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道微生态之霉菌性阴道炎VVC
霉菌性阴道炎又称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等,是由假丝酵母菌(念珠菌)感染引起的阴道炎症。
20%以上的健康女性的阴道中存在假丝酵母菌寄居,但有寄居菌并不代表会发生感染。只有当阴道ph值环境改变、阴道菌群失调引起假丝酵母菌的异常增生,才会导致阴道炎症。

VVC是黏膜感染性疾病,很少发生致命性感染,但发生普遍,复发率高。常见于孕妇、幼女、糖尿病病人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多年来一直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VVC,导致产生耐药性假丝酵母菌,甚至多重耐药性假丝酵母菌,这给VVC的治疗及控制带来巨大的困难。
流行病学
VVC是第二大阴道感染性疾病,75%~8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会感染一次。
不易根治,易反复发作。

临床特点
①症状:
外阴瘙痒、灼痛,还可伴有尿痛以及性交痛等症状;白带增多。
②体征:
外阴潮红、水肿,可见抓痕或皲裂,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着白色膜状物,阴道内可见较多的白色豆渣样分泌物,可呈凝乳状。
危害
不易根治,易反复。引发早产、胎儿感染畸形等。

诊断标准
VVC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1)目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有悬滴法、涂片法及培养法。
① 悬滴法:10%KOH镜检,菌丝阳性率70%~80%。生理盐水法阳性率低,不推荐。
②涂片法:革兰染色法镜检,菌丝阳性率70%~80%,与悬滴法的准确率相似。
③培养法:RVVC或有症状但多次显微镜检查阴性者,应采用培养法诊断,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培养法可提高非白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
临床中,对于存在VVC症状和体征的女性,需进行显微镜检查,结果阳性者应接受治疗。
(2)分子诊断
采用高通量荧光探针分子结合技术对女性生殖道菌群进行全面、精准、高效的检测。
通过对相关30种生殖道有益/致病微生物的精准基因检测,一次性更精准、全面的了解阴道微生态,对阴道菌群进行生态分型评估。其高特异性、高灵敏度是替代传统镜检/培养法的有效进步。
诊断注意事项:
有超过20% 的正常女性阴道中存在酵母菌寄生,因此单纯实验室检查阳性但无阴道炎症状或体征并非治疗的指征。此外,需注意VVC患者可能同时伴随有性传播疾病,但在大多数诊断为单纯性VVC的健康宿主中仍无法找到明确的诱发因素。

VVC的分类
VVC分为单纯性VVC和复杂性VVC。
单纯性VVC是指正常非孕宿主发生的、散发、由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轻或中度VVC。
复杂性VVC包括:复发性VVC、重度VVC、妊娠期VVC、非白假丝酵母菌所致的VVC或宿主为未控制的糖尿病、免疫低下者(见表1)。重度VVC是指临床症状严重,外阴或阴道皮肤黏膜有破损,按VVC评分标准(见表2),评分≥7分为重度VVC。复发性VVC是指1年内有症状性VVC发作4次或4次以上。
表1 VVC的分类

表2 VVC评分标准

治疗
有症状的VVC一经诊断即需治疗。
2012 年中国VVC诊治规范中给出了其治疗原则:
①积极去除VVC的诱因;
②规范化应用抗真菌药物,首次发作或首次就诊是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时期;
③性伴侣无须常规治疗;RVVC患者的性伴侣应同时检查,必要时给予治疗;
④不常规进行阴道冲洗;
⑤VVC急性期间避免性生活或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⑥同时治疗其他性传播感染;
⑦ 强调治疗的个性化;
⑧长期口服抗真菌药物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其他有关毒副反应。
确定感染类型针对性用药,抗真菌药物+微生态制剂,可延长VVC的复发间隔、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生态。治疗后可复查阴道微生态检测,评估阴道菌群恢复情况及疗效。
症状持续存在或2个月内再发作者应进行随访。对RVVC在治疗结束后7~14d、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各随访1次,3个月及6个月时建议同时进行真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