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打工人的夜深归来
在没有步入社会成为一名打工人之前,我曾经对作为一个打工人下班时候的场景有过许多的憧憬和想象,那样的憧憬和想象或是基于不同影视剧的某个片段、或是来自某个亲眼目睹的真实生活场景。
最早关于下班场景的印象大概是源于幼时看过的香港TVB剧。在暮色尚不明显的黄昏,剧中的打工人穿着考究的职业套装——男的总是穿着西装和白衬衫,并且白衬衫领下系着整齐的领带,他们的手里提着一个深色的公文包。当他们从公司大楼出来之后,年纪稍长些的、有家室的总是匆匆赶到站台好搭上回家的大巴车,而年轻的则是为即将到来的夜生活欣喜。
后来看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剧中女主角艾米丽的职业在我们看来是那种最平凡的打工人的一种——一小个餐馆的服务员,她一个人在巴黎孤独而快乐地生活着,而这其中的许多快乐都来源于她下班后的时间安排——她在剧中的助人为乐之事几乎都是在下班之后进行的。艾米丽似乎下班格外早,在如油画般的风景里,她自顾自地穿梭在巴黎的不同角落忙着那些她认为能够帮助别人、也能令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除了艾米丽,与她一同上班的同事也同样享受着早早下班的恩惠,这在男主角为了艾米丽去找她同事时,他们一起漫步在黄昏尚未降临的镜头里就可以看出。这样的电影给了我一个在如今看来并不准确的印象——我们可以早早地下班,然后尽情享受着下班后的时光,甚至可以将那些时光用来做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上大学时,机缘巧合之下有了一段非比寻常的经历。那时学校组织我们去一座位于深山之中的军工厂实习半个月。偏僻而隐秘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身处其中的打工人拥有着与外界截然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这所工厂与外界保持着一致的工作时间,朝九晚五(可能会更长一点)。于是,每个周一到周五,一到五点多下班的时刻,员工们便跨上二八杠自行车从工作区奔向生活区。大家不论是推着还是骑着自行车,彼此皆有说有笑,有的夫妻档则是共用一辆——丈夫在前面蹬着车,后座上坐着妻子。这个颇为的热闹的场景像极了老电影里的片段,承载着关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记忆,可它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却仍被淘汰、依旧停留在一座被山峦所隔开的工厂内。山隔开了外面的下班方式,也隔开了外面的精彩。山内没有夜生活,在夜幕初降时有一阵短暂的喧嚣,吃过晚饭的人们出来散步聊天或者跳舞,但很快就会结束,之后就陷入了无声得黑暗之中,夜宁静得可怕。当时的我们不禁好奇里面的这些人是如何打发那一日日早早下班之后的漫长时光的。
直到最后离开校园步入职场成了一名真正的打工人,有了规定的下班时间并且需要严格遵守之后,关于下班的场景才真正清晰起来。电影终究是电影,里面的场景未必能在真实生活中得到验证,即使能,也未必会验证在自己身上。至于那座军工厂里的生活,时代在飞速发展,它之所以被保留,完全是因为一座又一座的山岭抵挡住了外界变化的入侵,换个地方,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后来我去了北京,就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北京和互联网公司这两个标签组合到一块儿,便意味着我下班时候的画面不可能如艾米丽每日所路过的风景那般优美,我的下班时间也不可能如艾米丽和深山工厂里的工人们那般早。在北京这样的城市工作,每日必得忍受长时间的通勤和通勤时的拥挤、无聊、疲惫,而在互联网公司,则必得接受下班时间的迟晚。到底有多晚?有的是六点,有的是七点,有的则是九十点甚至更迟。在天黑得晚的夏季,六七点下班的人尚能目睹天黑之前的景色——路边绿化带里的树木和花卉、西边的晚霞和落日。更晚时候才能结束工作的人则没那么幸运了,每天等待他们的只有黑沉沉的夜色。很不幸,我就是后者,在工作日总是要等到九点之后才能放下手中的工作,然后离开公司宣告下班。我们这样的一类人不在少数,因为我们的存在,北京的几条路甚至会出现拥堵,也就是许多人说的“夜高峰”。

经历了这一天漫长时间的工作,人已经精疲力尽,走出办公的大楼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回家,回到住处到头就睡。至于外边的风景,谁还有心思有留意去欣赏呢?话说回来,此时此刻,又有什么风景值得留意和欣赏呢?北京的夜、和隐藏在其中的美丽从来不是一个坐在深夜出租车的人透过车窗玻璃所能发掘并大加赞美的。他坐在出租车后座,归心似箭,可通往高速的辅路总是拥堵不堪,司机不耐烦地按着喇叭,走走停停,车内的空气沉闷,他摇下车窗的半截玻璃好让新鲜的空气流入,外面的夜分不清颜色——夜被成排的路灯和远处的灯光照得失去了本来的黑色,远处的树木剩下一团团黑魆魆的魅影……
等我终于熬过这一路的拥堵、沉闷和烦躁,终于抵达距离公司很远的住处时,已经是个更晚的时刻了,无论是时间还是疲惫的身体,都不允许我再有任何能让我下班后的生活更加丰富有趣的活动了,我所期盼的不过是尽快洗净自己劳累一天的躯体、然后将其安放在柔软舒适的床垫上为下一个工作日储备必要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