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老是错过互联网、比特币、买房、淘宝这样的暴富机会?
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就着这个话题随便扯上几句,其实这里面有很有意思的冷知识,有关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负面效应。
关于负面效应(negativity effect),在心理学文献中有大量叫法,有时称之为负面偏差(negativity bias),有时称之为负面主导(negativity dominance),指负面事件和情绪产生的影响普遍强于正面事件和情绪的影响。它作为人性基本原则,在生活中存在已久,不知不觉地影响着重大决策。
这个名词作为科学研究话题,近些年才成为心理学探讨的议题。
其实有时候你听一个朋友抱怨生活工作中的负面信息,有时候听半天下来,可能都是一些无关大局的鸡毛蒜皮,但是因为对面坐的人是负面的情绪,会让这些琐碎的信息影响力放大,事实上,等当事人冷静了,理智了,又是另外一回事。
【舆论场上有一种类似的非对称信息传播的逻辑:在某些事情或者意识形态上,极端的一小波,声音极大,战斗力极强,不眠不休,绑架「正义」的解释权,攻击反对甚至不支持的人,造成这种极端声音似乎变成「主流」。而事实很可能是80%的人并不同意,只是忌惮自己网络身份的安全感,不再发声而已,这也是沉默的大多数的由来】
道理是什么呢?人类偏爱负面信息!
与积极事件、积极情绪相比,人类更偏爱消极事件、消极情绪。从爱情、工作、生活,再到国际关系,人类存在一个倾向--放大“坏”的影响,削弱“好”的影响。这被心理学家称为“负面效应”。从2001年罗津与鲍迈斯特两位教授的研究之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承认,负面效应是人性的基本原则。
人类偏爱负面信息的道理,主要是人类本身的生存挑战,对未知的恐惧是深深的刻在基因里的。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在远古时代,人类面临的是来自生存的挑战。人类基因深处,铭刻的是人类祖先在远古时代对洪水、饥饿、短命、毒蛇的记忆。
我们先天偏好应对负面事件、消极情绪。
这种雕刻在基因深处的负面效应,在人类从丛林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还没有被消除,被商人、媒体与政客广泛利用,也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投资决策。
是不是快切题了,悲观者,往往看到了当下的主流,看似坚持是正确的。而乐观者。往往看到了更长远的成长空间,容易长期成功。
其实,几乎所有产品都有类似的情况,有时候你说不清楚到底因为什么,很多人会归因为:凡是我30岁以后出现的东西,都是不合理的。
比如抖音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随便在知乎搜一下对这个产品看法,看看到底有多少负面的?小红书呢?
小米手机的早期产品,石头扫地机器人,甚至iPhone或者特斯拉,早期产品都备受嘲笑。
比如我们自己做的:全主材原木订制,之前在寻求投资的时候,面临多少的打击呢?比如这些问题你怎么回复:你有技术壁垒吗?那些大企业能做吗?你营销还是渠道比人家有优势?
其实,都非常难回答,我甚至被问得哑口无言,人家拍拍我的肩膀说:你要好好想象清楚啊!
我想了,想完了,我都想把公司关了。
但是,我自己也有一个疑问:为啥他们都有能力,客户也有需要,却不做全主材原木呢?那些投资机构的人给的回答是:市场太小,看不上!在IDG加入之前,这样的投资机构我见了十几个吧!
其实,原木要想规模订制,确实有一定技术壁垒,不管是生产线还是产业链,所以的确不是简简单单说干就干。需要很多很多很多艰苦的工作,如果市场没有撑大,这个东西又很麻烦,也没有明确客户要求和我说这个,确实别人不会做。

而我们,是端着客户的需求,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前走的!



很多时候,无关乐观与悲观,需要抓住你相信的东西!



木匠小强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挑选实木家具,除了看材质还要关心什么? (4人喜欢)
- 为什么花很多钱买了爆款家具单品,却依然装不好自己的家? (10人喜欢)
- 坐标三线小城,河南周口200㎡大平层,美得豪不费力!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