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一个人
题记:原文写于2016年5月26日星期四,本是作为MOOC平台“学堂在线”上的一门心理学课后问题的回答,此处贴出原问题和原文。
当出现“老少恋”、“忘年恋”等社会现象,有人不明就里,有人觉得匪夷所思。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看,这些现象背后都可能有“创伤文化”或者“伤痕文化”的影子。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群体迁徙的过程可能会给个体和群体带来心理的冲突、行为的代价。结合“伤痕文化”,谈谈爱上一个人和爱上一个时代应该如何理解?(15分)
首先我认为题中所说的爱当是所谓的“真爱”,也就摆脱了世俗观念(比如很多人习惯认为恋爱是为了婚姻,那么与你恋爱的对象当是与你年龄相仿的等等云云)的束缚。个人认为爱(真爱)的产生有几种机制,方法论层面上通常是通过制造情绪波动,但导致情绪波动的深层动因则跟需求论和价值观密不可分。
此处只以爱上一个人为例,因为一个时代,是有无数个人的无数行为组成的无数事物,根本还是在于个人。
先说需求论。这点或许就跟伤痕文化息息相关了,窃以为,伤痕文化是需求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此处只讨论心理需求。简言之,你可能曾经受到过心灵的创伤,这种创伤可能始终未能弥合,也可能弥合之后形成了疤痕而具有很高的识别性。无论哪种,当再次触碰到受伤的地方时,你还是会感觉到痛,即便触碰到了已经愈合的疤痕感觉不到痛,但是这丑陋的疤痕造成的高识别性是你不想显露出来的,因为你并不希望向人显露出自己丑陋的一面。于是,缓解甚至消弭这种可能随时会出现的痛及丑便成了一个潜在的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心理需求。
如果此时恰好出现了一个人,TA能够温柔地进入你的内心,你可能会一点一点对TA敞开心扉,让TA对你真实的内心世界一览无余。那么TA作为一个观者,可能会渐渐地变得非常了解你,TA能窥视到你内心中一些隐藏的角落,隐藏得连你自己都可能未曾窥探到的角落。当TA真的非常了解你后,如果TA是善良的人,TA可能会想帮你,那么TA后来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有着极大可能会缓解甚至消弭伤痕给你带来的痛楚,甚至TA还会有办法消除你那丑陋的疤痕,让你一直忌讳的那一点丑陋或者瑕疵不再出现。如果TA做到了上述的哪怕一点,对你来说都是益处极大的。因为TA满足了你长期以来都无法自我满足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如果你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你必然会对TA心存感激,甚至是异常感激。这一切对你造成的情绪波动可不是简单的撩妹或撩汉技巧所能比拟的,这种感激也远不是用物质就能表达了的。这时候价值观便登场了。
如果说伤痕是负向的心理需求,那么价值观便是正向的心理需求。前文已述,此时的你因为TA,已经产生了难以言表的感激之情,你需要表达这样的感激之情,这种表达的主要动力来源于你的价值观。如果你是个善良的人,你的价值观则倾向于通过为TA付出,甚至是无条件的付出来回报对方。这里绝不会牵扯到功利层面的回报,这只是价值观的作用。这种愿意为对方付出便成了你的正向的心理需求,如果对方每每都接受认可你对TA的付出,你在这种激励或者说是正反馈的刺激下,可能会源源不断地付出;如果对方不接受不认可你对TA的付出,你可能会不断加码自己的付出额度,直至愿意牺牲一切来表达这种感激之情,以回报TA对你的负向心理需求的满足。(此处可以类比投桃报李的典故。)
如果TA对你的负向心理需求的满足导致了你的付出,而你对TA的付出又恰好满足了TA的某种心理需求,这种交互式的正反馈则可能会形成良性互动,你们便会自然而然地在一起恋爱。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曾经受过心理伤害,也可能两个人都没有受到过心理伤害,而只是价值观上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可能会在某个时刻能够积累到互相满足对方的正向的心理需求而形成交互,最终恋爱,成为眷属。
比如《疯狂动物城》中,狐狸在帮助兔子的过程中满足了兔子的正向心理需求即价值观的需求,而兔子在后来为了查明真相给食肉动物找回公道的过程中则满足了狐狸的负向心理需求即狐狸幼时受到过的心理创伤。所以我们聪明的观众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狐狸和兔子最终会在一起成为情侣。
再比如《太阳的后裔》中,柳时镇和姜暮烟的爱情则更多地是建立在价值观的共鸣之上的。有那么一个桥段,当姜暮烟和柳时镇争论自己并不一定非要做史怀哲一样的医生时,能明显感觉到柳时镇在那一瞬似乎“不爱”姜暮烟了。而二人在乌鲁克地震灾区的携手救援,则再次将他们二人的价值观绑在了一起。以及剧情后面所发展的姜暮烟理解了柳时镇的战友情,并尽力弥合因战友的牺牲而给柳时镇造成的心理创伤后,二人的感情进一步升华了。
总结一下,爱(真爱)是需要两个人一起维护的,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对对方的心理需求的满足而逐步升华到价值观的共鸣层面上的一种情绪。这种需求的满足通常需要另一方的给予或者付出,而后产生的良性互动。所以真爱双方一定都不是完美的,但他们偏偏在某一方面恰好能够契合,所以才能携手并进。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喜欢和爱的区别。窃以为,喜欢更多的是因为好奇心和占有欲,比如你喜欢某个题材的小说是因为好奇心,而你喜欢某个品牌的包包则更多地是因为占有欲。仅仅从这个层面上看,喜欢似乎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满足,但是细心的人一定注意到了,喜欢和爱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喜欢并没有牵扯到付出,而喜欢一旦牵扯到付出,便离爱不远了。但是这种因喜欢而产生的爱则有更多的占有欲在其中,此后的付出很容易产生“付出感”,而付出感得不到回报,则可能扭曲之前的占有欲,甚至会由此导致一些严重的后果。由于不在此题的讨论范围内,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