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越是反战,越是痛苦
(日记内容来自某位从事人道主义事业的朋友,转载已被允许)
人道援助中久有“可见性”与资源的问题。在国际,尤其是武装冲突里的人道援助中,地缘政治会影响可见性。在国内,带热点事件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占据公众关注,而占据公众关注的,不一定是最严重的。往年已是如此,在河南水灾中更加典型,公众关注热点和灾后需求分布的不匹配到了我们愤怒的程度。但社交媒体上的公众关注,或者被叫做舆情的,起先主要影响公众捐款,日益影响政府工作。只有足够专业、守原则的机构和团体,才能不被公众关注牵引,去向真正需求的人。最近的观察则在告诉我,武装冲突恐怕也是如此。在俄军先宣即动、跨过边境的战争行为以前,不曾有过反战的呼声,这不是因为乌克兰境内和平刚被打破,而是因为——引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厅《2022年乌克兰人道主义需求概览(HNO,2月11日)》的话来说,“这个地区已从全球头条上消褪”。而事实上顿巴斯平民一直在死亡,老人必须越过火线才能领到退休金,儿童和母亲长年生活在地下室里。水、电、燃气、学校、医院,都受到严重破坏。这时,“战前”,因长期持续的武装冲突而存在人道主义需求的人口数量是290万。2月17日的形势报告里特别指出一个个案:
“在报告期内,一位八十岁老者死于杀伤性地雷,此前三年的2018年10月,他的四十三岁儿媳和十七岁孙女死于迫击炮。”
对这个地区的人来说,想必有另一种正义。
如果社交媒体的“舆情”给各国政府带来决策压力,那么此前八年这种弥散成日常的战争,以及其他地区在发生的冲突,就没有出头之日。此时的“反战”,就是非中立而高度政治性的。
当然,人道主义的现实主义一面知道,战争总是会发生的,因为政治既是利益也是情感,正如自然灾害总会再次降临,因为元素在运动。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