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观影总结
看标记日期才发现这部电影看了那么久,明明是大一上看蒋勋写莫奈提到长卷美学由此联想到春江水暖才找来看的,结果竟然拖到寒假才看完,足以证明电影物理层面的长和纪录片式记录对个人情感的内耗之大,加上片中就有提到的富春山居图,更呈现出一种虚实相生的序法笔墨。这种客观的记录笔法很难不让我想到杨德昌,近年来大陆各大电影节越来越多出现纪录片式电影,但始终没有一部能够留名的佳作大抵还是因为,关于家庭的议题也不能缺少对当下社会的思考,你不能说这些影片没有关于社会的思考,只是不够深刻。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记录方式,看到什么就书写什么,这个时代的平静也有它自己的暗潮汹涌。
看这个纪录片就会想起许知远采访毕赣那一期说的话,对蔡国强也有着相同的感觉,相对偏僻的成长环境和落后的时代里出现的天才,创世者般的存在。这些作品根本不是用语言能够形容的,一切都太苍白了,唯有遵循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发出感叹,明明是一种摧毁却好像如获新生。只能失语。
我形容它是绿毛水怪的影像化,城市神话但不是都市神话,因为没有纸醉金迷的酒局和浮光掠影的开端,它甚至需要带一点土地的气息,一切都淡然的展开,最好把周围环境弱化到像是只有彼此最好,一个城市讲解员和一个工业潜水员的故事,一种最平实的戏剧张力,我不知道该怎么确切的表达它对我原始的吸引力,就像神话本身的真假信则有不信则无。还有就是欧洲人真的很擅长拍这种脱离社会但其实又紧密相连的,这种背景和环境简单的小制作电影,但其后劲儿一点也不会因为情节简单而丧失后劲,有点儿像他们的穿衣风格,简练却精准迷人。
又是因为小组作业做南方车站的聚会演讲才看的刁亦男,发现着迷是一种本能,喜欢才是一种习得的结果。我把他研究个透顶不想错过一点内容,原始驱动力还是想要被老师表扬而不是第一眼就着迷。坦白讲这种风格绝不是能让我第一眼着迷的类型,但看完这两部再加上对思想和美学的补充,还有前作的风格探求,发展成喜欢就变成一种应运而生,不可能着迷但也不可能不喜欢。特别是我太喜欢给人和物添加附加价值,中戏文学系等于作者性的绝对保证,四部曲一致的风格是基调上的保障,挑选演员方面除了兼顾商业的那些很知道哪些人属于他的故事,就是把桂纶镁作为欲望投射体,把廖凡和黄觉作为施加欲望主体的两面这一点,我有感受到你想要的萎。还有最后一小点就是都说国内暴力美学登峰造极的是程耳,萎的极致是娄烨,但前者我无法沉浸其中后者我恰恰觉着充满欲望,所以刁亦男在我心中填补了这两个空缺,把暴力但没有美或者对我而言没那么美和萎结合到的很好。
从三月就开始陆续把娄烨补完,想了很久用哪部当作切入点,一想到风雨云和隐秘的角落自然而然选择了我的欲望之火小昊。作为除了院线片我看的第一部娄烨的片子,对这部最开始那种不自觉吸引的感觉在没看余下片子的时候还没那么明晰,看完余下的片子还是只为春风和浮城谜事着迷我觉着秦昊功不可没,也证明了其他演员都是娄烨电影的匆匆过客,秦昊才是他电影的灵魂和欲望主体。特别是春风,我觉着只要江城在街上走着,在这个画面里出现,我的眼睛很难去凝望别人,那不是一种明星的耀眼,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入,所有人都是客体,可能只有郝蕾在娄烨的电影里有同等效果,他们一定是区别于其他角色活得最强烈的那个。江城所有的美都是和文字音乐和自然环境相互映衬的,镌刻莲花床是「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开花落自有时」和柳调,走在人群中的姿态和开膛破肚的黄狗,他们唱那些花儿,江城就是风雨飘摇的莲,命运如浮萍般摇曳着生长,脆弱又绰约,谭卓可能就是那朵白色的并蒂莲,而陈思诚只能充当一个普通人视角,想要采撷于是就轻易摘下却对这种壮烈的爱应接不暇就落荒而逃。如果说我看电影完全遵循感觉那春风就是各个方面的一种浑然天成之美,我想不到哪个城市比南京更有滋养春夜发生的氛围,水雾在夜晚攀爬上你冰冷的脸不是催促你离开而是教你停留,教你沉醉在这个朦胧几点星的春夜。也想不到有谁比窦唯更适合做配乐,我听柳调脑海中已经浮现出整部电影的画面。还有Spring Fever这个译名,太美太恰当,春夜里的一场高烧,混沌而汗湿。
第二部就是苏州河,因为一些昊昊类声的流言旧事对贾宏声产生了浓烈的好奇,特别是通过风雨云和春风已经对娄烨也有了绝对的着迷,带着纯粹的好奇,他爱的那个人是什么样子的,我太想知道了。但是在这里我完全看不到他,我只能被周迅吸引,出于一种原始的本能,年轻灵动跳脱的周迅,视角对焦她展开,她的美就好像上海这座城市的具像化,纵身一跃和苏州河融为一体。突然发现苏州河是在德国上映的,春风和夏宫都是法国上映,怪不得和温蒂妮一样有着浓厚的德味儿,有一些神话成分在才愈发能体现出它的美来。
同时拥有夏夏童童周迅宋佳是观影最原始的动力,但对陈建斌的表达一直不感兴趣,或者说对黑色幽默话剧式的表达一直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但是如果主角是自己本来就喜欢的人来演绎,就会多一层进入状态的驱动力。话剧总是要形式大于内容的,如果内容不够扎实就变成了塑造出来的形式在舞台上对话,没有了人的根基。这部多少有点儿这味儿,但陈老师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贾梅怡这个角色存在,让春夏来演绎,才有了这个电影的灵魂,献祭式的爱来去都快,你以为已经完全掌控了她实则不过是泡影,蝴蝶不会在任何一处停留,她们扑火她们自由。就很像这个舞台的本质,虚实的两面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一早就因为妹妹注意到这个电影,想去看之前听了好多评价说明明是女性编剧女性导演但最后结局对女性却很不友好,我以为是多么恶意的牺牲,结果真的自己去观影过后觉着还好没因为这些评价错过一部好电影。看电影前一天晚上刚好刷到一条微博是讲博主自己家庭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看到转发说这就是中国式家庭关系,杂乱多面,你无法用绝对性的任何词汇来总结任何家庭关系,身处其中有过怨恨有过懊悔也感受过切身的幸福,每每看到还是会为之触动落泪。看完电影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刻又想到了那条微博,所谓姐姐只是一个视角或者说是一个家庭的切口,私以为好的家庭题材作品一定要无解,人的关系的最小总和,怎么可能轻而易举的解释清楚。她看着弟弟的脸会不会感叹命运无常,然后透过这该死的血缘在这副幼小身躯的回忆里找寻自己的爱恨。这不是一句牺牲女性可以简单概括的。
看这部电影太矛盾了有点儿,definitely觉着周迅的表演太好了,和王砚辉邓超那种写实的好还不是一种好,是一种超脱表演的状态,让人相信李米的存在。故事层面我听名片分析的老头儿讲他多喜欢这个电影,喜欢这个题材,听李米讲述被社会遗忘掉的人群的话,他觉着很危险有被禁的风险。听他那么讲述我觉着这一定是个很好的故事,于是终于把拖了很久的这部看完,完全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故事,但也许是因为绑匪劫持的戏太长了让我已经接受了这是黑色犯罪片,也许是因为在高铁上看的周围环境太吵了,反正总之就是无法投入进去。至于视听语言我倒是后知后觉的很喜欢,青灰色调描摹出了昆明的轮廓,窦唯的窗外是电影的点睛之笔。所以真的很矛盾,太好的表演太好的故事太好的视听,面对这样的电影,不同于烈日灼心和追凶者也,没有着迷是有点儿羞愧的。
10年以后有感觉到最明显的两个变化,上院线的机会多了,根据现实事件和文学作品改编也多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就是创造力对比年轻时进入了一个相对的低谷,但是仍然对社会事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浮城谜事就是根据天涯论坛的帖子改编的,处于天涯早已没落但在小时候还是经历过一些残影比如贴吧的时期,对「根据天涯热贴改编」这个基底感到魔幻又熟悉,这就是娄烨,在每个时代都能找到能够叙述的故事。在微博上看到北电的教授说这是娄烨讲的最清楚的一部片子,确实,如果不是片头片尾的两个航拍镜头,中间很多段落都让我觉着着眼点在伦理层面更多,直到李志的日和沼泽的惊惶出现才勾勒了电影整体的风格,还是城市里的情爱纠葛,在千禧年以后又渡过了十年,城市生活浮现出平静日子下的惊惶和浮躁,可能不再是世纪交汇处王菲吟唱的「一切都好,只缺烦恼」了,特别是在城市寄居了那么久的人,他们不会再有这种状态,他们有的只是对关系的不安和渴望,是一种都市生活的空虚。他还是他,永远都能抓住这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
虽然这不是他第一部与文学作品有关的作品,但春风在一些片段套用郁达夫的词句像散文诗的段落,但到推拿这部改编自毕飞宇小说的就已经是彻头彻尾的群戏脉络了。虽然相较之前几部聚焦在主角这一个个体的形式,浮城已经推进到关系在城市间的呈现,推拿更是推进到每个个体都有较为均匀的着墨,但是娄烨的电影还是不会刻意的去营造一种群像的连结,依然是描摹好每个角色自然就形成了自己的脉络。推拿亮眼的角色还是太多了,所以我说它一定是好的群像戏,即使这部有秦昊,我的着眼点还是放在小马身上,因为很显然这部电影模拟盲人的主观视角的主体就是小马,所以最直观的代入了小马的视角,用忽明忽暗的感官世界体会到一种荷尔蒙的冲撞,结尾尧十三的他妈的就是写给小马的歌,童谣口琴妈妈,姑娘红色眼睛,盲人世界里关于情欲最直白的表达,如果有一天他真的可以看见那耳边响起的也一定是那段口琴。沙复明和都红也是很亮眼的角色,虽然故事线没有小马那么完整,但仅是出现的场次都对这个人物和电影的主题进行了刻画,其实他们是一类人,对美的追求就是因为失去了视觉才更在意美,美可以是他人口中的皮囊可以是诗歌,我有时候在想一个盲人在亭子里念诗,在公园跳舞,这些场景只有秦昊来演绎才能介于日常和非日常之间表达一种合乎常理的美。前段时间残奥会宣传短片展现了残疾人的真实生活,让我产生反思一直耽于主流影视的表达,认为残疾人题材就应该是励志的正面的形象,错误的认知了残疾人的本质是人的概念。觉着推拿这样一部影片,表现盲人和盲人之间的关系,盲人和正常人之间的关系,也有算计和矛盾,有爱欲的纠缠,只有娄烨能够拍好,毕竟打破刻板印象不难,难得是让别人相信这个故事的前提是创作者先要坚信,他人生活的存在。
阿黛尔的生活拖了好久才看,我说打破了一些关于女同缱绻温柔的印象,是因为之前看的女同片可能多数有违世俗压力,是一种强权社会下彼此的依托,阿黛尔应该是看的第一部在一个非时代因素造成的悲剧,而是等爱意散尽了自然而然的分开。面对这样的叙事自然有一点陌生,与其说打破刻板印象,倒不如说我从来没有了解过这个群体其实。
因为从来无法进入贾樟柯的叙述,所以试图用院线纪录片对他产生兴趣还是以失败告终的故事。或许还是因为从未对乡镇的那片土地产生过兴趣,也未曾真正停留过,无法产生最直接的共情还是。
我到现在还能想到长达好几分钟的dick的ppt并为之呕吐,后来看到导演是那位拍狗镇的导演,就瞬间明白性绝对不是主要议题,虽然早该明白一部优秀的电影肯定不可能只有一个意象和隐喻,但本着女性瘾者这个噱头来的就真的只纯粹观赏情色画面了,看到导演是他一切隐喻都清晰明了了。第二部女主拍打下体大哭说没感觉了,让我想到崔健唱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十月份看的电影最近才听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即使隔了两个多月,在听歌的时刻还是第一时间想起了那个画面。看到有人说导演喜欢塔可夫斯基,那确实,他可太俄了,冬夜雪地,哲学家老头儿,听女性瘾者讲自己的过往说没有感觉了,简直是构成了一个意象的串联吧。
都说岩井俊二是日本王家卫,确实,他俩都有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和镜头语言,只是影像风格的分别,一个是香港的浮华和落寞,一个是日本小镇的笨拙和往事,但本质都是把人细碎的情绪具像化成悠扬的镜头语言。这种类型的电影是不太需要依靠时代性的,本身就不尖锐,只是对人的情绪和关系的一种记录,让片刻的时间成为永恒这一点这是很难以复刻的功力。
我看的侯麦的第一部四季,在秋天看秋天的故事。这种用长段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的电影,自然的就如同他镜头下欧洲的乡村和城市的风貌,能看到的是人的关系在城市中自然而然的发生,你一点也不会戴上世俗有色眼镜去审视这些看起来混乱的关系,因为人的动机都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发生,侯麦做的只是戏剧层面上的加工。这种看似平实的记录手法恰恰是电影的本质。欧洲的老头儿,真的浑身透露着洋气,虽然说出洋气这个词本身就挺土,但是看他的电影没法忽视这股摩登气息,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浸入。
感觉这部应该是今年最能和当天观影途中和散场完成结合的一部,骑共享电动在乡道迷路惊叹怎么这乡下还有那么好看的一条路,到最后还是紧赶慢赶坐在了电影院,在熟悉的一套语言里很容易的投入其中,看他电影一如既往的昏沉,不是欲睡的昏沉而是迷醉的状态,像喝了不知名烈酒连醉都没有名类。散场骑电动回学校,水雾打在脸上反而觉着清明,洗澡的时候脑子里在响「当他们伤心屏幕上也会下起雨」,在回放电影里最后一场雨,热的水扑到脸上像高烧,然后像于堇般死一样睡去。写短评的时候倏忽闪出「间离」,搜索了所有记忆也没有相关的释义,喜欢的写手形容一些无法形容的神性叫师的魅力,我想娄烨于我就是师的魅力,总能激发一些新的感受。后来查了才知道间离效果是戏剧舞台常用词汇,那这部电影所有的呈现就是间离效果的释义,这是娄烨用整个作品传达的最直观感受。
因为各种原因竟然真的看了很多曹保平,但都和李米一样,有喜欢的演员才是原动力,并没有击中我。但是狗十三,为什么会到现在才看,好到我惊叹这是曹保平拍的竟然。首先是构建的这个最小关系的集合,李玩置于的家庭之中,疏离功利的爸爸和顾全大局的爷爷构成父权,伪善的后母和无可奈何的奶奶构成母亲。其次是作为同龄人的一组对照,姐姐李堂的钝感使她避免规训到达成长的彼岸,住在楼上学鸟叫的疯子没有接受规训并调和矛盾的能力,遂分崩离析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病患者,只有李玩作为一个早慧的幸存者,一个无知无觉的孩童从多次规训中习得了规则,在最后一场酒席里被众人看着吃下狗肉时完成了对个体绞杀的整个过程。父亲在车里听再回首痛哭是正在发生,弟弟在冰场吐牛奶被寄予希望学滑冰为了冬奥会是延续,随着李玩空洞的凝视进行宿命的轮回,在时间的尽头升腾起夜花,这歌写的真美,美到不可惜它只作为一首无名的歌而存在。
太套路的热血,但也不能说是不真诚的热血,只是承载这个真诚的脚本还不足以打动我至少。可能是从来都不关注国漫,看这部倒是觉着画面做得不错,需要加强的反而是剧本,如果说我对国漫有想象,可能应该是22年入围奥斯卡的河岸,没有追求画面上多绚丽的大制作,而是把这个故事用最平实的手法讲好,面对美日早已在技术层面登峰造极的现状,或许河岸这种类型的震撼才是国产动画的出路。有注意到雄狮少年用了一些年轻独立乐队的歌穿插在其中当作节奏助推器,确实也很相配,无论是九连的莫欺少年穷还是五条人的道山靓仔,本身讲的就是与主角际遇有关的主题自然嵌入的很融洽,还有椅子的头戴红色花瓣,也算是rollin on对这部电影做的惊喜注解。包括毛不易的无名的人,让我感叹华语乐坛已经衰弱到只剩毛不易和周深这最后的希望了,一时分不清国产动画和乐坛哪个更不景气。但看到独立音乐和国产动画这两个相对小众的领域一起抱团取暖,有想起当年娄烨用窦唯李志尧十三那种惺惺相惜,都是没那么物质的温暖相望。
爱情神话应该是我下半年观影完最有表达欲望的电影,落在键盘上才发现太过喷薄反而没头没尾,都是碎片化堆砌,况且面对这么浑然天成的创作,人总是有些喜爱过剩的手足无措。为什么会惊喜,就是因为这些年华语电影太缺少当下都市的表达,电视剧的体量或许还能在一年之中存活一部好的描述城市生活的,电影已经全军覆没,爱情在都市存在的样本仿佛只有青春和翻拍别处的故事。现在总有种论调是我们太过于关注城市应该将目光转向农村,但其实大部份的都市题材都只与建筑有关与具体的人无关,我们要看到的是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而不是城市化的符号,过于急切的转向农村是一种反其道的快餐,这个时代的电影需要更多城市生活的记录者,这也是为什么看爱情神话会想到侯麦想到伍迪艾伦,当下的上海和法国或纽约共通。译名是B for busy,一种年轻化的消解态度,无论是老乌看到索菲亚罗兰去世,讲完他的爱情神话,然后在睡眠中死去,结果第二天说索菲亚罗兰逝世新闻是乌龙。还是最后大家因为这个爱情神话聚在一起看费里尼的爱情神话昏昏欲睡,纵然是神话是经典不可亵渎,当下人们只想关注蝴蝶酥哪里买的,老白和李小姐究竟有没有在一起。再现代摩登的祭奠方式都逃不过生活琐碎本真的底色,消解经典的态度使一切都轻飘飘的游刃而解了。
这两年很多小城市犯罪题材的电影,这部其实算是质感不错的,前半段的色调就好像薄荷,和大象席地而坐的灰蓝相称,给我传达的也是相同的感觉,不健全的家庭关系,缺失教化职责的学校,青少年的少男少女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姿态,死和生都快要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无尽的消磨,有的人熬过去了有的人永远死在了这里。国产青春片还是蛮缺这一种类型的,特别是最近看开拍吧觉着沙漠拍短片不错但是我要我们在一起太一般了,越来越觉着驾驭长片就是治理,都是功力,所以对这样一个题材,能拍成长片还能上映就实属不易,女性导演对母亲角色这个情感传达就特别对,没有刻板印象,院线电影能留下这么一个形象还是很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