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加:经济学,基本是错的——《货币经济的逻辑》后记
一
此书,是写给市场经济的。无问西东。
是写给经济理论研究者和经济政策制定者的,也是写给金融投资者和普通大众的。
2022年人们在书店看到的经济学,也称为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即马歇尔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综合。经济学,基本是错的。这也是写作本书《货币经济的逻辑——理论经济学的重建与应用》的原因。

二
有意义的学习、训练,是要在面对问题、机会时,有不假思索的想象力和正确直觉。
不同的环境,关注的兴趣、内容也不同。
工作在偏僻乡村会有很多闲暇。拖鞋,短裤,一顶破草帽,在竹林里砍根竹子做钓鱼竿,拴上线,安个钩,挖条蚯蚓做诱饵,在池塘边等鱼上当。
在政府机关、企业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远离了货币理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北京,是全球名流放下身段的秀场。一个偶然的场所,听了一个国际著名经济学家,也是世界顶级名校经济学教授的一番高论,在众人鼓掌致意的时候,我的实际感受是,这个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名校经济学博士,是经济学的门外汉,对经济学一窍不通。
他是经济学的好学生,但是,经济学,即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其主要内容是错的。如,价值论、边际分析、企业理论、供求理论、价格理论、货币理论、货币政策,等等。被视为真理的供求理论是不考虑货币因素的货币外生理论,考虑货币因素后,供求理论同样不成立。
三
因缘际会,在政府机关、企业工作二十多年后,年过不惑第一次担任教职,第一次在教室讲课,讲的第一门课是给研究生讲“高级微观经济学”,用的是全球流行的美国教材,在课堂上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讲这门课非常不合适,因为我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虚构的,高级微观,应该是幻觉水平的虚构”。
四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看了很多,做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
一是经济理论。学生时代,马克思的《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都是必修课,思维在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之间跳跃,走火入魔会精神分裂,抽象思辨则彻夜不眠。1987年读研究生时,给我们讲了一学年两个学期《资本论》的田光教授是“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的第一任秘书长,对《资本论》的研究深刻、独到。
二是国内实践。目睹了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中国奇迹的全过程。1976年秋天,在豫南一所门窗残破不全的山村学校,多数学生因为家里拿不出一学期的2元学费而忐忑不安,一名村干部来说“毛主席去世了”,然后说了一句“我们可怎么活啊”就开始嚎啕,引致师生哭声一片,十分钟前还要求学生们齐声高喊“毛主席万岁”的班主任哭至昏倒在地。对于村野少年而言,世界末日莫过如此。
三是国际参照。1990年日本的GDP是中国的7.9倍,20年后的2010年中国的GDP是日本的1.1倍,到2017年,中国的GDP已经是日本的2.5倍。1990-2013年的23年里中国人均年工资增长24倍,同期,日本人均工资不升反降,2013年的人均工资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
失落,也比比皆是。中国人儿时就会背诵“姑苏城外寒山寺”,当你找到跟前看到的,是姑苏“城内”寒山寺,而且是被高楼、汽车包围的寒山寺时,你能深切感到,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超凡脱俗,出家当和尚之心立即荡然无存。
五
研究生毕业后,在政府的计划经济部门工作了十年。离开的时候已经彻底蜕变,坚信市场经济,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中国的各级“计划经济委员会”也全部改名为“发展改革委员会”。
社会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体制,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有很多文献探讨成功的诀窍,保护私人产权、恢复市场经济,加上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秘诀。
市场,不是一个孤立存在。没有清晰的权利界定、产权界定,市场不可能发挥作用。政府的手伸的太长,限户口、限买、限卖、限价,等等,会让市场功能支离破碎,权力寻租也导致了贪腐盛行。错误的货币政策,则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经济萧条。
六
第一次怀疑新古典经济学是1988年。当时,物价猛涨,年CPI高达18.8%。按照教科书,价格上升需求会下降,结果却相反,价格猛涨需求猛升,人们把百货公司的商品抢购一空。自那以后,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与学术无关,至2015-2021历时六年完成了这部著作,三十多年过去,恍若昨日。
写制度经济学部分,想到狗与狼的不同进化,会浮想联翩。演绎货币理论,始终不敢懈怠于货币价格的相对性。写到通货膨胀率目标,会想到1929-1933年的大萧条,想到地球的大部分被冰雪覆盖的冰河时代。尽管过程残酷,损失惨重,冰河时代让幸存人类的适应能力大幅度提高。大萧条,则让人们对人为的经济灾难有了深刻认识。
古典经济学在建立货币理论时,黄金是货币的基础,而今天,黄金是被货币买卖的商品。此货币,已非彼货币。全世界都知道,今天的美元利率是美联储决定的,但是,美国的教科书上还是凯恩斯观点:货币供求决定利率。
本书的首要任务,是重建货币理论。最初,是想完善新古典的货币理论,结果是一次又一次无功而返,几近崩溃。最终意识到,古典的面纱货币经济理论与今天的信用货币经济理论,进化路径、结果均不同,将二者进行融合,如同安排猴子与人类之间的婚姻,虽然同宗,已经不是同类了。
抛弃经典,重建货币性质、货币职能、利率决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货币政策工具之后,反而一切问题都能顺理成章。回顾古典经济学、凯恩斯、弗里德曼、哈耶克等货币理论,很感慨于马克思曾经引用过的格莱斯顿这句话:“被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
作为应用,本书系统解释了三个经济事件:同时发生于1990-2010年间的“中国奇迹”、“日本病”,以及发生于1929-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也见证了2020年冠状病毒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全过程。
“冠状病毒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人否定全球化,这是错的。事件只是在提醒我们,全球化,需要信息透明,需要有效控制病毒的传播。
七
人类生存方式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重要。人与人之间互相享受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同的智商,不同的体力,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财富,不同的权力,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是差异,是选择的基础,也是市场的基础。
同样是阿炳的《二泉映月》,西直门地下通道里街头艺人的倾诉,与国家大剧院里一级演奏家的表演,感受迥异。
流浪,是自由,也是权力。或许,当人们像尊重政府元首一样去尊重一个乞丐的时候,像羡慕富可敌国一样去羡慕一无所有的时候,像追求知识一样去追求无知的时候,这个世界,才会是一个平和的、不再浮躁的世界。
幸福,是一种感觉,与财富、官职无关。我们能看到贫穷家庭里灿烂的笑容,也能看到超级富豪从高楼一跃而下的头条新闻,更能看到高官因为“紫蟒太长”而生活在恐惧之中。
八
人类社会的分工经济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分工耗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极致。期待地球经济永远增长是不可能的,就像不可期待一个少年永远长高一样。
在竞争社会,人们对权、名、利的追逐是社会活力所在,也是社会动力的荷尔蒙,焦虑、紧张也因之而生。狮子、羚羊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人们却想安排30年后的未来。高等动物、最高智商的人类是所有动物中自杀率最高的,这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人,是最宝贵的,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唯一。给生活困难者提供救济是各国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部分。政府的救济能力是转移支付,被救济者需要对纳税人心怀感恩之心,对于合法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家,需要给予充分的社会尊重。
生命的目的不是忙碌,也不是重复工具可替代的工作。创新与创造需要无压力的悠闲去发挥想象力。各国应该减少法定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每周上班4天,每天工作5小时,甚至更少。
太阳升起了,看上去与昨日一模一样,但是,昨日,不会再来。
九
本书的最初构想,是煮酒论英雄,书名《货币相对论》。就过期老酒,把新古典经济学观点、流派拿出来评头论足一番。
写到后来,是煮英雄论酒。小火慢炖后,新古典经济学原理面目全非,马-凯经济学迎刃而解体,理论经济学顺理而成章,《货币经济的逻辑》算是其中的一个应用。
本书解决了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几乎全部的矛盾、悖论、之谜,尽管如此,对于被马-凯经济学彻底洗脑的人来说,本书应该是“满纸荒唐言”。
写书过程中痛苦的事情,是不知为何而战。往事,像是不真实的幻觉,千万里追寻过去,物逝人非,前事无踪,似乎在证明,的确是幻觉。大脑不管用的时候,就北上蒙古高原,寻找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金戈铁马,若隐若现的土长城遗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傍晚,在草原大排档来一份手抓羊肉、一瓶啤酒,遥望星空,心已茫然。
书写完了,解脱了。
没有路,就不需要车。怀念山村里漫不经心的日子,一杯清茶,坐观云起,仰等雨落。
(《货币经济的逻辑》,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作者:阮加,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宏观金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