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亲子关系—读张爱玲的《心经》
《心经》的题材,在张爱玲的作品里,是不多见的。
亲子关系是张爱玲写了一辈子的。但这种父女畸恋,我只读到过一次。(不过我还没有读完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不敢妄下论断说这就是唯一)
纵容女儿甚至享受这段关系的父亲许先生,被父亲引诱着越陷越深的女儿小寒,和明知一切却假装无知以逃避现实的母亲许太太,三个人组成了一个表面和谐内里乱糟糟的家庭。
女儿觉得母亲老了,她要代替母亲去爱父亲。她无法想象母亲也曾经是一位美丽的少女。
这里颇有情人相争的意味,年轻的一方理所当然地自认为更有优势。尽管她俩其实是母女。
这种亲子关系的错位,在张爱玲作品里倒是很常见。
比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与儿女,是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关系。
《茉莉香片》里的传庆,他与父亲之间是仇恨者和被仇恨者的关系。
《花凋》里,父母不肯拿出钱来给女儿治病,她死后却在她的墓碑上写道这是最爱的女儿。
哦对了想起来了,《连环套》里,也是母亲与女儿变成了竞争的情敌关系,不过她们争的是一个外人。
说回心经。终于有一天,谁也装不下去了,家庭分崩离析。
父亲找了女儿的同学做情人,只因那个同学长相与女儿相似。
父亲没有跳出来父女恋的故事框架,那还是一个洛丽塔式的情人,长着他看着长大的一张脸。
母亲和女儿互诉衷肠,抱团取暖。
她们互相安慰,同样是被抛弃的女人,老实说,她们看起来像被老爷抛弃的大太太和姨太太。(我的罪过🤣😂)
要不我说是红玫瑰与白玫瑰吧🤣🤣。张爱玲也写道,这不过是两个爱着同一个男子的女人。
我猜,母亲对女儿是有恨的。母亲说她不确定是怎么回事,也许只是一个借口。
她与丈夫一样纵容着女儿,直到女儿的梦被丈夫亲手打碎。
她一直在观察女儿,她知道女儿不爱那个私下订婚的对象,甚至连女儿的退路都早想好了,所以可以脱口而出。
她也在争夺,与丈夫争夺女儿的爱,与女儿争夺丈夫的爱。她静静等待父女畸恋崩塌的那一天。
不得不说,许太太是以退为进,结果至少还有女儿。
而小寒与父亲则是不进则退—小寒与父亲不可能再进一步,最后只能连这种关系也失去了。进而连父女关系都名存实亡了。
恋父情结不少见,这种故事肯定也有发生,不过张爱玲在1943年就写了出来,还是要说她很敏锐很超前!
张爱玲的小说,很多以心理分析见长,倒不是说张爱玲会给出什么结论,而是通过对话和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内心。
所以张爱玲的小说,要拍成电影,一定要把这种人和人之间的拉扯和博弈拍出来,会很精彩的,最忌讳把细节都忽略了,失去了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张力。我绝对没有在说电影第一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