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天启王朝”系列古耽《帝策臣轨》《登西楼》《望江南》《鹤鸣于野》《王孙行》《松柏寒盟》《承平遗事》《待他年》《太甲》
更新!突然发现这个系列出了两篇番外《千秋岁》和《雪恨》,迅速补了一下,说实话整体有些忘了,就说个大概。简而言之,再次着重强调了这是一个全员BL的系列,怪不得你“启朝”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断子绝孙了呢……
《千秋岁》讲的是临淄王轩辕昭昱和嘉武侯独孤承的故事,属于《帝策臣轨》和《王孙行》的番外。
《雪恨》是 《太甲》 的番外,也就是 “玄启” 王朝的故事,但里面可以联动到“天启”时的故事《鹤鸣于野》,因为主角之一的沈颐(表字无妄,小名大壮)师承鹤鸣派,也是沈秋暝所在家族的延续。他给皇帝轩辕曜替身出家当道士,攻是男后贺熙华的哥哥贺熙朝(表字云升),也就是说贺家兄弟俩都是断袖,特别“棒”!
另外就是延续之前的话题,这个系列的番外一如既往地把历朝历代的丰功伟绩、文化典故都揉合在一个架空中原大一统王朝,然后继续在倭寇、东瀛等方面深入YY下去。
==========================================================================
天启朝系列文,国姓轩辕,以《帝策》为开端或核心,辐射发展了若干故事,涉及朝堂、江湖、刑案等题材。
主要关联人物年龄排序:轩辕符>秦泱>周玦>苏景明>轩辕昭旻=赵子熙=周琦>张知妄=陈允怀>沈秋暝=顾秉>轩辕昭昱>独孤承>刘增帛>苏诲>秦佩>轩辕冕。
出场年龄:帝策开始时顾秉19秦泱24轩辕符27轩辕昭旻21轩辕昭昱11独孤承3周玦23周琦21 陈允怀(忘尘叟)20苏景明22赵子熙21张知妄20沈秋暝19,帝策结束时顾秉28秦泱33轩辕符36轩辕昭旻30轩辕昭昱22独孤承14周玦32周琦30陈允怀(忘尘叟)29苏景明31赵子熙30张知妄29沈秋暝28苏诲14刘缯帛15轩辕冕4秦佩5。
轩辕昭旻字孟夏,顾秉字勉之,周玦字伯鸣,周琦字凤仪,轩辕符字逾迈,秦泱自子阑,赵子熙字曼修,沈秋暝字知命,刘缯帛字子重,苏诲宇晏如,轩辕冕字隐兮,秦佩字以环,其余人貌似无表字。
==========================================================================
《帝策臣轨》
这个故事属朝堂权谋文,架空历史,参考唐朝、两晋等朝代的背景和沿革,情节主要是个人奋斗、君臣相交,同僚情谊,很清水。
攻轩辕昭旻出场身份是韬光养晦的太子,之后是励精图治的皇帝。受顾秉出场身份是新科进士,后来成为尚书令(相当于宰相)。
顾秉寒门出身,孤苦无依,虽然淡漠冷僻却不失赤子之心。二人初见时轩辕昭旻就相中了他作为自己的近臣,赏识他、信任他,多年后发现其中还包含一份深沉的依恋。
顾秉从东宫到守陵再到轩辕登基,自己一路无悔追随,对轩辕从感恩、效忠,逐渐变成了仰慕和痴恋,他的余生几乎所有时间都在为他奔波劳碌,勾心斗角,宦海沉浮,他始终选择甘之如饴。
作为一个正统的朝堂文,轩辕身为皇子、帝王,要平衡各方势力,必有联姻和后妃,还有子嗣。这在我看来不算渣,在他发现自己心系顾秉后,就一心一意相待之。
《帝策》里的很多配角形象都很有意思,作者给主要的几个都开了单独的文,成为了各自故事的主角,算是满足了读者们的不同喜好。
作者自介说不是文科生,但文笔不错,虽然有个别词语谬误,比如“凯旋而归”“恶趣味”之类,但总体来说在我看过的古风文里算好的了,尤其是主要人物的表字都取的比较考究,颇有寓意。
==========================================================================
《登西楼》
周玦和忘尘叟(陈允怀)大概是《帝策》副CP里最喜欢的一对儿,更甚者对于他俩故事的喜爱程度超过了《帝策》,可惜篇幅比较短。
周玦身为江南首望周家次子,长兄早逝,弟弟周琦和靖西王轩辕符纠缠不清,他只能一人肩负起兴旺整个家族的重担。他身为轩辕昭旻的伴读,按说和他是自小的朋友,但是周玦却不能像顾秉那样心无旁骛的对待轩辕,因为他背负的东西太多,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轩辕于他而言,帝王先于挚友。
至于个人感情方面,对周玦的设定是“男女通吃”,早年间他对秦泱有意,但对方对他若即若离、多为利用,周玦因此受了刺激,从此放浪形骸,但实则郁郁寡欢,茕茕子立。
轩辕对周玦的评价是太聪明,聪明到太清楚自己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不该要的他看都不敢看一眼,能要的就算是刀山火海他都能趟过去把东西攥在手里。什么事情都想一个人扛,周家的、朝廷的、他自己的……就权谋官场而言,这是好事,可若是过日子,那可就糟了。做的每件事、走的每一步都如同对弈般,那还有什么生机乐趣可言?
忘尘叟(陈允怀)本是轩辕当太子时最早的老师陈叔远的遗孤,当年父亲蒙冤抄家自己得以逃脱,混迹于江湖,成为一个善易容、人脉广的“包打听”,也算是一代江湖传奇人物。
按整个系列的逻辑安排,轩辕昭旻应该早先就与忘尘叟有联系,周玦通过轩辕找到他,向他打听周琦的下落,就此二人相识。感觉忘尘叟对周玦是一见钟情,他一直以不同面貌和各种方式靠近周玦,周玦从猜疑、算计、冷漠、调侃,慢慢在一点一滴的交往中对他情根深种。
俩人的互动感很强,就觉得非常甜,但甜糖中又有一种酸涩,大概这就是两个成年人的爱情,除了炙热的情感,还多了责任、承诺、信任、理解、遗憾等等诸多元素,好在最后是HE,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相携相伴。
这个故事最后揭开一段旧事,周玦和忘尘叟蓦然发现原来俩人早有交集,缘分早已注定。就如文末所言,所谓天造地设,不过是早一步或晚一步,总有人恰到好处。若不把昨日苦楚记清楚些,又如何知道今日之可贵。
也不算题外话,就是周玦和忘尘叟都是容貌妍丽之人,就更觉得欢喜这一对了。周玦是家传桃花眼,我信他是天启第一美男子,哈哈,忘尘叟则是颇有晋人清雅风流之态,顾秉评价所见美男子中尚无一人如他这般乍见便摄人心神。
==========================================================================
《望江南》
这是周玦弟弟、顾秉好友周琦和轩辕昭旻叔叔、靖西王轩辕符的虐恋故事。
同科及第,顾秉直接服务于东宫,周琦则作为“生间”被周玦派往陇右靖西王府做录事,目的是为轩辕昭旻探听情报。周琦和轩辕符虽然立场不同,但起初的交往还算投缘,但后来因为朝中不同势力的阴谋,导致轩辕符误以为周琦心生杀机,故翻脸折辱于他,强迫周琦成为自己的男宠。
周琦忍辱负重,直到轩辕昭旻登基称帝,他死遁藏于乡间以种茶为生。轩辕符在此时才意识到自己对周琦的真正感情,多年以来一直派人寻找。后忘尘叟找到周琦,周琦遂托他给周玦和顾秉报平安。直到多年后轩辕昭旻御驾亲征突厥需要靖西王府相助时,周琦再度出现在轩辕符的眼前,他决定原谅轩辕符,二人破镜重圆。
《帝策》里最明显的副CP就是周琦和轩辕符了,但是他俩的故事也就是这般,大概最突出的情节就是强制爱了,喜欢这类题材的朋友可以看看。 ==========================================================================
《鹤鸣于野》
算是《帝策》系列中人物关系比较淡的一篇,讲的是周玦和忘尘叟(陈允怀)的关系户沈秋暝和同门师兄张知妄的故事,只有忘尘叟和周玦正面出场,其他关联人物基本是侧面提及。
沈秋暝出身江南巨贾,他姐姐嫁给了周玦早亡的大哥,外甥继承了周家的爵位,和周玦是实打实的姻亲。
忘尘叟是沈秋暝师弟裴钦宴的表弟,(裴家是天启朝大士族),早年受难逃出京城后被沈秋暝、裴钦宴和张知妄所救。
拉回正题,说沈秋暝和张知妄的感情历程。张知妄是鹤鸣派受戒道士,掌门嫡传弟子,从小被当成下届掌门培养;沈秋暝天资颇高但是俗家弟子,学有所成后就去游历江湖。二人少时互相看不顺眼,经常比拼较劲,但遇到困难时又会互相扶助。
数年后张知妄继任掌门,深秋暝重返门派,面对门派内乱、朝廷纷争、江湖恩仇、国土安全,二人同心应对、协力御敌,在这些共同的经历中二人惺惺相惜、感情升华。
这篇几乎无虐,算是比较轻松的江湖文,但文笔是有保证的。其他关注点在于对忘尘叟的经历更补充完善了,喜欢忘尘叟和周玦的小伙伴要看这一篇。
==========================================================================
《王孙行》
这是《帝策》里赵子熙和苏景明两位大臣的故事。按赵子熙的话说,他俩不算破镜重圆,充其量是鸳梦重温。那就当是个竹马的故事吧。
赵子熙就是临淄王轩辕昭昱的亲舅舅,和轩辕昭旻算是有姻亲关系;苏景明是轩辕昭旻的贵妃的庶出哥哥,和他也是姻亲关系。
这俩人相识于弘文馆,从总角之交发展到恋人,然后因为苏父的阻拦和算计,赵子熙远走读书,苏景明误以为他断情绝爱,其实赵子熙只是韬光养晦、再图他日。
二人重逢于朝堂,苏景明处处与赵子熙针锋相对,赵子熙表面无动于衷,其实暗地里各种维护苏景明。最终误会消除,二人言归于好,面对各方势力争斗,赵子熙领着苏景明跟紧轩辕昭旻,站稳脚步,在苏家倒台之际也未受影响。
有意思的是,苏景明一边是朝廷重臣,一边还披着马甲写画本传奇,在书中尽情宣泄着自己对于原生家庭的各种不满,以及对赵子熙的深深爱恋。
==========================================================================
《松柏寒盟》
这个故事讲的是苏诲和刘缯帛,正经是《帝策》和《承平》的过渡。算是种田、养成题材吧。
苏诲是苏家的旁支,苏景明的远房子侄。当年苏家倒台后他受牵连流落市井,与寒门出身的刘缯帛相识,一同成长、生活、温书、赴考、同朝……算是日久生情吧,二人个人奋斗和谈情说爱的过程中穿插了一些德泽年间(轩辕昭旻的年号)历史事件,他俩也算亲历了一个新时代的发展。
苏诲有高门嫡子的傲娇,却一心一意为刘缯帛着想,刘缯帛虽然对于士族寒门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但却死心塌地地对苏诲好。
喜欢苏景明和赵子熙的小伙伴不能错过这个故事,因为这里面他俩是主要配角,其他人物如轩辕昭旻轩辕冕父子、顾秉、周玦……也有登场。
题外话,文中反复出现的“北风其凉”,不禁想起来另外一个文,就是《北风其凉》,也是系列文。《诗经》的这篇还挺爱被引用的,“与子同行,与之同归,与子同车”。但貌似原本是篇逃亡诗,怎么就品出了情意绵绵之意?
==========================================================================
《承平遗事》
这是轩辕昭旻的儿子轩辕冕和秦泱的儿子秦佩的故事,看过《帝策》系列的朋友应该知道秦佩的身世。他爹秦泱本是突厥王子,早年间潜入天启假装寒门士子,通过科举一路做大,更是成为轩辕昭旻的近臣。于大义他属于敌国奸细、意图颠覆朝廷、入侵天启王朝;于私情他对周玦若即若离多有利用,最后事败还好意思托孤给周玦……轩辕和一干德泽(轩辕昭旻年号)年间重臣们商量决定隐瞒真相,对外宣称秦泱病故。
轩辕冕虽然是储君,但比他爹当初的经历凶险许多。于公面临如何调和士族、寒门之间的矛盾,于私在即位前被疼爱的幼弟雍王算计下毒情况危急。
秦佩和轩辕冕起初都不知道这些旧事内幕,二人相识于一件乡野凶案,后一同前往京城,自此一路相伴。秦佩及第入朝后先后见到了各种老相识以及新朋友,《帝策》系列的各位主角配角们一一登场, 在这个故事里再次集结。
直到雍王毒害储君事发,大家逐渐发现这一切都是突厥人的阴谋,包括早先那起乡野凶案,都是秦泱旧臣的谋划。此时秦佩已获知自己身世,他决定自己揭露并利用这个身份挽救轩辕冕以及整个天启王朝。
承袭轩辕昭旻和顾秉的模式,轩辕冕和秦佩也是从储君和他的小伙伴开始发展,一直到帝王和他的爱臣。这二人的相处方式与父辈相似,但又因为各自的经历,感情发展复杂了许多。轩辕冕会自我怀疑是否受了轩辕昭旻和顾秉的影响,秦佩是生性凉薄,又背负身世的重压,二人先是不能确定自己的心意,后来是不敢向对方表白心迹。
在解决“天启危机”后、秦佩与轩辕冕暂时分别,甚至像周琦(见《望江南》)那样有类似死遁的情节,但最终二人重逢、长久相伴。
番外中有一章是《帝策》系列主要人物大聚会,看到这个场景突然琢磨过来,原来这也是一个全员BL的故事……
《承平遗事》算是对整个天启王朝系列的一个总结,也或者是一个承上启下,毕竟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轩辕冕后几百年间的事……但还是对《帝策》里的人事物做了一个整体交代。
==========================================================================
《待他年》
《待他年》和《太甲》也算是天启朝系列文,但是“承平”(轩辕冕年号)几百年之后的故事。《待他年》是《承平遗事》之后二百多年的故事,《太甲》是《待他年》之后一百多年的故事。
《待他年》背景设定在天启王朝末年,男男可以成亲,但男妻者不能出将入相,皇子娶男妃则不能继承皇位。彼时外戚把持朝政,皇室子嗣单薄,士族人才凋零,王朝走到了生死存在之际。
主角轩辕晦是皇四子,母亲为回纥公主,早亡,从小被寄养在独孤贵妃(“独孤”是轩辕昭旻母家姓氏,见《帝策臣轨》)膝下,但被邓皇后以及邓氏外戚所忌惮,被迫娶一男妻出京就藩。他利用这个机会,主动选择了士族之首赵家(就是赵子熙的家族,见《王孙行))最出色的嫡子赵诩,赵诩有才有貌,善经营懂谋略,虽然因为嫁给轩辕晦而丧失科考资格,但迅速转变思路,和轩辕晦建立同盟,辅佐他韬光养晦、消灭外戚、成就大业,建立新的启朝,改国号为“玄启”。(参考西汉东汉的演变承沿)
此处题外话一下,联动到《承平遗事》的结尾,君臣齐聚夜宴那段,我就说过原来这是一个全员BL的故事,所以发展到现在,皇室士族各家能不断子绝孙吗?也是难为作者,“启朝”系列故事还能继续往下编。也正是因为如此,感觉这个故事的走向比较牵强,有些情节不知道该说狗血还是作者不负责任。
可能出于个人喜好,不太接受“男妻”“男妃”以及男男生子这种题材,攻受明确或互攻都好说,但非要把其中一方明显地往女性角色或地位带就不太好了。这个故事偏偏全部砸在点上。
轩辕晦和赵诩为了做戏而打情骂俏腻腻乎乎也就算了,赵诩一直唧唧歪歪轩辕晦当了皇帝后是不是要跟别人生孩子,并且纠结自己不能当官。不过最后都解决啦,也可以说都让赵诩得逞了,不但是皇后,还被授予尚书令衔,轩辕晦也不知道从哪搞了个和俩人都长得像的孩子,对外说赵诩还能生孩子。(作者以赵诩的口吻解释,这孩子一可能是轩辕晦流落在外的堂兄弟的子嗣,二可能是回纥法师利用二人的骨血制造出来的,具体来源就语焉不详)发展到之后《太甲》的故事里,赵诩就成了启朝千古第一人,比较汤姆苏。
这篇算是天启朝系列文的承上启下,从“天启”到了“玄启”,但处处都有“帝策”的影子。
==========================================================================
《太甲》
《太甲》的背景设定仍然是男妻时代、外戚专权,小皇帝轩辕曜的养母是贺太后,赐婚他与名义上的表兄贺熙华未遂,后来被名义上的舅舅大将军贺鞅赶出宫去反省。
轩辕曜干脆半路出逃,意外晃到了贺熙华当县令的地方。轩辕曜自以为是隐瞒身份给贺熙华当下属,其实贺熙华早已识破他身份,但是看中他的才华和为人,帮助他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有担当的皇帝,甚至主动参与粉碎了自己伯父贺鞅的阴谋。俩人在相互扶持的日子里互生情愫,最终携手走向高台,贺熙华继赵诩之后成为又一代贤能的男后。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情节是贺熙华鼓励轩辕曜参加科举考试、反正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皇帝亲自下场的剧情,解元、会元、状元,轩辕曜连中三元,这个设定太清奇了……
《太甲》和《待他年》联动多一些,毕竟同属一个“玄启”,处处把文圣皇后赵诩拉出来提一下,与贺熙华做比较。反正自从设置成能娶男妻后就觉得这个系列变味了,本来俩人君臣相交专心搞事业挺好,最后还是变成男子为妻为后……还要特意强调是“男后”。
这个系列的前几个故事把西北边所谓的蛮夷都说遍了,要么统一融合要么打败服软,到了“玄启”,东洋南洋终于也是跑不掉。古代小说作者们在讲海上扩张时是有多爱加“倭寇”元素……
总的来说,这个系列文摊子越铺越大,元素、主题越加越多,到后面就收不住了,恨不得把历朝历代的丰功伟绩、文化典故都揉合在一个“启朝”,情节走向杂乱不靠谱,只剩下文笔撑着。就个人而言,还是更推荐“天启”的几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