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助类书籍
关于原生家庭
《被忽视的孩子: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忽视》❤️❤️❤️❤️❤️
《走出童年情感忽视:如何与伴侣、父母和孩子重建亲密关系》❤️❤️❤️❤️❤️
两本书的作者都是乔尼丝·韦布,从情感忽视的角度分析亲密关系。他认为童年情感忽视在亲密关系中的五种表现:避免冲突、在亲密关系中感到孤独和空虚、谈话大多停留在表面、缺少情感上的亲密和缺乏激情。共有三类在情感上忽视你的父母:有心无力型、挣扎型、专注自我型。遭遇过童年情感忽视的父母的典型特征:反依赖、缺乏自我同情、空虚感、不能准确评估自我、内疚和羞愧、愤怒和自责、致命缺陷、自律能力差、很难滋养自己和他人和述情障碍(低情商)。
有一个朋友,她说知道父母很爱她,可是她却感受不到,我猜测她一定经历了这种情感忽视,父母给她的爱并不是她所需要的,她真正的需要并没有被看到和满足。
作者提出了一个情感公式,值得大家以此评估一段亲子关系。你体会到的积极感觉(正数)+你体会到的消极感觉(负数)=你的决定。一旦这个结果=0,那么就应当警惕这段关系了。如果得出的结果为负数,更应该维护好自己的边界,和父母保持好舒适的距离。
讲述心理咨询过程的书
没有阅读门槛,适合大众阅读,这类书基本都体现了咨询师对求助者一些不良观念的纠正。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这本书将蛤蟆先生的生活和社交日常以及去看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十次过程记录下来。
蛤蟆先生原来是热情积极的人,可是最近一段时间突然变得抑郁,情绪发生很大转变,朋友们很担心他,推荐他去做心理咨询。蛤蟆先生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心理咨询到主动接受心理咨询,蛤蟆先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第一次咨询让他明白如果自己不想好起来,别人是帮不了自己的,他终于明白是否可以获得积极结果取决于自己,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
咨询师引导蛤蟆先生去挖掘无力感的原因。回望蛤蟆先生的童年,父亲严苛,时常斥责他。母亲受制于父亲,且永远将蛤蟆先生视为小孩子。这让蛤蟆先生感到无力和愤怒。但是孩子是脆弱的,只能去适应不良的家庭氛围,他变得讨好和顺从。
书中有许多浅显的概念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自己,比如给情绪打分,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对儿童进行分类,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通过人生坐标确立自己的社交态度,进而“自证预言”。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本书展示了一位心理咨询师的生活和内心活动,心理咨询师也会接受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帮人对自己当前困境负责。
女主从电影行业辞职,跨行做心理咨询师,最近在为约翰做心理咨询,但她因为和男友的亲密关系问题陷入了抑郁状态,向一位名叫温德尔的心理咨询师求助,有趣的是,约翰的妻子也在这里做咨询。
《虽然想死 但还是想吃辣炒年糕》❤️❤️❤️
女主是一位从事出版业的编辑,患轻度抑郁症,将12周心理咨询记录下来。
女主经常过度批评自己,以偏概全,非黑即白。这也是很多抑郁症存在的问题。咨询师则帮助女主纠正这样错误的自我评价,善待自己。
书里很多句子比较有趣,其中有很多妙语。小破站可以搜到作者演讲。
《爱情刽子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10个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亚隆,以咨询师的视角讲述了十位来访者心理治疗的故事。来访者面临不同的人生课题,或者说是亲密关系的课题,他们或抑郁、或肥胖、或恐惧,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波澜。
第一个故事的来访者是七十岁的已婚妇女塞尔玛,她移情并且痴迷一位年轻的实习心理咨询师马修八年,仅仅27天的甜蜜回忆被她不断回忆和反刍,成为了她的心理执念,她让自己一味沉迷于过去,不愿面对当下,不愿回归正常的生活轨迹,甚至依然渴望得到那个断联八年的爱。咨询师邀请马修参与到心理治疗中,结果塞尔玛病情在治疗过程中反而恶化了,这让咨询师感到内疚,因为咨询师剥离了塞尔玛的保护罩,却没有为她建立起新的防护。意想不到的是三周过去了,没先到塞尔玛竟然感觉好多了,六个月后塞尔玛的量表有显著的改善。
在这一段故事中,咨询师提到,让来访者认清自己是生活的主导是件很难甚至很恐怖的事情。确实很多来访者会有无力的受害者倾向,她们需要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获得主动权。
《 热锅上的家庭》
这本书讲述两位咨询师为一个家庭治疗的过程,引子是这个家庭里女儿的自杀,从这个表象问题,抽丝剥茧,挖掘出了这个家庭的更多历史遗留问题。家庭是一个系统,出问题的孩子可能是家庭紊乱的替罪羊。
自我成长类
《养育你内心的小孩》丛非从❤️❤️❤️❤️❤️
关系、需要与爱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作者的回答是关系会衍生出需要,并且这种需要会随着两个人关系的变化产生动态变化;需要并不是爱,而是爱的反面,需要是索取,爱是付出。若想关系得到稳定,需要与爱必须达成平衡。
他认为需要有五种,安全感、自由、价值感、意义感、亲密(包括被关注、接纳、重视、尊重、陪伴、支持等),这本书也主要是围绕这五种需要展开的。
ps.小破站有他的萨提亚家庭治疗相关视频,值得一看。
【心理类博主推荐】
可以在碎片化时间看
wb崔庆龙,分析了很多关于自体感、心理效能理论、依恋类型
的内容,可以配合班杜拉及其相关理论的书一起看,对我来说很有收获。评论区也有很多铁粉的分享内容值得一看。
gzh李松蔚,有很多网友的投稿,提出了很多“奇思妙想”解决方法,挺有启发的。他也参加了很多节目,比如《春日迟迟再出发
》,很值得看。
B站武志红的视频,他的内容比较大众化,贴合热点,生活中一些基本的问题似乎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播客steve说,晚上睡前经常听,声音很好听,他的内容也是有很多投稿,听众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最后,如果实在想不通,建议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身心灵和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