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拓《阿富汗行记》重读
(一)
再读刘拓的《阿富汗行记》,深感有些人抨击本书没有深度、只是游记版的流水账记录,其实,每个人读书读的是作者的文字,由这些好像开启回忆的香水味激发自己原本已有的知识、对世界的感悟和记忆罢了。
归根到底,我们读书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让别人不断地向你灌输感悟、体会和道理,这个向内深挖自己的过程应该由自身完成,由自身的阅历完成,由自身此刻和未来的心境完成。
如实记录自己看到的、别人说的话,把它们编排成有逻辑的故事,已经属实不易,若是在其中夹杂着大量个人痕迹的感想与见解,我会不愿意读下去。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尝试通过文字体验作者那时那刻的心境,已属实不易,闭上眼,让画面涌上脑海,涌上泪眼。
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故事,而不是情绪。
(二)
在阿富汗,匪夷所思的事情太多,没有机会去选择什么,也没有必要后悔什么,唯有认为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最好的结果。.24.
(三)
作者无论是在首都喀布尔,还是一些乡下农村的小地方,都能碰到操着流利英语和对国际局势洞若观火的阿富汗人民。值得深思!
(四)
巴拉希萨尔、赛俩目
下到警车那里,北面的城区已响起千万重悠扬的邦克声---这是昏礼开始的标志,在当前斋月期间,也意味着可以开始吃饭喝水。口渴难耐之时,警车旁小卖部里的老人默默拿出一瓶水送给我。.35.
(五)
作者整本书可谓是非常的“地理化”的直观,这样每个地方的名字、发生的故事我都会刻在脑海里,随时拿出取用。这样一看,比起逻辑稍差,以寥寥几行文字景物描写后,便开始长篇大论议论当地历史、文化、社会的同类书来说,实在有远程操控之意。
贝格拉姆、班达米尔湖
在湖南侧的崖壁上方,最后一抹日光还照耀在湖上,那个蓝色与周围的阴影完全不同,但只持续两分钟就消失了。太阳只有两指高,我坐在湖岸上,看阴影一点点吞噬周围的山体,摸着砂石上已经枯黄的稀稀落落的草......
(六)
贾姆宣礼塔(Jam)、恰赫恰兰、赫拉特聚礼清真寺、AKTC、巴赫拉姆-沙阿、巴尔赫
(七)
悠扬的邦克声响起,正是晨礼时分,陵西上百个传者传统长袍的当地人,在夜幕中背对着陵墓虔诚朝拜,那种景象既诡异又感人。
(八)
快到哺礼时分,我不想跟礼拜时间冲突,匆匆忙忙就往里走。没想到清真寺里面那么安静,上百个人松松散散坐在礼拜毯上,竟然没有一点声响;而我的动静可能太大,一下子很多人回头看我,屋里显得更加寂静。我赶忙右手捂住胸口,点头微笑着向里面的人轻声道了一句“赛俩目”,寺院里的人们都异口同声地给我回礼,近百个声音回荡在穹顶之下,震的我发懵。
2017年我再次走过这片街区,在提姆尔-沙阿陵墓的河对岸,赫然立着一座白色的纪念碑,基座上用黑色石头雕刻着一个披头散发绝望痛苦的女子,提示着2015年3月19日那一场震惊世界的惨案。
(九)
巴扎、四十阶梯、坎大哈
向下俯瞰,绵延的绿色田野铺展到坎大哈城下,迷离的烟雾笼罩着城市,如一条腰带隔断于城市背衬的群山下。
帕格曼的胜利之门、潘杰希尔山谷
(十)
在阿富汗这样动荡的国家,许多驴友包括我,前去叨扰一遭,回来就书写自己壮烈的行程,神奇的遭遇,乃至从中挤榨出的悲天悯人之心,实则于己于人都毫无进益。
(十一)
我是一个较为理性的打卡游客,更希望这本书能像我最喜欢的《伊本-白图泰游记》那样,在历史和地理的框架中,给这片土地上的城市街道、路程中的自然风光、由古迹串联起的历史故事和社会日常一些更清晰的交代。
2021年11月1日16时重读于北京海淀-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