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本纪》读后感(2)
今天读了从成王到幽王的历史,也就是西周的历史,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几任帝王不断用兵开疆拓土。
首先在武王时期,武王给夏后帝辛的儿子武庚分封了土地,让他掌管殷的百姓,并让管叔、蔡叔辅佐他。后来武王崩,立成王,但是成王年纪小,所以周公旦摄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篡权,就和武庚叛乱,结果被周公旦平定。后来周公旦还政给成王,成王东征淮夷,以及殷诸侯残党,并制定了设官分职用人之法《周官》,规范礼乐,修改法令制度。如果说武王是得天下,那成王就是巩固江山。很有意思的事,每当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总是有匪患,因此坐稳江山的武功主要就是剿匪平叛、巩固边疆、清除前朝余孽。同时文治就是要完善制度,怎么用人、怎么规范礼节、怎么完善法律,都需要考虑,而成王主要就是做了这些文治武功的事情。以至于在下一代康王时期,天下太平到多年没有用到刑罚。
之后在昭王时期,用兵主要是进行南征。在书中记载说昭王“王道微缺”,这就不明白了,王道怎么就微缺了?一是诸侯不听调遣,不进贡了?二是有人起兵谋反了?这就不清楚了,反正《周本纪》中是没有记载。我猜测南征就是为了讨伐不服周王室的诸侯或者部落,或是将疆域以外的土地纳入到周王室管辖范围内,让他们臣服。按照书里所说“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按照地域划分,百姓、诸侯、蛮地的首领要按时进贡朝见。除非他们无故不进贡会进行讨伐,其余讨伐他们的理由要么就是想让他们按照高一等级的标准,多进贡些贡品,例如穆王讨伐犬戎;要么就是想把领域外的土地纳入版图。但是不管哪一种理由,在用兵时,总会让被讨伐的一方厌恶,假如他们同时具备抵抗周王室的能力,即使讨伐成功,周王室也不会得到多少好处,就像穆王伐犬戎仅获得四白狼四白鹿,而且在之后被讨伐的一方多半也不会再听从调遣,按规定朝见进贡。
后来共王时期讨伐密,在书里记载,是因为密康公没有把三姐妹进献给共王,导致了共王伐密,我倒觉得这只是一个借口,从前几任帝王的东征西战,多半是巩固统治、扩大领土才发动的战争。也是由于多年的征伐,导致懿王时期国运开始衰退。到厉王时期,竟然不许百姓对厉王的暴虐统治发怨言而杀害百姓,导致了百姓将厉王赶走(可以看出来当时民风也是很彪悍的啊)。后来经过周公召公的共和时期,以及宣王早年的统治,使周王室迎来一次中兴。但是宣王晚年用兵失败,使南方的军队全军覆没,后来幽王更是玩出了“烽火戏诸侯”以及废长立幼的事情,导致申侯联合犬戎叛周,杀死幽王,掠夺财宝,导致西周灭亡。
这里有意思的是在幽王被攻打的时候,没有诸侯来救,个人认为“烽火戏诸侯”只是一个传说,从前几代帝王开始,荒服不王、百姓叛乱、损失军队、任用奸臣,周王室对诸侯已经失去了威慑力,不来勤王也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即使不废长立幼,也难说申侯不会跑来摄政。
原先没有读过史记的时候觉得周的贤君圣君会很多,会四海升平,后世也是喊着要恢复周礼。但是现在倒觉得周在完善统治制度上是比夏、商下了功夫的(相对完善的刑罚制度《甫刑》和礼乐制度),但是他也是常年征战,叛乱也不少,真的不太明白为什么后世会这么推崇周。
在穆王要讨伐犬戎时,祭公谋父说“先王之顺祀也,有不祭则脩意,有不祀则脩言,有不享则脩文,有不贡则脩名,有不王则脩德,序成而有不至则脩刑”,这样的想法倒是很适合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实力强劲的大国。作为大国,遇见事情可以选择外交手段,也可以选择发兵征讨,能用外交解决自然很好,不能解决的话,后面的兵也不是摆设。用兵始终都是下策,打仗就会造成伤亡,结下梁子。而且大获全胜是用兵最好的结果,如果实力相当有胜有负,甚至兵败,那么就会失去威慑力,以后不管是外交还是军事,都会处于下风,这也就是祭公谋父说的“先王燿德不观兵。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因此大国用兵还是要慎重。对于小国,面对大国的以礼相待自然很好,但如果被入侵,除了屈服就是鱼死网破,不管怎么选择都是任人宰割。
祭公谋父的后一句“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倒显得太理想化了,你是讲道理,但是我也要生存,你家草地肥沃,我家土地贫瘠,不吃你家草,我们就过不好,甚至得死。我服你,但是我也要咬你一口。而且大家都是趋利的,都想要占便宜,对我有利,再有风险也想要尝试。因此我个人觉得祭公谋父的这句话是放在明面上说给别人听的,而实际上,不管你服还是不服,我都要有能力打服你。
最后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幽王时期地震频繁,要是我还是研究地理那几年,我倒真有兴趣研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