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的伦敦记忆,这座低调的“爱乐之都”,你爱了吗?
佘江涛/文

仅仅一座城市就拥有五支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它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中一直是一个颇为低调的存在。这座城市不在德国、奥地利,也不在意大利、法国,而在与欧洲大陆隔英吉利海峡相望的英国。
这座城市,正是伦敦。 伦敦塔与伦敦桥

提到英国的古典音乐,不得不提到两位音乐家:一位是定居伦敦的德国人韩德尔(又译亨德尔),一位是爱德华·埃尔加爵士。如果你对英国的古典音乐感到陌生,一定会对《爱的礼赞》的旋律倍感亲切。
韩德尔和爱德华·埃尔加生活在不同的时代。韩德尔组织的国王剧院的歌剧团曾将1720年伦敦的意大利歌剧推向了空前繁荣的境地;而作为20世纪英国本土的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以较高的技术水准和丰富的个性,为英国音乐确立了新的标准。
不过巧合的是,他们除了对英国古典音乐的贡献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交集:韩德尔是在337年前的今天出生,而爱德华·埃尔加爵士在88年前的今天去世。
著名出版人、翻译家佘江涛先生作为资深古典乐迷,在古典音乐上有丰厚学养。他曾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分享了他古典音乐的伦敦记忆和联想,今天就一起跟随他的脚步,漫步伦敦,领略音乐的魅力吧
和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相比,直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都没出现成群结队的著名音乐家,从爱德华·埃尔加开始,英国的音乐创作才从荒芜中冒出群芽来。与作曲家稀缺相反的是,英国的音乐会市场和消费却十分繁荣,优秀的乐队比比皆是,广大市民音乐消费的需求因而得到满足,这也许对19世纪下半叶英国音乐创作的繁荣起了推动作用。
当下,光伦敦的五支交响乐团就可以傲视全球:
- 伦敦交响乐团(LSO):驻场巴比肯中心,成立于1904年
- BBC交响乐团(BBCSO):驻场巴比肯中心,成立于1930年
- 伦敦爱乐乐团(LPO):驻场皇家节庆音乐厅,成立于1932年
- 爱乐管弦乐团(PO):驻场皇家节庆音乐厅,成立于1945年
- 皇家爱乐乐团(RPO),驻场卡多根音乐厅,成立于1946年
加上启蒙时代管弦乐团、皇家歌剧院管弦乐团、圣马丁室内乐团,伦敦可以夜夜笙歌,音乐会此起彼伏,提供的优质音乐服务远超于任何一个国际大都市。
克伦威尔的清教徒极端统治在1660年结束。那时,后来成为英国第一位现代音乐巨人的亨利·普赛尔才几个月大。查理二世时代,被克伦威尔消灭的英国音乐开始复活,到1680年,伦敦音乐生活完全恢复正常,在这样的背景下,亨利·普赛尔成了英国的音乐骄子,可惜他的生命非常短暂,36岁就英年早逝。

直到在安妮女王时代(1702—1714)来到伦敦、乔治一世时代(1714—1727)定居伦敦的德国人韩德尔出现,才填补了普赛尔缺席的空白,伦敦的音乐生活再度名列前茅。
韩德尔在伦敦一直干到1759年去世,几乎覆盖了两位乔治的46年。韩德尔以其独步一世、一骑绝尘的才华,独霸英国乐坛四十余年。英国人缺少音乐家,在他们眼里,韩德尔就是一位英国作曲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没有伦敦的大众音乐环境,他伟大的歌剧、清唱剧、管弦乐作品连消费市场都没有,没有消费市场哪来如此巨大的创作动力;但全球都把他作为一位英籍德国作曲家来看待,是一位具有国际主义视野、定居伦敦的德国作曲家。
韩德尔的音乐融合了德国的严肃、英国的清秀、意大利优美和法国的华丽等元素,简洁、透明、动听、雄浑。巴赫也是一位具有国际主义视野的作曲家,可惜音乐实践的舞台太小,基本上局限在德国诸侯小宫廷和城市教堂、音乐学校之中,而且没有条件染指场面宏大的歌剧题材。
伦敦音乐生活的丰富和演艺水平的高超,在乔治时代已经奠定,一直延续至今。这绝对不仅仅是书本知识,也是自身的经验所得。

2002年我第一次去伦敦,英国伟大的历史学家霍克斯鲍姆的女弟子乔安娜·伯克请我前去泰晤士河南岸中心的皇家节庆音乐厅,观看库特·马祖尔指挥伦敦爱乐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和第六交响曲。那是我第一次现场听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指挥、独奏家演奏。
2012年伦敦书展中国为主宾国,我听了一场主宾国招待的音乐会,因为摄影师需要我后排的位置,把他前排的位置调换给我,弄得许多人以为我成了贵宾。音乐会的曲目很丰富热闹,吹拉弹唱,亮点很多,以致没有太深的印象,但对剧场的狭小入口空间和陡峭的楼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低调的卡多根音乐厅,据说音乐家们都喜欢这里。
2019年在那里听了一场瑞士苏黎世音乐厅交响乐团的演出,演奏的是海顿和爱德华·埃尔加的作品。上半场海顿的音乐我没有印象了,下半场演奏《威仪堂堂》和《谜语变奏曲》时 ,真是鸡血满满,弄得满场的英国老人非常激动,掀起了强烈的怀旧感。
爱德华·埃尔加的音乐对英国人和对我而言的意义大相径庭。对英国人是帝国最后的辉煌和即将的衰落;对我而言更多的是个人的心情和境遇,很难和维多利亚时代、爱德华七世时代繁华的自得和不祥的预感联系起来。

由于和英国的文化机构有着长年的合作,我后来多次去了伦敦,得到最重要的经验是:在伦敦听音乐会不要预定,只要你愿意付出45~50英镑买最好的位置。这个价格只是中国同样座位、同样等级音乐会的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
白天公务忙完了,可以毫无纠结地去听一场当地“昂贵的”音乐会,性价比一流。几乎都是高水平,听众的耳朵被宠惯坏了。据说汉堡的一流水上音乐厅是为伦敦准备的。艺术家要去伦敦演出必须先过汉堡这一关,也不知道是戏说还是真的。
伦敦给我的音乐体验都是一过性的、稀有的。人生无常,没有想到伦敦的音乐记忆就这样到此为止,戛然结束了。所以匆忙记上一些,以免不久完全遗失到无意识中。不过每当我整理唱片和图书时候,会发现其中不少和英国、伦敦紧密相关,我会在这些记忆浮现时不断添油加醋,一直到它们成为想象和象征的世界。

“你若是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人生。”如果把伦敦当成一个人,它的传记会是怎样的?《伦敦传》呈现了伦敦的上下两千年,有正史,有传说,也有吃喝和玩乐,为你调动所有的感官,捕捉伦敦的多样与丰富。
在你心中,伦敦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一起聊聊吧。
文章来源于佘江涛的江和涛 ,作者佘江涛

译林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少儿篇) (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新知·科普·艺术篇) (1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人文社科篇) (16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类型文学及其他篇) (24人喜欢)
- 译林出版社2025年度新书发布(中国文学篇)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