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场》,李诞的碎碎念

还记得上次看李诞的《冷场》、《笑场》是在出差的飞机上。两个小时的飞机,加上机场赶路的时间,恰好在一场出差来回的旅途上,读完了《冷场》和《笑场》。不太记得当时是什么感觉了,因为那是第一次接触李诞的文字,其实是带着一些猎奇的心态的。
而这次的《候场》,与其说是小说,反倒更像是李诞酒后的碎碎念。可是这场碎碎念,带着几分酒精的肆意,又混合着对于时代的欲语还休,一股脑儿的变作了一段段词汇,搀合着时代的洪流和岁月的疏离,在生活中光怪陆离着。
其实《候场》的后2/3部分,我也是在一场宿醉状态下读完的。读《候场》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这真的是李诞在说话,但是又不同于舞台上聚光灯下的那个李诞。你能够很清晰的感到这两个李诞的不同,但是你又会觉得这都是李诞,甚至分不清楚你会更喜欢哪个李诞。
李诞说,真正的专业就是收了钱就把事尽一切努力干到最好,脱口秀是,其他的一切工作都是。那些看似诙谐调侃的脱口秀,其实都是一次次工作的打磨,或者说是一个个活儿的交付。
整个《候场》,不像我们常见的小说那样,人物丰满、故事曲折、情节吸引,《候场》有种零碎的疏离感,似乎是李诞自己一个人的感慨与泄愤,但是你又可以在他的私人化语言中寻找到生活的某种关联, 并不会有太明显的陌生感。或许,这就是李诞也在强调的真诚吧。
所以,我觉得严格意义上来说,《候场》不是一本小说,更像是一本延续性的说话,顺带夹杂一些我们模糊可见的事件。
以前,读小说是为了读故事,可是慢慢会发现,有些人写故事是为了人,有些人写故事是为了抒发,有些人写故事为了记录。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字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呈现,理论上讲你无法要求别人进入到你试图传达的文字世界,甚至不同时间段的自己,也无法如期理解自己的同一段文字。
谈不上喜欢李诞的这场碎碎念,只是觉得可以窥见一部分舞台之外的李诞,至少觉得他好像一直都是这样吧。每个看似肆意的灵魂背后,都有一场苦闷的诘问,甚至是一次没有目的地的流浪。
不过还好,这个世界有酒,有诗,也有另一重意义上的停滞和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