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爱的纪录片?
查看话题 >农场云游记:与万物为邻,看四时流转
最近有了一个新爱好——了解有关农场的一切。最初是听了采访大理彩虹农场主人小丽的一期播客,之后陆续看了好些关于农场的纪录片。每天云逛农场的生活太幸福了,好像自己也和自然比邻,开着大型农用机械在耕地,赶着咩咩叫的小羊,每天去鸡窝里摸鸡蛋……
农场经营在可爱的一面之外,也是很辛苦的,全年无休、好些是负债状态。但是这些农场的主人们,都爱着自己的生活和脚下的土地,享受和自然、和动物为伴的自在。就像有位农场主说的“这不是一份工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和大家分享几个我很喜欢的农场纪录片和播客节目,在B站和小宇宙上可以找到。看起来轻松惬意,还能了解到关于自然和动物的知识,一起来加入云农场生活呀~
1. 播客:机核电台-大理的别样人生
5月份好朋友优优去了趟大理,她当时去了彩虹农场。她说农场里有个小姑娘在当地租了个院子签了18年,每年房租才1万4,把父母也都接过去了。她在农场里帮忙做饭、打理园子,生活很惬意。小姑娘说在那边挣多挣少都可以维生,她在农场打工也足够生活,全家都买有机食物吃。我们几个“社畜”朋友听到深表羡慕。


前段时间看到机核电台采访彩虹农场的主人小丽,想起优优和我们讲的故事,饶有兴趣地听完了。小丽从大三开始就在北京创业,是个独立设计师,工作非常忙碌。2010年她去大理旅行,做了一个月义工。客栈的窗口下就是洱海,阿姨穿着白族的衣服,划着船慢慢经过,打了小鱼上岸……小丽在客栈的葡萄树下吃着葡萄、望着外面洱海的景色,觉得这才是生活。一个月后她没有回北京,把公司关了,就在大理闲呆着。让自己慢下来,观察风景和四季,看当地人怎么生活。
开彩虹农场也是偶然,有天小丽骑摩托车路过农场,看到一个阿娘在地里割水稻觉得好美,问她把这块地租了下来。当年大理有一大批木房子要拆掉,她把那些破门板、房梁拉回来,和朋友花一个月盖起了房子,现在已经用了八年了。农场经营是个复杂的系统,开农场的头几年里她觉得很孤独,看不到未来。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太理想主义了,也想过要不要回北京,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她说现在能讲出来“自己是谁、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回想在北京的那段时间,觉得自己像个“壳”,每天全力以赴工作、挣钱、买房换房、周游世界旅行,旅行完回来面对的仍旧是一样的工作,陷入了一个疲惫的循环。小丽说农场重新塑造了自己,“我就像一个种子塞到了土里,在这个农场慢慢重新生长出来”。她把自己的许多东西清空,重新去感受什么是味道、什么是触觉、什么是生老病死。
深有感触的是小丽说的这种像“壳”一样的感受。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类似的体会,周一盼着周末,休息回来又开始新一轮循环。像小仓鼠在努力踩滚轮,机械地应付生活,而不是真切地感知着当下。在这个循环里并不开心,但也不敢停下来……敬佩小丽的勇气,生活那么短,不去尝试一下真正想过的日子,总归太遗憾了。


2. 纪录片:最大的小小农场(My Biggest Little Farm)
我在一个周日的下午看完这个纪录片,心情都变明亮了。片子讲的是一对美国夫妻莫莉(Molly)和约翰(John)的农场故事。他们原本生活在城市里,由于收养的小黑狗一直不停地叫,房东要求他们驱逐小狗。小两口不忍心让狗子成为孤儿,本来也梦想着拥有一个自己的农场,在找到投资人后,他们前往加州的摩尔帕克(Moorpark),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农场之前是单一生产,只种柠檬和牛油果,土地贫瘠开裂。他们聘请了农业专家艾伦·约克(Alan York)作为顾问,艾伦有一个非常理想的目标——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通过构建多样性实现自我调节。为此,他们种下覆土作物增加土壤肥力,种植了75个品种的果树,养了鸡、鸭、牛、羊……农场逐渐拥有了200多种动植物,成了一个庞大的生物王国。


理想是美好的,然而过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让人精疲力竭——蜗牛疯狂繁殖、啃食柑橘树叶,郊狼咬死了大量鸡鸭,鸟群吃掉了大部分成熟的水果……大自然是残酷也是仁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艾伦构想的自动调节的循环,慢慢发挥起了作用。他们派出农场里的100只鸭子大军去消灭蜗牛,把蜗牛转成了果树肥料;训练牧羊犬赶走郊狼、保护鸡群,郊狼开始去吃地鼠;老鹰在第七年来到了农场,控制了鸟群的数量,水果终于有了好收成。

看到他们从零开始,逐渐摸索、构建起一个能够实现自我平衡的农场,让人心生敬佩。这些高中生物课本里出现过的生态循环故事,发生在了由人构建的农场里,人成了其中的一环和积极参与者,真是温暖又奇妙。现在,他们每天穿行在成片的果树林里,吃自家生产的天然食物,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义工一起生活,感受着万物相联的美好。对自然有敬畏之心,才会收到它回馈的礼物。


片子里有很多温馨的小片段,我尤其喜欢母猪艾玛(Emma)和公鸡“油头”(Greasy)的故事。艾玛来农场后不久就产仔了,它在产后得了乳腺炎,不肯吃东西。大家用尽了各种办法,最后把小猪仔们重新放回了她的小屋里。随着宝宝们的回来,艾玛突然有了活力,母爱的力量让它活了下去。艾玛交了个好朋友,是只叫“油头”的公鸡。作为一只被斗败的公鸡,失去尊严的“油头”离开了鸡群。它经常呆在艾玛的小木屋里,还会站在它的背上,彼此陪伴。艾玛后来又生了一窝宝宝,“油头”默默站在木屋门口不去打扰它,让它好好休息。这段友谊维持了两年,最后的结局有些让人难过。有天晚上,“油头”被农场里的牧羊犬咬死了,艾玛一定很伤心吧。


3. 纪录片:诺福克人家(Normal for Norfolk)
这是BBC在16/17年出的两季纪录片,一共只有10集。主人公德斯蒙德(Desmond)在英国南诺福克郡海岸线上拥有一个17世纪的庄园“威福顿礼堂农场”(Wiveton Hall),四周环绕着果林、菜地、麦田,屋后有一片湿地直通大海。德斯蒙德年近60岁,他在这里出生、成长,从未离开过。


维护一个农庄不容易,在经营农业之外,德斯蒙德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拓展收入。他开了餐厅、开放花园作为付费参观游、邀请乐队来谷仓演出、开了民宿挂在Airbnb上、把庄园侧厅作为活动场地出租……即便这样还是在负债经营。做这个节目应该也是想让庄园被更多人知道,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德斯蒙德对这里有深厚的感情,也很享受乡村时光,他希望儿子以后能继承农场,并且传承下去。

农庄里的田园风光格外迷人。鸟群掠过开阔的天空、长耳朵兔子在金黄的麦地里跳跃、修长繁茂的芦苇丛随风摇摆、紫色红色的野花恣意地成片盛开……每一幅画面都想让人长时间对着发呆。


除了如画的景致,我也喜欢片子里人与人之间亲近、真挚的关系。德斯蒙德的妈妈克洛伊已经100岁了。上世纪70年代,德斯蒙德的父亲、祖父母在三年时间里相继离世,德斯蒙德很感激母亲那时没有卖掉农庄,因为她知道儿子深爱这个地方。现在他每天都会去看望妈妈,也常和妈妈讲农场经营的事情。60岁生日前,德斯蒙德还跟妈妈要生日礼物,挑了一个二手望远镜,在妈妈面前永远都是小孩子呀。
每年秋冬,德斯蒙德会组织亲友来农庄里狩猎,打野鸭、过周末,这个传统已经维持了30年。大伙在大清早出门打猎,穿着帅气的猎装、扛着猎枪,德斯蒙德也会穿上最喜欢的粗花呢套装,就像一次盛大的聚会和郊游。德斯蒙德说“我喜欢在清晨早起出门,抬头能见到满天繁星,看见阳光聚集在天空之上……聆听着自然之声,鸟儿醒来便会啼叫。接触这些自然元素是十分美妙的。”


他们对待动物的态度既尊重又坦然。德斯蒙德会经常拍拍猪的背,就像拍老伙计一样。到了要送猪去屠宰的日子,他有不舍但也不纠结,他说它们度过了愉快的一生。
和自然当邻居,感受四季的变化,和亲友们生活在一起,这是我的梦想生活了。豆瓣上有朋友说这个片子节奏太慢、没有起伏变化。我是每分钟都看得好愉快,如果开个摄像头直播德斯蒙德的农庄生活,我可以一直一直看下去。
P.S. 威福顿礼堂农场有个可爱的网站(http://www.wivetonhall.co.uk/),在上面可以了解更多信息。

4. 纪录片/真人秀:克拉克森的农场(Clarkson’s Farm)
主人公杰瑞米·克拉克森(Jeremy Clarkson)是BBC著名车评节目《巅峰拍档》(Top Gear)的常驻嘉宾、车评大佬。这次他在自己买的农场里,过了一年务农生活,种了6000亩地、养羊、开商店……过程中遇到了五花八门、让人挠头的问题,和团队全年无休最后才挣了144英镑利润。农耕和养殖真心不容易,不仅要有知识、有经验,还得看老天的眼色。看完片子认识了不少现代化的农用机械,也了解了一些有趣的农学知识。

最喜欢杰瑞米的好帮手卡勒布(Kaleb)小哥。他喜欢在风景如画的乡村里务农,不喜欢嘈杂的大城市生活。才21岁就成了干练的多面手,干起农活来专注又自豪,整个人都在发光。作为一个英国男人,他说要趁着头秃前尽情尝试各种发型,疫情到来最让他烦心的是影响了他的烫头安排。看完片子去Instagram关注了小哥,看到他和杰瑞米还得了全英农业奖(British Farming Awards),Bravo!


5. 纪录片:农耕生活(This Farming Life)
如果只想挑一部片子看,我会推荐BBC出的纪录片《农耕生活》。讲的是5个苏格兰农场家庭的故事,他们大部分世代从事农业,算不上富裕,每天过的是最纯粹的农民生活。BBC跟拍了他们一年,从秋天到来年夏天,完整记录了四季里农场的变化和他们勤劳质朴的生活。
大自然的脚步从不停息,农民们必须跟随万物的时令变化,无间歇地辛勤付出。苏格兰的冬天经常雨雪交加,十一级大风的天气里也需要户外劳作。圣诞节期间大家都休息了,农民们仍旧要早起饲养动物。在母羊产仔期,农场主马丁(Martin)和他的未婚妻只能睡在羊棚外面的房车上,每隔两小时要起来照看母羊和小羊羔。


万物有灵且美,和它们接触久了也有不舍的情感。初生的小羊小牛会马上站起来,去妈妈那里吃奶,妈妈轻轻地舔舐它们,几天后它们就能跟着妈妈去草地上吃草了。有只小牛不幸夭折了,牛妈妈看到小牛被拉走,低沉悲伤地“哞哞”叫,农场主人说所有牛都知道自己有同伴离去了。自己养大的小公牛作为种牛卖掉了,新主人来拉走它的时候,农场主马丁和他爸爸都依依不舍,目送它奔向新生活。


我的心情跟着纪录片里的几家人一起波动。看到一对小夫妻把精心养大的牛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拍卖会上交易,结果只有一头牛达到了他们的最低拍卖价,其他三头还得牵回来,我跟着他们心碎了。看到一对在伦敦当律师的夫妻,12年前回到了偏远的老家刘易斯岛,在这里买了农场养牛羊,有了更多彼此陪伴的时间,身体也比之前好了,为他们感到高兴。


敬佩这些农场家庭虽然辛苦,但深深认同自己的生活方式,积极乐观、用心地生活着。希望他们的农场都越来越好。也希望自己能有机会慢下来,走近自然,观察四时的流转、感受晴空和风雨,去认识可爱的动物们、去了解万物的博大和奇妙。在这些纯粹的事物面前,丢掉伪装和胆怯,和最真实的自己相处。
最后送给大家《诺福克人家》里主人公德斯蒙德说的一句话“我以前和祖父一起钓鱼的时候,我会说谢谢你带我来,可惜我们什么也没钓到。他说没关系,在河边待着就很美好。”
祝愿大家都找到这份自在平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