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英]罗伯特·戴博德
【2022.2.12 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
11个笔记
◆ 第一章 整个人都不太好
>> 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 第三章 初见咨询师
>>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 第四章 抑郁的原因
>> 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蛤蟆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大成人”。
◆ 第六章 探索童年
>> 。也许是我太渴望得到他的爱了,就会犯傻,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有一次,他把我从他膝上推了下去,还对我母亲说:‘我受不了他这副样子!’接着便走出了房间。而我只能放声大哭。
>>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 第九章 秘密协议
>> 老话怎么说的吗?‘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我觉得这种老话特别烦人。”
◆ 第十一章 蛤蟆先生的选择
>>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 第十三章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 “那‘好’到底怎么定义呢?”
“‘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好,‘不好’可以指任何一种具体的坏。
◆ 第十五章 最后一次面谈
>> “我想是这样的。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不仅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 “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蛤蟆问。
“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 第十六章 道别与新生
>> “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件就这么过去,忘记关注或为它们庆祝,也许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重要。”
【2022.2.19 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