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傅佩荣《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阿奎那:人生幸福在于信仰

《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史》
傅佩荣 著
中华书局;2010-10。
---
正文约5000字;粗体本编标;
本文编录杨原平。
---
托马斯·阿奎那名言
美与善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都以形式为基础;因此,人们通常把善的东西也称赞为美的。(106)
人生在世,不过是过路的旅客。(p107)
所有快乐中最伟大的快乐在于对真理的沉思。(p107)
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p109)
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为它的对象,而是作为它的目的。(p109)
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p110)
真正的爱是稀世珍品,财富买不到,权势也占不了。(p111)
完美的幸福在于看见上帝。(p111)
一切知识都是为了在一切地方认出隐含的上帝。(p112)
阿奎那(一):中世纪哲学的集大成者
P106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出身于意大利贵族家庭,从小矢志修道,后加入多名我会。在巴黎大学师从大阿尔伯特(1206—1280)期间,同学们看他专心治学,称他为“沉默的公牛”。大阿尔伯特说:“你们称他为沉默的公牛,但我却要告诉你们,这头沉默的公牛将大声咆哮,他的声音将充盈回绕整个世界。”
阿奎那是中世纪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之前的所有哲学讨论都了如指掌,尤其难得的是,他还精研亚里士多德哲学,所以能够会通哲学的每一个领域。毫无疑问,中世纪哲学以基督宗教为主轴之一,但是,作为另一主轴的希腊哲学则向来侧重柏拉图学派而忽略了亚里士多德学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经由波伊提乌而传下一部分,但大多数则须归功于阿拉伯哲学家的翻译工作。阿拉伯世界自穆罕默德(569—632)创立伊斯兰教之后,832年在巴格达成立了翻译学院,出版了亚里士多德作品的阿拉伯文译本,并培养出阿维森纳(980—1037)与阿维洛依(1126—1198)等哲学家。正是通过他们的作品,亚里士多德开始广为人知。阿维森纳说他阅读亚氏《形而上学》40遍而一无所得,可见其用功之勤。阿奎那对亚氏《形而上学》的注解比原文多出不止10倍,可见其学问功力。阿奎那立说的出发点是:要在人类心智所及的范围,对存在物与存有详加说明。他特别注意“存在”一词。“存在”意指具体的、实在的万物,要探讨的是万物如何存在、有何条件、基础是什么。至于“存有”(一切存在物的基础),自身即是存在,这又要如何理解?
P107
说得清楚一些,“存在”是使万物存在的动力,所以存在即是上帝。上帝的本质包含存在。哲学从经验世界出发,依理性的自然之光而探讨上帝;神学则由上帝的启示出发,可以掌握三位一体的奥秘。形而上学中讨论上帝的部分属于自然神学(不同于启示神学),是哲学所要研究的最后领域。如此一来,就可以区分神学与哲学,不过,只有明白上帝是人生目的所在,人的道德才有真正的基础。阿奎那认为,亚里士多德是最典型的哲学家,他的学说是不藉上帝信仰而运用人类心智的最具体表现。不过,若要圆满实现人生目的,人还是需要信仰的启示。这种观点即便从基督宗教正统派的眼光看来,也是相当稳妥的。
阿奎那的哲学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我们先从知识论说起。人有感觉能力,而感觉作用是身体与灵魂的组合体的活动,其对象为个体。那么,如何将它转化为知性的认识?人的灵魂有主动知性,借着自己本有的力量(此时不需要上帝的光启)而抽离出心像中共相的要素。此要素在被动知性中是“印入的观念”,经由主动知性而成为“显出的观念”。人的知性中没有天生本有观念,但有潜能可以接受观念,亦即,由心像中抽离出可知的本质。
“观念”是指对一物泛泛的认识结果;“概念”则是指对其本质的明确认识。抽离出概念,是认知作用的方法;而概念是对象在心中所产生的意象,知性藉此才能认知对象。因此,第一义的知识对象是直接的共相,亦即在个体中所理解的共相;第二义的知识对象是反省的共相,亦即了解共相之为共相。阿奎那明确指出:“凡在知性者,必先在于感觉。”我们若不先感觉事物,则无法理解它。即使是灵魂对自己的认识,也无法离开心像的活动来思考。
知识论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既然心智无法直接认识非物质实体,怎样才能建构形而上学呢?知性以事物的共相为其对象。知性首先在概念中遇到存在物,它所知者都是已实现的,因此,存在物是知性的合宜对象。换言之,人的知性由可感觉之物开始,进而超越感觉而不局限于物质的实体,走向非物质领域。于是,知性由可感觉之物看出其彰显上帝,并得知模拟的、间接的、不完全的知识,知道上帝是“作为原因”、“经由无限扩大”、“经由否定式推想”。臂如,可以说“上帝是有位格的”,而不能说“上帝是一个位格”。因而,人对上帝可以崇拜及祷告。
---
注:
1304年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诗人和学者彼得拉克出生。
相关链接
阿奎那的父亲是意大利阿奎那的伯爵。父亲希望他加入本尼狄克会,他自己却选择了多名我会。多名我会派他去巴黎大学求学,在途中他被兄弟绑架,拘禁于城堡达一年之久。他最终如愿前往巴黎大学,受教于大阿尔伯特。大阿尔伯特对阿奎那,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之于柏拉图。(p108)
阿奎那(二):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
P109
身为虔诚的基督徒,阿奎那当然相信上帝存在,但他还是综合前此各家的说法,提出著名的“五路论证”。
上帝的存在是本然自明的,但是,对人类而言却非如此,所以要加以证明。首先,阿奎那无法苟同安瑟姆的存在论论证,因为那是从观念层次直接跳跃到实在层次;况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或同意“上帝是那不能设想有比他更伟大者”。其次,阿奎那侧重的是“后天论证”(又称宇宙论证)或来自经验的论证,要由结果(万物)推到原因(上帝)。如此一来,即使无法充分明白原因是怎么回事,也至少可以肯定原因的存在。五路中的前三路可以列为一组,内容如下:
一、由世间万物之变动来证明。变动是指由潜能到实现,因此,除非借助某一已经实现之物,否则无法产生变动。亦即,凡动者皆为他物所推动,而无穷后退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后必须推导出第一个不动的推动者,那就是上帝。
二、由一物之存在必有形成因来证明。一物不能是自己的原因,而向后追潮形成因也不能无穷后退,所以,存在第一形成因(或动力因),那就是上帝。
三、由一物之存在为偶存来证明。一物在变化中,有生有灭,是偶存的而非必然的。因此,一定有一个必然的存在物,使万物得以存在,那就是上帝。
以上三路论证的重点都在于“不可无穷后退”。所谓无穷后退,不是指在时间中或水平式的后退,譬如,再多的零加起来也是零。它是指垂直式的上溯,譬如,从零找到一,亦即找到一个独立自存的存在物,也就是存有本身。即使世界从永恒就受造,它依然是由偶存的存在物所组成,“没有开始”并不等于“必然的”。然而,即使这三路观点真的证明了上帝存在,也无法保证那就是宗教信仰中有位格的上帝。
四、由世界万物的完美程度来证明。只要谈到“美、善、真”,就暗示有一个至美、至善、至真的标准,亦即完美的终极原因。既然是完美的,自然也是存在的,那就是上帝。
P110
五、从万物的目的性来证明。我们所看见的万物,按照某种秩序,走向既定的目的,因此,应该有一个有理性的原因或神性的监管者在安排,而他就是上帝。这说明,有一位宇宙的设计者、建筑师或统治者,但他未必是创造者。
以上五路证明,以第三路诉诸偶存性为其核心。偶存性用于变动,则为第一路;用于因果关系,则为第二路;用于完美性,则为第四路;用于目的性,由无机物之合作以完成宇宙秩序,则为第五路。换言之,偶存性所指明的是:一物之存在必须有其充足理由,而万物存在之充足理由则是上帝。那么,如何了解或描述上帝呢?
阿奎那使用“否定之途”。他说:“我们不能借着知道他是什么来了解他,却可以借着知道他不是什么来了解他。”此处所谓的否定,不是指缺乏,而是指超越。臂如,“上帝不是永恒的,而是永恒本身”、“上帝不是善的,而是善本身”。他也使用“肯定之途”,但是强调要去除人类经验的限制。臂如,上帝是爱,但并非人所了解的爱。
阿奎那最常使用的是模拟法,因为结果(万物)必以某种方式或某种程度彰显其原因(上帝)。不过,模拟法的局限性也很大,因为受造物对上帝“有”真实的关系(若无上帝则无受造物),而上帝对受造物却“没有”真实的关系(若无受造物,上帝依然存在)。
关于上帝创造世界的问题,阿奎那认为,哲学家无法解决“世界是在时间中或自永恒就受造”这个问题。我们只能说“上帝自由地从永恒创造世界”,而不能说“世界从永恒就开始存在”。对上帝最合适的描述是他在《旧约》中对摩西所说的“他是自有永有的”。上帝的本质包含了存在,其“自身即是存在”。
---
相关链接
阿奎那博学深思,拥有圣经学、言语学、神学、哲学等学位。后来在巴黎大学任教,受到各方瞩目。他又勤于著述,在神学与哲学方面皆能集其大成。他享年只有49岁,在临终时感慨自己的一系列著作从信仰的角度看来,实在毫无价值。(p110)
阿奎那(三):人生幸福在于信仰
P111
阿奎那认为,人是灵魂与身体的组合;人只有一个实体形式,就是理性的灵魂。这个形式决定了人的具体性,以及生长性、感觉性与知性的运作。换言之,灵魂有感觉能力,但没有身体则无法操作这个能力。灵魂有知性能力,但没有天生本有观念,而须由感觉来形成。灵魂加上身体,可使灵魂全面运作,所以,身体并不是灵魂的监狱。
一个完整的人,拥有三种层次的能力:一、生长层次:营养、成长、繁殖;二、感觉层次:五种外部感觉(视、听、触、嗅、味)与四种内部感觉(分辨力、想象力、臆测力、记忆力),以及移动能力、感性欲求;三、理性层次:主动知性、被动知性、意志。
人有自由意志,追求幸福,就是普遍的善或善自身,这是出于本性的必然性。人必然追求幸福,但知性未能清楚地认识上帝是无限的善。若是闭眼不看真理,转向感性的快乐,就会犯道德上的过失。意志有其必然的一面(关于目的与幸福),也有其自由的一面(关于达到该目的的方法选择)。自由意志是指自由选择达到目的之方法。这种自由来自人的理性,帮助人进行判断,所以,自由意志不能脱离人的思考。
阿奎那主张主智主义,他认为:知性经由认知作用而占有(亦即理解)其对象,意志则趋向其对象,所以,知性较为尊贵。但是,对上帝而言未必如此。人只能“间接”知道上帝,而意志则“直接”趋向上帝。爱上帝胜过知上帝。但是人死之后,灵魂可以直接看见上帝的本质,所以,知性的层次更高。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主张幸福论,认为幸福在于人的理智可以“观想”完美的对象。阿奎那的立场大致相同,但是他特别指出:人的意志趋向普遍的善,只有上帝是普遍的善,所以,看见上帝是人真正的幸福。人的行为要遵循自然法则与永恒法则。
自然法则建立于人性之上,人的自然本性包括保存生命、繁殖、养育后代,以及寻求真理(直至最高真理)。人因而有了义务,为了约束自由意志去实践其达成最后目的所必要的活动。永恒法则源自上帝,是自然法则的根源与基础。至于道德法则,则既是理性的也是自然的,其终极基础在于对上帝的信仰(如:赏善罚恶)。宗教建立于人与上帝的关系上。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之人是最独立的;在阿奎那看来,有德之人是最信仰上帝的。
P112
至于“恶”,阿奎那则依前哲所说,认为是善的缺乏。人有自由,自由是善的,使人可以行善、爱上帝;但自由也使人“可能”犯罪。人不可能拥有自由但同时没有能力去犯罪。上帝期望人可以自由选择去爱上帝。上帝允许道德的恶,是为了更大的善。
人既有超自然的目的,则不能光靠国家,还需要教会。人在本性上是社会性的存在者,分工合作形成国家,所以,不能说国家是罪恶的结果。“即使处于无罪状态,人也需要社会以谋求共同的善。因此,国家的成立是为了保障人民获得共同的善。教会的目的是超自然的,要使国家的目的得以提升,国君应该尽力命令那些引人走向天上福祉的事务,而禁止那些背道而驰的事务。”统治者没有权力宣告违反自然法则(包括良心)的法律,因为一切权力都来自上帝。阿奎那的学说在基督宗教笼罩的西方世界受到欢迎,是顺理成章的。
阿奎那的代表作是《神学集成》与《驳异大全》,都是大部头的著作。他总结了一千多年的中世纪哲学,发展出庞大的系统,立论温和,说理清晰流畅。由于近代以来的巨大变化,天主教在各方面都受到严峻的考验,1879年,教皇发表《永远之父》通谕,公开承认阿奎那主义为正统哲学。学术界也大多认同阿奎那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哲学家之一。
---
相关链接
阿奎那去世之后三年,巴黎主教宣布禁止介绍219条主张,其中有些是阿奎那的观点。接着牛津也发布禁令,反对主张实体形式的单一性与质料的被动性。直到1323年,阿奎那正式被教廷封为圣徒,对他的批评才逐渐消失。到了1879年,他的学说才成为天主教的官方代表观点。(p112)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
---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毕业于台湾大学哲学系,曾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荷兰莱顿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台湾地区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奖项。
傅教授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各方面皆有成就。1990年以来,傅教授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讲座,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近年来,亦曾多次受邀在中国大陆演讲。著作逾百部,中文简体字版有《向庄子借智慧》、《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自我的觉醒》、《解读论语》、《解读庄子》、《解读老子》、《解读孟子》、《儒家与现代人生》等。
---
目录
古代哲学
瑰丽的神话世界…3
多神论的宗教信仰…5
独特的城邦生活…7
泰勒斯:希腊第一位哲学家…9
阿那克西曼德:开启抽象之门…12
毕达哥拉斯:用数解读世界…15
赫拉克利特:诠释变化与规则…18
巴门尼德:区分现象与实在…21
芝诺:埃利亚学派的斗士…23
恩培多克勒:关注灵魂…26
阿纳克萨格拉斯:提出“心智”概念…28
德谟克利特:用想象力探知世界…30
普罗塔哥拉:相对主义…33
高尔吉亚:否定存在真理…35
苏格拉底(一):得到神谕的道德哲学家…37
苏格拉底(二):真理的助产士…40
柏拉图(一):博学的雅典贵族…42
柏拉图(二):探寻真理的知识论…45
柏拉图(三):追求至善的理型论…48
柏拉图(四):智慧与德行并重的幸福人生…50
亚里士多德(一):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52
亚里士多德(二):科学的逻辑学的创始人…55
亚里士多德(三):追寻终极本原的形而上学…57
亚里士多德(四):以幸福为目标的伦理学…59
斯多亚学派(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伦理学理想…61
斯多亚学派(二):反思人生问题的哲学家们…64
伊壁鸠鲁学派:追求个人快乐…67
怀疑主义:渴望心灵安宁…70
普罗提诺:站在古典哲学顶点……72
中世纪哲学
“基督宗教”之名…77
天主教的发展…79
中世纪哲学的特色…81
教父哲学(一):护卫信仰的先锋…83
教父哲学(二):融合宗教与哲学…85
奥古斯丁(一):经历悔改的圣徒…87
奥古斯丁(二):知识得自光启…89
奥古斯丁(三):发扬爱的伦理学……91
伪狄奥尼修斯:重视“否定之途”93
中世纪的哲学教育…95
爱留根纳:为大自然分类…97
困扰中世纪的共相问题…99
安瑟姆:倡言上帝存在先天论…102
波纳文德:接续奥古斯丁立场…104
阿奎那(一):中世纪哲学的集大成者…106
阿奎那(二):上帝存在的五路证明…109
阿奎那(三):人生幸福在于信仰…111
司各特:适当定义“善”…113
奥卡姆:剃除一切烦琐……116
艾克哈特:密契主义大师…119
库萨的尼古拉:联系中世纪与近代…121
苏亚雷:经院哲学的谢幕者…123
近代哲学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127
宗教改革…129
科学革命…131
培根:力图打破偶像…133
霍布斯:以国家为利维坦…135
笛卡尔(一):建立理性思考的大原则…138
笛卡尔(二):从“我思故我在”展现新格局…141
帕斯卡:为上帝下赌注…143
斯宾诺莎(一):一元论的天罗地网…145
斯宾诺莎(二):由理性走向真正自由…148
莱布尼兹:深信“预定和谐”…150
洛克:为经验主义奠基…153
贝克莱:取消物体存在…156
休谟(一):以自我为一束知觉…159
休谟(二):怀疑论者的道德观…161
卢梭:批判文明的罪恶…163
高举理性大旗的启蒙运动…166
康德(一):把握哲学的四大问题…168
康德(二):人只能知道“现象”…171
康德(三):道德实践的优先地位…173
康德(四):重新为宗教定位…176
费希特:界定自我价值…178
谢林:关注自然世界…181
黑格尔(一):绝对者即是精神…184
黑格尔(二):精神展现的过程187
黑格尔(三):完成绝对唯心论的系统…190
叔本华:以意志为物自体…192
费尔巴哈:以人类学取代神学…195
马克思(一):哲学应该改变世界…197
马克思(二):共产主义的原始理想…200
现代哲学
浪漫主义思潮…205
生物学及心理学的革命…207
寻求意义的现代人…209
克尔凯郭尔:肯定个人“存在”的先驱…211
尼采(一):要大声对生命说“是”…214
尼采(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217
詹姆士:以实效决定真理…219
胡塞尔:开启现象学运动…222
柏格森:直觉“生命冲力”…225
怀特海:打通科学、哲学与宗教…228
罗素:广泛关注社会问题…231
卡西尔:详究人类象征能力…234
维特根斯坦:对真理心存敬畏…236
雅斯贝尔斯:由刹那肯定永恒…239
海德格尔(一):深度剖析个人存在…241
海德格尔(二):提醒人“向死而生”…243
马塞尔:敞开心房接受光明…245
萨特:由自我承担一切责任…247
加缪:从荒谬走向幸福…249
德日进:对人类寄予厚望…251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代表…253
伽达默尔:矢志探求真理…256
利科:诠释人性深度…258
哈贝马斯:经营批判理论…260
德里达:擅长解构的怪才…262
罗尔斯:以正义理论知名…264
郎尼根:新经院哲学的代言人…267
列维纳斯:珍惜我与他者关系…269
耶律亚德:描述神圣境界…271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Moses said to God, “Suppose I go to the Israelites and say to them, ‘The God of your fathers has sent me to you,’ and they ask me, ‘What is his name?’ Then what shall I tell them?” God said to Moses, “I am who I am .This is what you are to say to the Israelites: ‘I am has sent me to you.’ ” (Exodus 3:13-14 NIV)
摩西对 神说:“我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 神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必问我:‘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 神回答摩西:“我是‘自有永有者’。”又说:“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者派我到你们这里来。’” (出埃及记 3:13-14 新译本)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