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上的是对方,还是自己的影子人格?
你爱上的是对方,还是自己的影子人格?
还记得在《红楼梦》中,宝玉第一次见到黛玉时说的第一句话吗,“这位妹妹,我见过。”这就是影子人格的一个极致表现。就是似曾相识。

影子人格的概念,由心理学大师荣格提出,后来在心理学领域被不断延伸。事实上,当爱情发生时,我们的那份内心的笃定大部分来源于熟悉感,熟悉感却并非来源于你初相识的对方,而是来自于你从小成长的环境,以及你在对方的举手投足或行事风格之间,突然看到了深埋潜意识中的另一个自己。

例如当一个沉默内向的男生遇到一个活泼外向的女生,彼此常会充满新鲜欢愉。女生的活泼古灵精怪,往往会挑动男生长久压抑心底感性部分的人格。与她在一起时,男生那被深埋阴暗地窖的“影子人格”开始见到阳光,感受一股从外注入的活泼新鲜的生命力,这就是影子人格的意义。
但影子人格,是光亮也是阴影。
我曾遇见一个从小受到单亲父亲虐待的女儿,长大后,她发誓要找一个温和体贴型的丈夫,她也如愿找到了一个性格温和,很顾家的男人,看起来和父亲截然相反。婚后不久,她却变得越来越挑剔、苛刻,常常无缘由的自怨自艾、赌气、发脾气,不信任丈夫。丈夫后来发生了背叛。

实际上,这位妻子在无意识中,将小时候父亲给她制造的环境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婚后的生活里。虽然,她在意识上似乎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情感补偿,但无论如何,她熟悉的情感模式是被冷淡,被虐待的。
即使她遇见的人和父亲完全不同,她也一定会鬼使神差地逼迫对方一步步地趋向于她熟悉的冷落、暴力、抛弃的行为特点。这是多么的恐怖和隐蔽!在她模糊的影子人格所勾勒的影子情结中,支离破碎的幻象根本无法支撑她去统一而又稳定的爱上一个人。

既然逃脱不掉影子人格,我们就需要了解它对我们的影响。除了幼年人格的形成期之外,一个人在成年后的人格完善的机会,只能发生在亲密关系中。亲密关系是最好的实现自我二次成长的机会。如果不能在关系的实践中去学会体察自己和对方,以及生命透过关系在传递的意义,那么你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同样的创伤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