性和女性”“正面与负面”等。,当舞者转动手腕将这两种手势连起来使用时,可以产生将一化为二、再将二化为一的来回循环,以此形成“问题与答案”的动作风格。
第四单元:人、种族、国家关系
相似之美,对于家族的祭奠和怀念:
这个分组展示了许多张面孔,他们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社会联系。一边是一群非洲马孔德人的面孔。聚居在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交界区域的马孔德人擅长木雕,因其雕塑多以乌木制成,也被称作 “乌木雕”。乌木雕有多种风格,其中雕刻难度最大的是乌佳马风格木雕。乌佳马的意思是家庭,因而这种木雕通常也叫“家庭树"一般采用一根独立的原木进行雕刻,循木造型。雕塑的人物形象多种多样,都是头脚相连,寓意人们相互帮助,子孙万代生生不息。另一边是一群亚洲印度尼西亚部落族人的面孔。和马孔德人的 “家庭树”样,印尼部落的图腾柱也是直接用一根原木来雕刻。雕塑家通常以这个部落的故事为创作蓝本,从木料的根部开始雕刻,同样也是将一个个人物头脚相连地刻画在柱子上。这种图腾柱的创作一般是为了纪念去世的重要部族成员。图腾柱制作完成后将用于部落里的重大仪式。
从生存到环保:Self & Nature


这个分组展示了两张屏风上的面孔。一张是亚马孙西师的面孔,它代表人类的祖先,巫师的身旁是两只美洲豹。展览第二单元其中一个分组“维纳斯与宁巴〞 也展示过类似的形象。来自土耳其的史前维纳斯女神坐在两只豹子之间不怒自威。一张是闭着眼睛的女性面孔,它代表脆弱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屏风出自秘鲁艺术家之手,用最现代的涂鸦艺术语言描绘而成,寓意人类必须善待自然才能持续发展。
展览第二单元“生存”讲述了不同地区的人为了生存,经历了从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过程。而如今,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危机,全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自然生态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环境保护作为主题的世博会,至此之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一直是世博会关注的主要议题。
隋炀帝和阿尔伯特亲王:魏晋以来,丝绸之路一度中断。609年,隋炀帝出兵攻打吐谷浑大获全胜,为恢复通商清除最后障碍,并在张掖召集西域27国使臣举办规模空前的焉支盛会。会期虽然只有短短几日,但与世博会一样,既有类似展览的文物珍宝陈列,也有多国舞乐表演,更有外交会晤活动。焉支会后西域门户再度大开,丝绸之路又闻驼铃声声。
结语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展览的整体完成度很高,一些巧思对比:如中国和捷克的美猴王,道情和土耳其的剪纸皮影戏,都让人在疫情的当下无比怀念过往的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