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懂事的孩子,拥有讨好型人格。关于自我压抑,关于接纳。
壹
以前有个学生,成绩优异,长相乖巧,礼貌谦逊,每次在校园里见到我,总是急匆匆上前跟我问好,上课时别人坐得歪七扭八,他永远笔直端正,
回答问题时,别的孩子或低头不语或屁股离开凳子双手举过头顶,一副急不可耐的样子,而他永远是左手平放胸前、右手垂直桌面的标准姿势,
没被选中的孩子或沮丧或不服地哼唧着,他永远安安静静,看不出丝毫不悦。教他三年,我一次也没有见识过他的悲伤和愤怒。
他明显与周围8、9岁调皮的孩子们格格不入。
《见字如面》中,有个女生给作者刘娜写信,诉说自己的不幸,幼年丧父,少年被继父性侵,青年丧母,继而被确诊为抑郁症……
妈呀,不敢想象,任何一件事发生在我身上,肯定都是灾难,是难以承受的苦痛,而她全文轻描淡写,三言两语带过,中间还不时会出现“哎呀”“嘻嘻嘻”这类故作轻松的词汇,
而且这封信的结尾,仍然延续这样的画风,“相比你平常回复的那些紧急的信件,我这封是不是不重要呢?如果你不回复,我也能理解。”看得我止不住心疼。
作者回信的第一句“我很想钻进信件里,握着你的手,盯着你的眼睛,问你:‘亲爱的姑娘,你为什么不会愤怒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中,有位妈妈给作者尹建莉写信,诉说女儿的过分懂事。女儿做事过分小心翼翼,不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显得过于“懂事和成熟”。
中午吃饭,老师并没有说她吃得慢,但她看到老师走过来就说:“老师,我在加油吃饭,我会好好吃的,加油!”
午睡,别的小朋友都要求老师拍拍,希望老师哄哄自己。她会说:“老师,你很辛苦的,很累的,你不用拍我了。”
贰
不论是我的学生、轻描淡写的女生还是最后的小女孩,显然他们都很懂事,可能不少人会觉得懂事挺好,
可是一味懂事、过分懂事是不正常的,它不符合人类的生长发展规律,过分懂事的孩子会慢慢陷入讨好型人格。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讨好他人、忽视自身感受来获得一定的社会/群里认同感的心理。讨好型人格会表现出一些行为特点,比如习惯性主动道歉、迎合他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不懂得拒绝、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默默承受等。
很显然,上面我提到的三个孩子,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他们已经丧失应对事件时正常的情绪表达能力,该伤心时强颜欢笑,该顽皮时正襟危坐,该渴求时自我抚慰。
他们隐藏起真正的自我,压抑真实的情绪,只展示出外界期待的一面。
这种自我定位会让他们在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内心不断质疑、否定真实自我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低自尊,没办法由内而外散发爱、吸引爱,总希望从外界乞讨爱。
叁
为什么他们变得如此讨好,如此压抑?或许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成长环境、原生家庭追本溯源。
- 有着常说“要懂事,要听话,要孝顺”、“我是你爸”的强势父母。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你要懂事,要听话。”一旦孩子任性、哭闹,父母就会下定义“你真不乖,不懂事。”什么是懂事?
不给爸爸妈妈添乱,不给老师朋友添麻烦,不哭不闹,不争不抢,像个木偶,就是懂事。
可是,父母对懂事的期待与客观规律是相悖的。因为孩子自有他年龄特定的特点,好动、调皮、依赖、好奇、天真……就是儿童该有的样子。
一旦上蹿下跳,就被批评不听话,一旦哭天抢地,就被指责不懂事,可上蹿下跳、哭天抢地就是他最直观最正常的情绪表达呀,
正常的情绪表达不被认可,孩子就会压抑自我,表演出外界想要看到的样子。
- 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无条件的爱”。
每一个孩子在童年期,都需要从父母身上确认一件事,那就是:无论怎样,你都爱我。
如果成功确认,孩子就会自信舒展,自由成长。否则,孩子的内心就会拧巴苦涩、畏缩自卑。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独立人格未形成时,父母的言行就是他行为的准则,父母笑了、夸赞了、默认了,他就放手去干,父母怒了、皱眉了,他就会下意识认为自己做得不对,认定这样做是得不到爱的。
而每多做一次得不到爱、又抑制不住的行为,他就会在内心的隐蔽处自我诋毁一次。越诋毁,越自卑;越自卑,越讨好。
总之,拥有讨好型人格的孩子都是被管得太多、爱得太少。
爱,是给予和接纳。
爱,是如其所是,非如我所愿。
愿你我得到足够的爱
如果没有,就自己爱自己
愿你我付出足够的爱
因为你我也是孩子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