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的姿势丨手绘图解

“禅”并不是某一群人的专利,而是在许多文化里都有着广泛拥趸的学修方法。它不代表某一个宗教、某一个宗派,任何人都可以来进行禅修。但是,在特定的修学体系中,“禅”有着特定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在现在常见的场合里,“禅”可以代表两种含义:
1、禅定。即“静虑”、“思惟修”,是静心专注、思惟观察的修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2、智慧。以禅定为增上缘,来开发智慧的修行方法和学习成果。譬如“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就体现了“禅宗”之“禅”的精神——重视般若智慧、不以禅定为终极目标。
有时候,“禅”代表着禅定与智慧结合的含义。
此外,还有许多衍生出来的禅文化,既可以说是与之有关的“文化周边”,也可以说是禅的精神在生活、文化领域的体现。
“禅”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虽然“禅”有不同的流派与方法,但完备、健康的禅修方法,都包含在“止”和“观”两者之中。
止,是止息纷繁乱想的心,澄心安定,专注在一个对象上,这是专注力、自制力、执行力的练习。
观,是对身心现象和规律进行观察、思惟、抉择,乃至放下执著,这是观察力、抉择力、离执力的培养。
不同的人进行禅修,目标各不相同,有的人为了调理身体,有的人为了调节情绪,有的人为了提升素质、开发智能——通过合理的方法,这些都能实现。
总的来说,合理的禅修可以止息苦恼。通过禅定的练习,能够减轻种种烦恼,如果在此基础上开发真实的智慧,则能够把烦恼连根拔除。
通过禅修,智能、素质、力量的提升,就可以实现这种种目标。
对禅修的健康态度是怎样的?
“没啥玄妙”,拒绝上神秘感和焦虑感的当,拒绝“理路不通”的方法和“空中楼阁”的幻想。
所有的方法和原理,都力求清楚、明白。因为一切结果的实现,都需要因、缘具足才会成就。我们努力去认知身心规律,运用规律来培育向善、向上的力量,就会产生相应的成果。
“禅坐”的姿势是怎样的












入座的顺序:
1、安坐在禅凳或者坐垫上。
臀部的1/3到1/2坐在小禅垫上即可,小禅垫的作用是支撑起腰部、背部,这样不须腰部、背部费力支撑,易于安定。不要贪图舒适就坐满小坐垫。
2、调整双脚。(详细方式见上文)
3、稍微整理衣襟、盖腿布,以免中途滑落。
4、安放双手。
两手的掌心向上,重叠在一起,两个大拇指的指尖轻轻抵住,然后收回到肚脐前方,平稳地安放在脚上。
也可以把双手放在膝盖上、大腿上,手心向上或者手背向上均可。
5、调节身躯。
将脊背挺直,运用腰部的力量,轮流地顺着顺时针、逆时针两个方向360度旋转上身。但在这个过程中,双手双脚的姿势威仪,切莫散乱。几次以后,就端正坐好,脊骨自然伸直,不要弯腰驼背,也不要刻意耸立笔直,身体略微前倾,重心略前移。
胸部也微微向里收,不用刻意挺胸。身体放松,稍微感受一下肩部与腹部,如果发觉有耸肩、腹部僵硬,说明有一些紧张,稍稍放松。
6、端正头颈。
下巴向喉咙方向微微下收,鼻子与肚脐保持在身体的中线上,不偏不斜,头部不低不昂,面部平正。
7、张开口齿,吐出浊气。
先用嘴把浊气绵绵吐出,并且观想自己身体经脉之中所有不通之处,都随着气息通畅地放出。然后再微微闭口,用鼻子轻轻地吸入清气。此时不可以心急气粗,这样做三遍即可,如果是身体气息调和,做一次就够了。
8、微微合上嘴巴,上下嘴唇、上下牙齿微微相碰触。然后舌头放松,舌尖轻轻地接触到上颚(两个门牙牙龈处)。只要把舌头平放,微笑一下,舌尖就会轻轻接触上颚。舌头不要用力,以免劳力、上火。
9、微微合上双眼,不须用力闭目,只须要阻断强光进入双眼即可。
保持这样端正的姿势坐好,头颈身躯四肢都不要随意摇动,便能慢慢安定。
学习坐禅,调和身体要点就是:身体不粗重宽放,也不紧张急促。
调节好了身体以后,还要调节呼吸和心念,稳健地走上止、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