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发生学对话录》摘要和笔记(20220216)
老师: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是怎么讲先秦的文学的?他首先从文字至文章讲起,认为“连属文字,亦谓之文。而其兴盛,盖益由巫史乎”,并且以“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作为与乐、舞未分的诗歌的开端。鲁迅又从文学的角度,突出《庄子》,突出《孟子》,这就突出了文学的价值体系。 对于庄子,认为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所有这些,都是由鲁迅独到的眼光来形成的文学史叙述形态,精心剖析了若干文学史的亮点,敏捷而有精神。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他每一个章节都注意小说发展跟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思潮的关系。小说的存在价值,不是孤立的,小说要从文化中获得自身的意义。为什么出现神话传说?为什么到了晚明的时候会出现才子佳人的小说?他都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这些角度来探索它的奥秘。为什么六朝时期产生志怪小说?他认为那志怪,在古人的信仰中,是真实存在的。 这就像后代的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总要交代这一个怪异的事情是哪里来的,是谁告诉他的,都讲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们的文学史应该认真分析一下各种文体的宗教和民俗信仰的渊源,把小说所在的折叠着的文化图卷,展开来好好的端详一下。……这些文化维度的投射,影响了文学的本质,离开整个文化的环境,文学的内涵、气象、形式,都会发生变化。问题在于文学史要把宗教、民俗信仰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演进和渗透,写得有根据、有深度、有趣味、有情怀,令人读了之后觉得很有意思,回味无穷。文学的生命是感性的,感性的深处隐藏着理性,如果对文学的存在出现了一种新的感受,许多问题好像都会豁然开朗,甚至你还回去在被窝里偷偷的看它,偷偷的发笑。 《红楼梦》里讲了很多民俗信仰,即便是说书的唱词,贾宝玉、林黛玉的面前就是传递卿卿我我的爱情信息,但是刘姥姥把它当作生存智慧……中国很多民间的智慧都是从小说戏曲里来的,而不是从圣贤的经典里来的。这就是中国智慧传播的双渠道。所以鲁迅一直讲中国的民间有“水浒气”,有“三国气”。 过去讲文学史是从神话传说写起。但是神话传说既然被记录下来,它也成了书面的材料,盘古的神话、大禹治水的传说,被记录下来,就可能渗进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甚至佛教思想。所以记录的过程,是思想和材料叠加的过程。传说在不断流传中变成了富有文化含量的艺术。美,是凝聚人心的枢纽。文学史从神话传说写起,就把口头传统纳入了思想框架之内。所以鲁迅讲小说史就探本究源,……从《汉书·艺文志》和《列子》《淮南子》等古老文献中入手,就展示了小说发生学上的多祖现象,神话传说、史书、子书、街头巷尾的口头传统,都成了小说的祖先。【文学史应该包含了作品产生时的各种资料,除了文史哲的思想资源之外,还应包含其形成和定型的社会文化、民俗信仰、宗教传统等文化和社会环境。小说的形成就是诸多传统文学形式的糅合和叠加,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思想就进入小说内容,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文学史是一部社会文化发展和变迁的历史。】 中国有一部说不完的《红楼梦》,还有一部说不完的《三国演义》,但它们的“说不完”属于两种价值类型,一者诉诸天书与人书的神话哲学,一者诉诸因果报应的道义哲学。……三国分割汉朝,又统一于晋,历史的正义感中,告诉人们人算不如天算的吊诡。像这么一些故事,如果写进文学史,是否能够引发读者许多启迪和遐想?戏说历史,在戏说中潜藏着道义和非道义。 男学生A:我觉得文学史,还是要落到史上面,就像我读《史记》,既是记人,又是记事,可以让我们回到当时,使那些文人创作的场景历历在目。写历史本身,就是对这一些史料的搜罗与取舍。其实作者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体现在材料的取舍上。作者可以把自己的思考、个人的见解,不放在历史场景上,而是把它放在论赞部分。这样就眉目比较清晰,给人一种读历史的熟悉感。在材料的取舍上,就是像老师说的,除了书面的传统之外,还有口头的传统,还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都是体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上。 老师:历史现场的复原,是一个艰难的命题。要有感性、理性和悟性多管齐下。比如说,要汇集很多的材料碎片,就像文物考古,把许多陶片按照它的形制、弧度、花纹、断口细心缀合成一个古陶器,用这种方法最后呈现一个历史的现场。 《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实际上孔子是主张为政以德,刚柔相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写文学史,能够提供新思想、新思维,给人耳目一新、余味无穷的感受,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好的文学史要能写出新思想、新思维,关键还是作者本身要有丰富的阅读和生活经验,要善于从细节中感受到文化社会环境的情况,与自身的经验相结合,加入自己的思考,成果就会是一种很私人化的、充满个人感悟的、具有充分对话意识、令人回味无穷的文字。】——“对话一 高端文学史的特质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