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群裂变”
对大数据,我一直怀着敬畏之心,直到几天前,在公众号里收到一个短信。短信要我加一个指定的微信,他们便可以采用什么“群裂变”的技术,让我的公众号“日加千人”,“7天加满10万粉”,怕我不理睬,还幽默了一句:“了解一下又不会怀孕”。
我当然婉拒了,天上哪里会掉馅饼;况且我的公众号,面向老人小众,本来就不是博眼球的东东,多少粉,粉多少,都不重要;但是这个短信却让我懂了不少东西。
关注公众号的都知道“10万+”,意思是超过10万点击了。据说,上了这个数字便是“大咖”,广告也会主动找上门;粉越多,吸金能力越强。这也可以理解,现在写公众号成了一种谋生手段,所以要搞标题党、要乞求关注、点赞和转发,或者直接要求“打赏”。但怎么说,我对“10万+”还是很佩服的,毕竟要有货有料才能抓住他人眼球 ;没有点真功夫哪行!
可现在知道,估计为数不少的“10万+”是“群裂变”出来的。难怪我看过那些公众号,总觉得奇怪,粗制滥造加胡说八道,怎么能吸来那么多粉?中国网民虽说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但也不至于如此良莠不分呀!答案明白了,原来这里有一条灰色的链条。内容不重要,只要会“裂变”,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变多少都不是问题。呜呼!
”大数据”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上网会留下痕迹;网络会把这些蛛丝马迹拼成一个完整的人。什么都成数据,无数数据的组合、分析、推理,就成了每一个人的“大数据”;而这就是最真实的你,怎样的装扮、怎样的粉刷、怎样的虚语谎言都是没有用的。就像你走每一步路,头上都有一个探头。从前 往表格上填数字,可以造假,有“数字腐败”一说,但大数据可是铁板上钉钉,确凿无疑;“据”,证据也,铁证如山,这对改善管理、清明政治,功莫大焉!所以,尽管“数字时代”,让人们让出了一些隐私,但大家还是张开双手欢迎的。
可是那个“群裂变”却让我忧心忡忡。这三个字让我想到了新冠病毒,它就是“裂变”再“裂变”,短短时间搅得人间不宁。公众号里的“群裂变”,无非让有些人多骗几文烟酒钱,可是“裂变”到其它领域,麻烦就大了,因为数据是立法立规的重要依据呀。
我们这代人对“造假”是极其深恶痛绝的。从前的“大跃进”是全国性的造假,祸及了一代人;局部的造假一直存在,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我工作过的那个镇,为了获取地区GDP的首位,把需要的数字摊派到每个企业据此上报。许多单位为了应付检查,为了投领导所好,阴一套阳一套的事情更多了。所以“大数据”出现,我特别高兴,觉得从此断掉了“造假”的可能;现在看看自己还是太天真了。你有“大数据”,它有“群裂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哪。一方面高科技能抑制造假,另一方面,高科技“造假”效率更高,因为它打的就是科学的旗号。人性和科技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杞人忧“假”不忧天,天塌有大个子去顶,可是“假”呢?对“群裂变”那一类“数据造假”可有良策应对?研究“反裂变”的手段固然是办法,但还得从人抓起、从用法制来防范和惩处“人性恶”抓起。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