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随笔之一:贝多芬贫穷吗?
任海杰
2020年,贝多芬诞辰250周年,我在年头预先买好了去德国的机票(此去的行程之一是到贝多芬的故乡波恩)。后被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挡,全球纪念贝多芬的活动和音乐会也受到影响,但贝多芬依然是音乐界的主题。在贝多芬的话题中,关于他当年的生活状况,也有不同的说法——虽然此种说法以前也有,但到了贝多芬纪念大年,依然成为谈资之一。一种说法:贝多芬当年有公爵伯爵的资助,有委约作品,有版税,因此他的经济是相当丰裕的,至少是中上等生活。另外一种说法:贝多芬虽然有以上这样那样的收入,但实际生活状况并非如此,加上他不善打理生活,经济上经常捉襟见肘。
因为离贝多芬当年的生活年代比较久远,难以准确评判。好在贝多芬留下的一些文字记录和书信,现在越来越多地公开出版了。我们来看看贝多芬自己是如何说的。
1819年,49岁的贝多芬出版了著名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号)。此作创作于1818年,贝多芬说:“这部奏鸣曲谱写于抑郁的环境中,为了面包与生计而创作是何其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呢?据著名钢琴家埃德温·费舍尔说,当时贝多芬的鞋底已经磨得破旧不堪,但却无财力换新,为此而无法外出。
1823年,贝多芬在致歌德的信中写道:“我已经创作了许多作品,但几乎没有什么积蓄。现在我不再是孤单一人,六年多以来,我一直是我已故兄弟的儿子的父亲,这个16岁的年轻人大有前途……”
贝多芬这里说到的侄儿,是他弟弟的儿子,因为贝多芬弟弟早逝,临终前托付贝多芬做自己儿子的监护人,为此贝多芬与弟弟的妻子展开了持久的监护人争夺战,为此耗去了贝多芬大量的精力和有限的财力,这也是他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在给歌德的同一封信中,贝多芬写道:“我的收入都花光了——多年来我的健康状况不允许我进行艺术巡演,也无法抓住许多赚钱的机会!——如果我的健康能够完全恢复,或许我会期待另外一些更好的事情。”
2014年夏天,我曾去维也纳音乐之旅十天,除了晚上欣赏歌剧和音乐会,白天主要是参观音乐家的故居。维也纳是音乐之都,音乐家汇集之地,贝多芬20岁离开故乡波恩后,基本都住在维也纳,直到57岁去世。在近四十年中,贝多芬在维也纳经常搬迁,有的说三四十处,有的说是七八十处,准确数难以统计。我在司导陪同下,也只参观到现在还开放的三四处贝多芬故居,其他大部分故居已是“物是人非”,有些仅在门口贴上块标注:贝多芬曾在此居住。当时我就想,贝多芬的经济状况应该只能说是一般,不然不会这么居无定所,经常搬家。记得指挥家张国勇有一次在解读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时说,贝五一开始的强烈动机,一般都说是“命运在敲门”,但说不定是贝多芬听到房东敲门声(催交房租)的有感而发。张国勇当时说的意思:抽象的交响曲在理解上可以是多义的,不必固定思维,只要有自己的感受即可。想到贝多芬当年频繁搬家的状况,“房东在敲门”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