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李鸿章
李鸿章,清代名将,参与平定太平天国战乱,任宰辅位至中堂,后为改革家,推行洋务运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对于李鸿章的刻画非常鲜明,在奢华的太后和羸弱的军力面前,他已经尽力了。如果要将什么卖国的帽子扣在他头上实在冤枉,要知道,在一个近现代社会,一个管家怎么可能卖得了主人的东西,要卖国,只可能是其法定代表人国君。

①李鸿章之才
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高徒,国难当头起淮军,顺流至上海,借力并超越“常胜军”,平定苏州、无锡、常州和嘉兴,切断太平军与金陵、浙江的联系,配合曾国荃攻破金陵的军事行动,连接与浙江左宗棠的战略阵线,可谓功不可没。接着统领各路平定南北捻子军,成为曾国藩军事和政治能力和影响的集大成者。
其中,也客观批评下李鸿章的杀降之举。苏州之役,太平军将投降,李鸿章设下“鸿门宴”,将投降的太平军将领全部杀死,杀降不义,有违公义,也失信于英国调停人。最大问题在于,看到投降还被杀,投降死还不如反抗成英烈而死,容易造成其他敌军顽强抵抗,后来金陵城破,城内李秀成等十万军民不投降而顽强抵抗,就是受到了这种影响,双方损失巨大,这是李鸿章的问题。

②李鸿章之识
叹息洋务运动不够彻底。李鸿章看到西方坚船利炮,上书道:
“一国生事,诸国構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干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看到中国技术落后,必然要遭到列强的蚕食,如果对现有的政治经济进行改革,后面是难以继续维持下去。不过李鸿章做不到王安石,李鸿章期望通过底下的洋务运动实践的方式来推进对清朝的改良,而不是直接推行变法。以李鸿章的老谋深算,肯定不想要以身犯险,因为改革往往意味着流血和危险,作为中堂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在军事行动上敢于冒险,但是在推进自上而下彻彻底底的改革上畏缩不前。梁启超叹息李鸿章不学无术,其实李鸿章是滑头,不想改革只敢改良,不想冒险丢失名誉,明哲保身而已。
李鸿章在丢失朝鲜和甲午战争中的错误外交和军事决策。为了“省事”而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使得日本得寸进尺,然后在用人上错用袁世凯以至于此。
加之后来李鸿章采用“合纵连横”的战略来拉拢列强对付列强,所谓“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拉拢俄英对付日本,拉拢英德对付法国,拉拢英法对付德国,均为权宜之计,却尾大不掉,“狼是要吃肉的”,因此丢失了很多地方的主权,这也是李鸿章人生最大的污点。
③李鸿章之遇
本质而言,以上不得已的外交策略是因为中国羸弱,只能游走列强之间寻找斡旋之策。梁启超承认当时也就李鸿章最会搞外交,实际上不这么搞,也没有别的法子。但即使这么搞,也无济于事,因为“弱国无外交”,只有被鱼肉的份。李鸿章不辞劳苦和耻辱这么做,有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感觉,有不得已而不得不为之的原因。
梁启超说:“李鸿章果何等之人物乎?吾欲以两言论断之日: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书中说李鸿章其人自视甚高,除了曾国藩和戈登,瞧不起其他人,好临摹宋拓本《兰亭集序》和围棋,住洋房、用西医,是一个喜欢探索新事物的人。

总言之,个人认为李鸿章是一个杰出的陆军将帅,有着“千年变局”的意识,却明哲保身不敢推行全盘改革,当仁不让为国外交,游走于列强之间为国谋求利益的,却因弱国无外交之势终无可奈何,替主子背锅,赖得住谩骂,守得住臣节,是影响中国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人物。
作者梁启超“众论不可轻信”、“设身处地未必强于当事人”的观点,与己颇为相合。他说: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