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记录的家乡变化
查看话题 >神的江湖——福建仙游
如果你愿意花几分钟,我想赤诚地介绍下我的家乡小城——福建仙游县。
走了一些全国各地的小地方,我发现小城们有诸多相通之处,或许你可以看看我的小城与你的小城之间,是否有些相似点?
【全文图片手机随拍,非请勿转】

00.写在前面
之前,一直想写写我的故乡小城,却囿于没什么文采,也因看了家乡政府公众号小编系统性介绍过小城文化和景点,觉得我的着笔又似乎没什么必要。每逢提笔思索,必再搁笔不落,断断续续,如此反复。
这些天,特别是春节期间返程,又发现了小城那些我不曾见识的旧与新,让我愈加有了再试试落笔的想法,至少可以从一个平凡人的视角,记录这座小城的点滴。
我觉得我代表不了什么县里的人,不能用专业的图文排版介绍县城旅游局喜欢推介的“十大XXX”、“国际XX之都”、“中国XX之乡”等景点或名头,但可以通过我的手机随拍,介绍一点点这座小城的小词典。

01. 传说中的动车
城是典型的南方小城,只有九十几万的人口,坐落在福州和泉州之间的山海之间,开车到这两座城市都只要一小时上下,坐动车更快。
多提一嘴,十年之前,火车只是这座小城人民的传说,没曾想时代变化太快,现在县里也有了自己的动车站,甚至坐拥全国第一座跨海高铁。

02. 落日三轮车

在这座城里,三轮车伴随发展几十年,它一直以来都是县城交通的小标配。
如今,城里的人多了,大家都有私家车,老城的双向道也开始会塞车了,但小三轮们依旧保持在落日下“奔驰”,成了家乡的小印记。
大约是二十年前吧,我很小的时候,某天在电视上看《快乐大本营》有一期节目,其中突然出现了主持人李维嘉来到仙游的画面,颇为惊喜。原来是他受节目里某北大教授嘉宾的委托,来仙游寻找老师,他就坐着这个小三轮,眼神之间透露着某种陌生感。这让我留下了很深的小印象。
落日里的三轮车,也成了我眼中仙游的一个浪漫卡点。

03. 唐朝时的浪漫名字
仙游本身是个词,形容某德高望重的人登仙而去。但对于我们每个仙游人而言,都会颇具神气地说,这是一个有仙气的名字——神仙游过的地方——仙游。
传说,有何氏九兄弟在仙游九鲤湖修炼,湖中鲤鱼常年用丹成精,一日飞跃而出,九兄弟于是跨鲤成仙。不知最早传出这个传奇的人是源于何种灵感,但九鲤湖确实是一个瀑布奇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这里也是中国祈梦文化的发源地,喜欢做梦在我们这里,不是坏事。
于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即“诗仙”李白被皇帝征召进宫的那一年,泉州别驾赵颐奏请朝廷更名“仙游”。这个别驾我没查过他的故事,但总觉得他很有唐代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唐朝人总有种仙的灵范儿。

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至少从我的观察来看,虽属于小有名气的莆田市管辖,但我们并不太喜欢说自己是“莆田人”,倒不是不愿与假鞋产业、民营医院等为伍(它们也是莆田市下另外辖区的代表行业),而是一种很多小县城之间似乎心有灵犀的“倔强”——我就是这个地方的人,说具体的家乡名字,我骄傲,哪怕它很小。
所以在外的朋友,都称呼她为“小仙游”,或谐音“小香油”。小是小了点,但在每个游子的内心,她很大,大到有各种故事可以讲。
04.大榕树里的神灵
南方人对树的感情大抵是深厚的。历史上越往南走的人,越知道树的重要性。一是越往南,天越热,大树底下好乘凉,树还能结果成林;二是古代走得越远的人,越知道根的重要性,所以慎终追远。
往前溯源千年,福建人大多从中原因战南下。移民入闽有三次高潮,分别是西晋时期的士族南迁、唐初与唐末时入闽建国,以及宋朝靖康之乱后的建炎南渡。因而,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族谱,以我们家为例,能溯至从河南出来的祖先,跨过长江的前辈,再及入闽的先人,以及历史上一些有名的人物。
世间万物,最容易令人遐想到这种迁徙后的深沉感,莫过于“树高千尺不忘根”的树了,尤其是根深叶茂的大榕树。在仙游的村落间,县城里,校园中,深山老庙里,你都有可能遇见挺拔的大榕树。


人们对树是有敬畏之心的。一次路过县法院遗址,妈妈指着里头的老榕树跟我说,这种规格的大榕树往往是不太能砍伐的,树越大,就有神之气了,可保佑一方平安。据说某个镇子里,有人为了盖房,砍了门口几十年的老榕树,砍伐的几个人后来都陆续出事。这种介乎神灵鬼道之中的说法,在仙游非常容易站住脚。当然,实在要请走大树,可以通过法事等“请”走老人家。

我不自主地想起宫崎骏《幽灵公主》里的一种寄宿在树木里的精灵——木灵。其实除了树本身,寄生于大树上下周边的,又何尝不还有各种生物,以及聚集的灵气?



城里的各大十字路口往往都有大榕树“坐镇”,成了这座小城的一种标配。在榕树下,车来车往,你停我行,生活就这样一会儿静静的、慢悠悠的,一会儿又烟火气地在树上张灯结彩、热闹了起来。


一个细节,如果你在大榕树下发现有下图的“南无阿弥陀佛”石柱子,则说明在这个地方附近发生过见血死人的车祸事故,人们安此柱子镇魂,成了一种低调的印记。所谓生死,也成了在这大榕树十字口同样的轮回。

04.神的江湖
论“神”,树犹如此,何况于人。
每个村里,都有它的神,或是佛家的寺庙,也有可能是道家的仙,儒家的大儒,历史上知名的正直名人如包拯展昭、齐天大圣。甚至一个普通人,只要好善乐施有所作为,都能被后人奉为神而建庙朝拜。
举一个栗子,典型的便如海神妈祖,妈祖原是莆田湄洲岛的一个女孩子,因慈悲为怀,生前经常救人救难,去世后便被当地人建庙供拜,犹如滚雪球般,渔民们因不安定的海上环境而需要心中所谓神的庇佑,加上历朝历代皇权政府的立民立心之需,妈祖封号由此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36次褒封,妈祖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圣母”,并列入国家祭典。
今天,妈祖分身像被请立在仙游县城的后山上,俯瞰着全城,政府也乐意以此打造一个公园。

这座叫“客山公园”的地方,我也推荐你在日落时分爬一爬,甚至可以拍出一丁点洛杉矶的影子。


一个村里一般有四种平日里供祭拜或朝拜活动的地方。第一种是祭祀先祖的祠堂,我没有拍过图所以不做展示;第二种是你走在街头街角可能就碰到的土地庙。【全文图片手机随拍,非请勿转】

第三种是宫庙,里面可能是某某妈祖或某某公神,或管森林的,或管村和山的,也是以往做好事的前辈。




第四种是村里的“书院”,也是村里人聚会的场所之一,一般供奉着三清教的三位神(释道儒三家的代表人物),如下图。

说起神信仰在南方民间的重要性,我想起去年下旬在我家乡爆发的疫情中,乡民们被安排做核酸检测的地方,很多都是在宫庙里、祠堂中或宫庙前的小广场。
一方面,这是南方乡村里常见的广场式区域,便于安排与管理,宫庙和祠堂是诸多乡村里最必需的基建,在往常除了祭拜用,还能用于乡民的娱乐活动(如社戏、以前的露天电影等),以及避震空旷地之用。

另一方面,人们在这种区域里有深入骨髓的安全感,从小在这里叩头跪拜烧香摔圣杯,自然而然相信这里有一定的神之庇佑。

抛开迷信而言,神之信仰在南方民间是一种社会组织、文娱活动、心理作用的多功能中心。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村里最管用的“闹铃”,你叫一个闽南或潮汕地区的人4点起床追星可能都叫不醒,叫他起来去烧香,他能自然醒。
P.s 我妈跟财神爷一天生日,我哥和佛祖同天生日,我和妈祖同天生日,所以我妈特别喜欢去佛道释三清烧个香。
神仙游过的地方,其实依然是神的江湖场。
05.老街里的代写
我想每个地方都一条老街,只是区别在于它是真的老,还是新的“老”。老街承载了人们对于旧时光的记忆,但在我的记忆中,我没有走过仙游的老街。今年春节,得空一个人四处闲逛,意外发现了在县城的西侧和东侧,竟然各藏了一条老街,毫不掩饰的老,透着一种我意想不到的陈旧感。
城西的老街,相对繁华点,还有各种老药铺、打铁铺、裁缝铺、篾匠铺、年糕铺,甚至卜卦算命的小店。这里张灯结彩,处处门联,更有了一些新春的气息,只是因为春雨绵绵,路上行人不多。





城东的老街似乎已不染一点商业气了,最商业的莫过于这个代写春联的门头。白墙上“代写”二字,端端正正,像极了一位没有什么脾气的平和前辈。我后面才发现整条街的春联,大多都是这位人家的书墨。
现今“代写”,基本只是助人为乐,想起旧时爷爷也经常帮村里人做这个事情,每每书写一联后,我便帮忙将这联平放在地面上晾会儿,一书一晾,搭配行事,成就村里人家的门门春联。这是属于爷爷与我的默契,突然想起这事儿,再看眼前这些物事,顿觉行字与红纸也有默契,人与门有默契,老街与小城有默契。默契背后,尽是缘分。


代写是一种很小的行善,藏在日复一日的人间世中,也只有春节这种特殊节日才凸显出来。城东也有大善,这片地带藏了一个省级文物便是善的象征——东门石坊。
清道光五年(1825年),本县陈姓富商父子,因捐建仙游金石书院受清廷褒扬,奉旨建坊,历时30年竣工,便有了这东门石坊。石坊是真的很是精美,若是有石刻艺术的爱好者可推荐前往一览。乐善好施,国家鼓励,从个人到国家的互相成就,让第三方受益,成了这个小城里很多人发财后的念想之一,我倒觉得这也是非常值得一笔的小事。
06.电影感的楼巷之间
一座城有没有电影感,私以为要立体来看。
从地面看,仙游到处是走街串巷的格局。



从空中看,更显老楼林立,每栋楼房似乎是穿行在雨中都市斑马线上的繁忙人影,背道急行。


立体的不只是楼巷之间的,还有前面提及的文化上的神与人之交集。更还有小城人民见缝插针的心思👇 只要有个缝隙,就要弄点植物。


07.拔地而起的楼盘们
其实小城里不只是“老街”“老巷”了,已经有太多的楼盘在这几年间突然拔地而起。从下图我在县城后山上俯拍的图即可窥视。

图中最近处是新建的县政府办公大楼,沿城大道像环抱状延展至小城的东西两翼。老城与山之间的各种楼盘林立,还有很多被征迁的绿地等待交易,看似一片繁荣。
这里原本平平静静,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土地建设的大开发,征了不少地,涌入很多地产商,盖起了很多新的楼盘,楼市交易似乎一下子被激活了,很多买家也是从县一级更下游的乡镇出来的储户。
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低线城市的进行时,但同时也很担心这种一种饮鸩止渴的虚假繁荣,指不定哪天会泡沫来袭。

日落时刻,看着老桥背后那一栋栋同色的大楼,被照得熠熠生辉,老与新之间的协奏曲,也成了仙游近几年的主旋律,我相信也是大多数县城的节奏。

其实以上只是仙游的一些点滴,还有很多我没写尽的小彩蛋,如:




有机会的话再写写和推荐家乡。也欢迎你,如果路过福州、泉州(泉州就在仙游隔壁)或厦门,说不定可以动车停在仙游,到小城里转一转,一座神仙游过的小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