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克利特versus巴门尼德
赫拉克利特 形而上学 versus巴门尼德 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还仍然是一个在场形而上学家,“无”并没有本体论地位。整个场域论是被填满的。仅仅设定了规定性之间的对抗是构成性的
时间性并不是线性的,根据他的活火理论,未来和过去都是当下。不同的时间性决定不同的逻辑学,因此赫拉克利特否认矛盾律,是一种弗一致性。因此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一个河流的意思是说罗格斯塑造世界的比例是流动的。
巴门尼德:反思在场形而上学,试图突破在场形而上学。无具有本体论地位但是无并不是本体性的,无不会现身。
借助“无”的否定性力量,形而上学由此启发出64种。
巴门尼德创造了存在的世界(具体存在的维度)和理念的世界(本体论框架维度/符号学框架:时间性、空间性等等),那些不会在存在的世界显现都在理念的世界隐藏着,那叫作本体论视域(ontological horrizon),海德格尔称为shadowy double,会将存在的世界裹住。它不会显现只会被言说
(牛顿的弊病:把绝对空间当成存在的,但实则是不存在的,存于理念的世界)
(康德物自体、本体noumenol:如果人能进入到本体结构里能够洞见本体维度,那人的主体性就没有了,因为人已经知道了“无”的框架以及世界意义的答案,世界就这样不存在意义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