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与其他演员的本质区别
大家好,我是雯婷。
好久不见,首先祝大家周一快乐。
今天来写一个被早早封神的女演员——
周迅。

我不是非常喜欢废话,但是这里我的确要说一句看起来是废话的话,那就是:
周迅的演技是既好又不好的。
她是既会演戏又不会演戏的。
好的地方不用说了,相关解析一搜一大把。我之前看过一个综艺节目,节目组出了一个问题,问大家最想成为\最喜欢的演员,一半以上的人写了周迅。
这当然是一种莫大的肯定,但是这种肯定在某种程度上也让人为现在年轻演员的专业素质感到着急。
我也不怕得罪谁,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一部分人的表演审美和表演能力是非常一般的,他们完全分不清楚什么是表演的「技」,什么是表演的「艺」。
一个都跑不了。
为什么我敢这么说?
因为周迅的表演,在「技」的层面是很普通的。
所谓技,就是方法论的东西,是可传递、可复制、可练习的手艺。
周迅所有演过的人物,你随便拆解,你会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她的人物层次自己做的部分很少,至少一半以上是剧本已经做出来了的,她几乎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使自己相信」,而不是「使自己成为」。
这是一种有趣的障眼法。
举个例子,你在马路边看到一个小孩子在很伤心地哭,你会因为她是真的伤心也感到真的伤心,这叫情绪上的共振;
如果这个小女孩随后告诉你她是被拐卖的,大部分人会很容易就相信她是因为被拐卖而伤心地哭,如果这个时候,小女孩在跟人请求帮助,例如要钱,只要金额不过分,很多人都会出于怜悯而掏钱,这份怜悯是出于前面的情感共振的完成。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一个问题,即:
是否存在一种情况是,小女孩的伤心是真实的,但是她嘴里说的话却是假的呢?
假如这种情况成立,那么就小女孩就出现了两重身份,即真实伤心的小女孩和骗人的小女孩。
投射到周迅的表演问题上,这个问题就变成了:
当周迅每次表演都投入真情实感使得观众相信她的情感的时候,等于她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自己去思考就好,
但是这也是我每次听到演员说自己的表演应该「真实」的时候,会稍微有点摇头的原因。
因为「真实」对于演员来说,既是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但并不是一个职业化的要求,它不是一种演员的基本素质,而是一个演员的基本意识。
你不能说我靠一个意识去完成我的工作,这叫业余。
换句话说,
所谓演员的职业性,必须要通过演员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强大的演绎能力同时抵达。
而这两方面,周迅都没有明显强于其他演员的。
可能很多人还是不服,我举个例子来进行简单说明,这个例子是周迅早期演过的一部片子,叫《香港有个荷里活》。

作为陈果的妓女三部曲中唯一一部没有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的片子,这部片子不论是导演技法,还是文本影像都并不弱于其他两部。
但是这部片子周迅演得非常失败。
为什么?
因为周迅从始至终没有走到片子和角色里面去。
她演的是一个被生活挤压起伏的小女孩,但是她却始终好像不谙世事,以一种「生动」的姿态跑跳笑闹。

这里有导演的责任,但是在其他两部片子的女主角都表演优异的情况下,我个人会偏向于认为周迅的责任更多,因为演员有义务主动地去拿捏角色,而不是等待着导演的喂养。
陈果的妓女三部曲,立意上有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不多去做讨论,但是他有个非常一致的风格特性在于:
他的电影里的人都是充满「死气」的。
不论是《榴莲飘飘》里的秦海璐。

还是《三夫》里的曾美慧孜。

她们身上都笼罩着一种颓唐中的香港附着于身在其中的人身上所必然呈现出的一种苟延残喘的落败感。
所以在《香港有个荷里活》这个片子里,导演一再地把镜头给到死猪、屠夫身上,他是明确地有这种极度痛苦的精神表达在里面的。
演员必须能够敏锐地嗅到导演的意图,才能更好地服务角色。
这是一条真理。
没有错,我用的词语是「服务」,我再强调一遍,演员必须服务角色!
如果没有这种服务精神,演员的痛苦将是成倍的——
说到这里再插句题外话,可能你们不知道,缺乏服务精神,就是很多演员抑郁症的根源。
因为他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因为角色的自我与自己的自我强烈的冲突而陷入双手互博的剧烈撕裂中,呈现出一种神不神鬼不鬼的状态,著名的例子有贾宏声同志。

这种「演员病」本质上是演员过于想要凌驾于角色之上,因而呈现出了一种无知且无根的自恋,无知就会狂妄,无根就会焦虑,他们会共同作用形成某种固步自封的自恋,进而一点点把人趁早逼入绝路。
如果你有这种病,请你趁早醒来,艺术不为您背锅。
说回周迅,周迅之于角色,并不是这样一种凌驾式的优越感,但是她也有一种无意识的自恋,她的自恋是「本推半就」的。

很多人夸她有灵气,她也会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特点,然后允许这种特点成为自己的武器,在各种紧要关头都用一用,这叫路径依赖。
很多戏,这一招,都好使。因为灵气就是「生气」,生气在绝大部分电影中,都是极其具有魅力的。
尤其是商业电影。
因为所有的商业电影的哲学都是存在主义的。所谓存在主义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最后一定要寻找到某种人存在的意义,要有「希望」「价值」等等。
它很普世。
但是恰好陈果的电影全都是消解意义的。他是「希望湮灭」了的。
所以《香港有个荷里活》这个电影的主角的演绎,最重要的就是演出人被绳子勒住脖子但是还想要活下去的窒息感,那是(导演理解的)那个大环境下所有人的一种生命状态的白描——
有的人活着,但是她正在死去。

这是一个在当时的香港走投无路的普通女孩成为妓女的原因,也是导演三番五次影射的东西:
有的选,谁愿意做妓女?
可能周迅现在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可能周迅现在都不明白自己除了努力之外的因素,到底为什么能够拥有超越其他同龄演员的地位。
那么我现在就给出一个答案:
因为周迅的个人特质(强存在弱攻击)恰如其分地美化了中国电影市场化这二十年来大众的功利性的价值追求。
翻译版:
因为周迅的功利心看起来够浪漫。
或:
周迅的浪漫完美地隐藏了她的功利。

2022年了,「功利」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只是一种存在主义的一种比较赤裸的表达。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稍微上点干货:
- 1993年1月,广电部颁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发行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中影公司不再统管35毫米国产电影的发行工作,由制片厂与省或市级发行公司直接交易。中国电影在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 2000年,广电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改革步伐开始全面提速;
- 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决定以院线制代替原有的行政层级发行,拉开了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序幕;
- 2002年,全国首批30条院线正式成立,改变了原有发行放映体制省、市、县三级行政的条块分割,变成了自由流通的市场主体,博纳、万达等企业纷纷建立。
- 2004年,广电总局第21号令开始施行,电影首次被明确定义为一种产业。
- 2010年前后,头部电影企业开启了第一次资本化浪潮。2009年华谊登陆创业板,2010年博纳赴美敲钟,2011年光线传媒登陆A股,电影公司上市热潮开启。
从1993年到2013年,这20年间的电影票房虽然不算太高。
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30后年的今天,中国电影的话语权、经济权尤其是审美权,几乎是完全掌握在在这期间成长起来的电影人的手里的,包括且不仅限于博纳、万达、华谊、张艺谋、陈凯歌、娄烨、徐峥等等。
最重要的是,中国电影的市场化(大众化)正是在这些年里逐步形成的。这种市场化意味着大众认知度,意味着公众影响力。
所谓的四大天王为什么如今再难复制?因为早期的文娱市场够单一,话语权够集中,这也是大花们之所以能成为大花的重要原因。
再来看一下周迅的个人履历:
- 1994年,《风月》,导演陈凯歌
- 1998年,《苏州河》,导演娄烨
- 1998年,《花桥荣记》,导演谢衍
- 1998年,《荆轲刺秦王》,导演陈凯歌
- 2001年,《十七岁的单车》,导演王小帅
- 2001年,《香港有个好莱坞》,导演陈果
- 2002年,《那时花开》,导演高晓松
- 2004年,《恋爱中的宝贝》,导演李少红
- 2005年,《如果爱》,导演陈可辛
- 2006年,《夜宴》,导演冯小刚
- 2008年,《李米的猜想》,导演曹保平
- 2008年,《画皮》,导演陈嘉上
- 2008年,《女人不坏》,导演徐克
- 2009年,《风声》,导演陈国富、高群书
- …
简单说,周迅的个人成长是与中国电影的飞速发展高度契合的,这种契合不仅是时间线上的契合,而且是银幕女性审美上的契合。
有人曾经问过我为啥周迅没咋演过大导的电影,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准确的。
周迅演过很多大导的电影,甚至《云图》都演过,但是「第五代导演」的片子,她主演的确实比较少。
我当时回答的是因为她不符合很多大导的自我投射。
其实这个回答也不够准确。
更准确一点说,是她身上的浪漫气质,不够符合当时这一波导演需要表达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他们的一部分自我投射。
这也是很多朋友盛赞《苏州河》和《李米的猜想》的原因。

很多人赞周迅,灵啊。
但是什么时候有人赞周迅,实啊。
没有人会说,周迅在一个角色里扎得足够深的。
因为她与观众交流的时候,她选择的方法是,让自己在自己里走得足够深,而不是让自己在角色里走得足够深。
她是通过说服自己去让观众「相信」的,而不是用扎实的方法去「成为」的。
这没有对错。
但是为什么我说那些以此为榜样的孩子们没有前途呢?
因为你们模仿不了她。
她有她的「技」,但是对绝大部分人毫不适用。这就是周迅与其他演员的本质区别。
有很多年轻演员也想着我也要演出周迅的那种情绪,
可快别扯了,你们都不知道自己在胡言乱语些什么。
在我个人的视野里,过于依赖自我,就是一种与魔鬼进行的交易。它很消耗也很残忍,带着强大的清醒之余,也带着孤注一掷的随性,它是靠「痛苦」续命的。
咋说呢,稍微有点不健康吧。
以及,在这个时代里,它也不见效了。
最后,
那个啥,
情人节快乐。
如果您实在不认同,就当我给您讲笑话了。爱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众号:宋雯婷(ID:swtstory)
搜索公众号名字即可关注
-
啦啦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7 14:14:59
-
杂流土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6 11:55:08
-
★王二叮当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6 07:56:07
-
摩托车维修技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6 01:04:55
-
不看书的狗剩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5 23:13:49
-
10月20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5 22:38:03
-
Buffo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5 21:32:05
-
上帝的宠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5 21:09:01
-
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5 20:29:26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5 20:27:18
-
Lan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5 20:18:10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5 19:38:13
-
范迷糊 转发了这篇日记
表演的「技」、「艺」是什么,好坏对比标准是什么;电影作品中,角色表现的第一责任人是演员还是导演;她是怎么说服自己去让观众「相信」的;一个演员如何能够、如何算是「成为」了角色?一脸懵逼。
2022-02-15 19:20:53 -
maphysar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15 18:42:46
宋雯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好好好,看不起短剧演员 (7人喜欢)
- 金敏喜02:入戏本身就是豪赌 (41人喜欢)
- 她的眼睛里有阅历 (10人喜欢)
- 金敏喜01:被“精神殖民”的国际影后 (66人喜欢)
- 易烊千玺把自己“藏”在了表演里(一) (2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