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满才是人生
今日偶然看到几篇关于季羡林先生家庭生活的报道,联想到前几日组里对于同志人生道路选择的讨论,便有了一点感想:不完满才是人生,凡事还是应该往好处多想想。觉得累的话,就给生活适当做做减法。
季羡林18岁,受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比自己大4岁,只念过小学的女子彭德华结婚。这桩包办的婚姻,对季羡林来说,毫无爱情可言,两人也缺少共同语言。婚后,两个人聚少离多。从结婚,到真正长期住在一起,中间相隔了31年。除了与妻子的婚姻不尽人意外,季羡林与儿子季承的关系也不是很好。两人有长达13年断绝往来,只是在季羡林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去世前八个月),两人才握手言和,重归于好。也有一种说法,说季承是为了得到季羡林的遗产才去主动求和的。因为,在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久,关于季羡林遗产的分配纠纷就很快爆发,并持续很多年。在季承后来写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也透露出季承对父亲季羡林的怨恨,觉得季羡林身为父亲以及丈夫都是很失败的。“在儿子笔下,季羡林被描绘成一个孤独寂寞又无情的文人。”
在婚姻还是包办的年代,类似的婚姻悲剧应是很常见的。但是,现如今,可以自由恋爱了,婚姻生活幸福的比例又能提高多少呢?特别是对于同志而言,且不论面对的外界压力了,就是找到一个能够双向奔赴可携手一生的恋人的困难程度都让人感到绝望。以前一个博士基友和我说,他先后见了差不多几卡车的男人,也没发现一个合适的,以至于后来都对找bf不抱希望了。我让他到豆瓣上来发发帖,他也一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对于同志来说,一旦选择了夫夫生活,除了要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外,也意味着可能无法拥有自己的后代,无法享受天伦之乐。
十几年前,在决定开启我的同志情感之路时,我就开始思考未来自己可能面临的一系列人生困境。通过阅读搜集和咨询他人的经验,甚至一些理论研究成果。我似乎找到了一条“完美”路径:在过几年夫夫生活之后,彼此双双选择直婚,各自再组家庭,然后以地下情人的方式继续相处。这样,既拥有了家庭,有了儿女,没了社会歧见,又满足了内心真实喜好。
但事实证明,这太过理想了。一则我始终比较抵触和女性的亲密接触,迟迟迈不过那道坎。二则,这样的相处模式,还是太过折磨人,恋爱中的人又都是比较敏感的,借助网络工具很容易发现蛛丝马迹。初恋后来虽然遇到了一个十分主动且喜欢他的女孩,两人也真实地发生了关系,但那都是在女孩主动的情况下才发生的。这样久了,女孩的不满情绪和怀疑也都增加了。于是,争吵就不可避免了。两人最终因真相暴露而致分手。有此经历后,我便不再考虑直婚之路了,即便一直单身。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双向奔赴依然难遇,真爱依然难寻。而社会(网络平台)对同性爱、形婚和代孕等的容忍度也不升反降。这让不少同志又萌生了直婚的念头。特别是最近,不断有已直婚同志或者打算直婚的同志找我私聊,更给了我一种感觉:选择走入直婚的同志可能不减反增了。当然了,如果同志真能安安分分的维护好婚姻,那恐怕也就不是真同志了。到时候,估计还是免不了要外出觅食的,更少不了鸡飞蛋打的。一旦因真相暴露而离婚,不但财富损失不小,连孩子的抚养权恐怕都保不住。但这就是人生吧。在未亲身经历的情况下,一切假设都是缺乏说服力的。更何况,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存在差异,不排除有些人基本能够适应直婚生活。正所谓,虽平淡,尚能忍。
还是以季羡林先生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一文中的话做结吧:“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