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付账款说起
高估负债是否代表潜盈
对于财务舞弊,一般是高估资产低估负债,因为根据记账原理,确认收入对应资产,成本对应负债(借:应收账款/货币资金 贷:营业收入,借:营业成本 贷:应付账款/货币资金)。但有些行业,以适用建造合同旧准则的为代表,资产高估是从负债高估开始,过去同事曾开玩笑说,财务开年就是先记一笔应付暂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应付暂估为起点,按完工百分比成本法确认收入的成本有了,成本有了收入就有了,收入有了存货(工程结算,新准则改为合同资产)也开始增加。此时没有收款、付现(因为是暂估),资产负债变动的差额(工程毛利)就是利润表的利润,没有现金含量的利润。此种情况下,通过暂估虚增的负债不代表潜盈,反而意味着资产也不实。
题外话,国内事务所一般对于应收应付都发函询证,当然应付函证回函率和回函相符率往往都高于应收。首先除了强势供方、垄断行业(那时财务账面很可能就是预付了),赊销本身就意味着交易双方的地位,对于函证供应商也是尽量配合客户。其次上文提到的部分行业有高估应付账款的动机,账面应付暂估的比例远远高于非暂估,有时竟是被审计单位不愿意在函证上盖章,怕供应商拿着函证找他们要账。
资产负债率下降是否就好
收入确认还可能对应负债减少,如果是采用预收款方式的,预收-收入-未分配利润,最终从负债变为所有者权益,资产负债率自然就下来了。其他负债的减少如果不是对应资产减少,必定是通过损益科目变成所有者权益增加。通过减少预收款提早确认收入,冲销完工百分比计提的应付暂估,此时此刻,负债率是下来了(虚的负债少了,虚的资产还在那里),过冬的储备也少了。
以城燃公司为例,流动资产负债主要为预付上游的和预收下游的购气款,如果上下游结算价格差异率和结算方式没有重大变化,财务账面的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合同负债)的比值也应相对保持稳定。如果预收购气款期末余额大幅减少,预付购气款却没有减少甚至增加,往往意味着提前确认收入或者结算方式有重大变化。
如果用人的体重类比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有人减肥是靠健身运动合理饮食,减脂增肌,BMI指数达标也意味着身体健康;也有人靠抽脂吃减肥药,一时瘦身成功的,但身体机能并没有得到改善,况且抽脂需要麻醉师不是小手术,出人命的新闻也是有的;还有就是人到岁数钙流失骨质疏松,也会使体重变轻……目前所见,企业一般降资产负债率都是急于求成或者说迫不得已,降不下来就不好再融资,降来降去都是降给别人看的,采取的手段也容易走极端,资产按权责发生制,负债按收付实现制,这样记账基本就消除大部分流动负债了, 再借永续债或优先股 ,把非流动负债变成权益了……
之前有个合伙人,非常喜欢让我们写自己负责科目的变动分析,进场第一天拿到财务报表就要写,从未审数写到审定数。事务所的内部控制文件也是要写报表变动分析的,但一般都强调要写变动百分比大的科目。这里其实暗含者持续稳定经营的假设,业务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但如果突遇变故(可好可坏),财务指标、报表科目不变或者变动小反而是问题。再细分到科目里的明细项里(那位合伙人一直在优化他的报表分析模板,后来就是让我们把某些科目的明细项列上分析),根据核算内容是否应该长期保持不变。 说白了就是要明白原理,弄清条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现金流量表:来自收付实现制的检验
现金流量表,资金收支情况的流水账汇总,相比资产负债表、利润表,项目最为简单,也因为简单,可闪转腾挪的空间也最小。当然在经营、投资、筹资分类上还是可以做些文章,以保证经营净现金流尽可能多。收款往经营上靠,付款往投资上做,大兴土木搞工程比通过经营采购把资金转移出去可谓一举三得:投资现金流出、虚增长期资产、对当期损益没影响。资金体外循环,每转一圈因税费、分红等因素都要有资金损失,但如果总能吸引到外部投资做补充,得到大于失去的庞氏骗局就能运作下去。国企业绩指标考核不知会不会有一天到现金流,经营净现金流,现金净增加额,那货币资金科目要合伙人自己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