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没听过的成语——“薏苡明珠”
01
前年,我在泽雅的一条小溪边看到了几株禾本植物。看它的样子,枯败萧瑟,你肯定想不到它被人称为“世界禾本植物之王”吧?

这个植物就是薏苡,它还有个别名叫“六谷米”。我们都知道有五谷,所以六谷米的意思就是除了五谷之外,它是最适合成为人类主食的谷物了。
薏苡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河姆渡遗址里就出土过大量薏苡的种子,说明它在中国至少已经有六千年的历史。

薏苡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去年我们在单位的药圃里种了几株,它的种子自然散落在地上,结果今年就长出了很多小苗。

看来如果不好好管理它的话,不久将来这片小药圃说不定会变成薏苡种植园。

薏苡的种子非常有光泽,总苞珐琅质,很硬很难剥开。

但是,它的两端有天然的小孔,很容易穿透,所以很多人就把薏苡的种子当菩提子串成手链。

薏苡的种子的外壳非常硬,用小刀片才能把它削开。

把它层层剥开,才能看到我们熟悉的种仁,就是薏苡仁(温州人喜欢叫它薏仁米)。

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是中国民间广泛使用的药食两用的食物。
02
因为薏苡仁在中国食用的历史悠久,因此历代很多的文人墨客都曾写过文章来夸赞它。南宋的陆游就写过一首关于薏苡的诗:
《薏苡》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
大如芡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腹腴项脔不入盘,况复餐酪夸甘酸。
东归思之未易得,每以问人人不识。
呜呼,奇材从古弃草菅,君试求之篱落间。
唐安就是蜀州,陆游曾出任蜀州通判,那时蜀州盛产薏米。陆游第一次吃到薏米饭的时候,就爱上了它,大大的夸赞了一番。
苏轼也写过一首关于薏苡的诗:伏波饭薏苡,御瘴传神良。能除五溪毒,不救谗言伤。……
唐代诗人张萧远在《吉州道中》也写过:“薏苡殊非谤,羊肠未是艰。”
还有刘长卿也写过:“猜嫌伤薏苡,愁暮向江篱。”
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句诗里,薏苡总是和猜忌、诽谤联系在一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啊,这中间还有一个典故。在《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载:初,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援欲以为种,军还,载之一车。时人以为南土珍怪,权贵皆望之。援时方有宠,故莫以闻。及卒后,有上书谮之者,以为前所载还,皆明珠文犀。
东汉年间,南疆发生了叛乱,伏波将军马援奉光武帝刘秀的命令,南下交趾平乱。交趾就是现在越南。因为南方天气湿热,瘴气严重,很多士兵来了之后水土不服都生了病,特别是下肢肿胀,疼痛难忍。
马援就让士兵们吃薏苡仁当饭,结果,很多士兵的病情就逐渐好了。马援见南方的薏苡仁颗粒大,东西好,就准备带回去引种造福百姓。平乱之后,就带了一车回去。马援在世前,因为受光武帝的宠爱,没有人敢说三道四。他死后,就有宵小上书,说马援以前战车中载回来,都是明珠和文犀之类的宝物,也让光武帝震怒,让马援妻儿蒙受了不白之冤。
因此,后世就以“薏苡明珠”表示蒙受冤屈。
这个故事在后来的演变中,又衍生出了另外一个版本,据说马援在从交趾撤军回府时,路过桂林,听到了奸佞的谗言,为了自证清白,就将一车薏苡倒入了漓江。因为马援官封伏波将军,因此那座山就被命名为“伏波山”,山中的洞就命名为“还珠洞”。现在那里还成了漓江上一道有名的风景名胜——“伏波胜境”。

在中国的古代,薏苡的原植物叫薏苡,它的种子叫薏苡仁或薏仁米、薏米。随着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薏苡和薏米逐渐变成了两个种。
在《浙江植物志》第九卷上记载,两者皆属于禾本科薏苡属植物:
薏苡(Coix lacryma-jobi)的总苞坚硬,美观,有光泽平滑。
薏米(Coix lacryma-jobi var. ma-yuen (Rom. Caill.) Stapf)的总苞珐琅质,质地较软而薄,表面有纵条纹。
一个表面是光滑的,一个表面是有纵条纹的,或许可以作为两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