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虚无
学哲学为什么会感到虚无?如果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虚无是什么。我想要讨论的虚无不是一种看待历史、看待价值的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不知道想要什么的人生状态,也就是“想要”的缺乏。
人为什么会不知道“想要什么”,除了心理状态之外,我认为与哲学史上的两大思潮有关,一个是理性思潮,一个是反传统思潮。
一、理性导致的虚无
理性思潮产生于2000年前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思想家相信在世界千变万化的现象背后,存在着统一的存在规律,因此,人们需要透过现象,用理性来把握存在和天道。理性思潮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力量,让人能够清晰的把握万事万物变化的规律,甚至能够预测未来。所以《中庸》中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理性思潮的缺陷在于,理性的成就过于伟大,以致于它把自身当做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同时开始否定人的本能倾向。孟子在谈论大人和小人的区别时,指出大人能够以“心之官”理性思考,而小人的“耳目之官”则被外物所蒙蔽。是否能够理性思考,成为了判断人是否成为“大人”“君子”的本质因素,耳目之官、口腹之欲等人类的本能倾向则被当做“小体”而处于被贬抑的地位。
理性虽然具有强大的力量,但是它并不能单独构成人的本质。理性的确能够把握各种规律,策划各种方案,实现人想要实现的各种目的,但是理性想要实现的目的并不来自于理性,而是来自于人的本能倾向。举例来说,理性可以让一个人懂得组织求爱活动,赠送各种礼物,成为恋爱专家,轻而易举的达到获得配偶青睐的目的,但是想要获得配偶青睐这个目的,来自于人自身的本能倾向,而非理性。理性可以指导你如何去做,但是不能告诉你想要什么。
理性对人本能倾向的否定,使得人类缺少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想要”的来源,由此易于堕入虚无。
二、反传统导致的虚无
人类走向虚无的另外一条路是否定传统。应该说,哲学中并没有包含一个叫做反传统的思潮,哲学就是反传统思潮本身。因为哲学的本质是反思,反思导致质疑,质疑导致解构和反叛,经过人类的反思、质疑、解构和反叛,昔日的权威、传统和习俗逐渐走向瓦解和崩溃,同时个人也在传统的废墟之上获得了自由和新生。
上帝死去,留下的不仅仅是自由飞翔的超人,还有许许多多无所适从的普通人。“人宁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对于许多人来说,自由未必是更好的生存状态,还可能是虚无到一无所有。
在传统中,一个人需要按照权威的安排、传统的角色、习俗的礼仪来安排自己的生活,通过承担传统赋予的责任来实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他的价值感来自于传统的设定和自己实践传统的努力。但是,传统对于我们人生的指引,和传统对于我们人生的束缚是一体之两面,当我们不断成长的时候,传统的束缚感和压抑感就随之而来。当我们不满于传统的束缚和压抑,终于挣脱传统的时候,也同时失去了传统对我们人生的指导作用。
如果说,按照传统的安排生活,人们肩上承受着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那么砸碎传统,我们得到的,绝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没有传统的指引,我们反而失去了方向,成为了无根的浮萍,不知道自己想要漂向何处,这就是生命的虚无感。“上帝死了”,把人生之路还给了人类自己,那么,人类应该何去何从?
三、走出虚无
西谚说“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说的是在人拥有“will”的地方,就有一条人生之路。这就是说,will是虚无的反面,如果你能够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么虚无还会存在么?
于是,唯一的问题是,你的“will”是什么?你的人生想要什么?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人类的本能。本能来源于基因设定,而基因则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化出了各种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为人类的快乐和痛苦提供了方向。比如,每一个孩子都有热爱甜食的天性,那是因为在人类进化的数百万年时间里,食物都并不丰裕,为了保障生存,一旦碰到能够提供高能量的食物,一定要尽可能的摄入,而为了鼓励人们尽可能摄入高能量食物,基因就进化出了“甜”这种让人快乐的味道。与此相反,每个人对撕碎的毛毛虫都感到恶心,这是因为昆虫虽然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但是捕捉昆虫效率太低,以昆虫作为食物实在无法满足人类补充能量的需求,所以基因进化出“恶心”这种感觉,阻止人们捕捉昆虫为食。
基因决定了人类的基本参数,这些基本参数决定了对于同一件事,人类到底是会感到快乐还是感到痛苦。因而,我们想要追寻幸福,必须回头重视本能为我们提供的线索,按图索骥,寻找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当然,重视本能倾向并不意味着要做欲望的奴隶,本能也有短视和荒谬的一面,如何看待本能,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但是我们没必要对抗出厂设定,完全否定基因赋予的快乐,否定本能会让人走近虚无。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传统。应该说,传统和本能在很多时候是冲突的。我们的传统,是大多是轴心时代形成的理性传统,这种传统钟情于理性的力量,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人们压抑本能,让本能的需要服从于组织的需要,从而构建稳定和谐的秩序;这种传统根植于农业社会,体现的是物质贫瘠时代的生活智慧,与当今时代的情境截然不同。所以,对待传统,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剖析和批判,通过剖析和批判,理解文化传统的缘起和局限,同时也能够在其中发现在所有时代共通的人类智慧。而在所有传统中最重要的传统,就是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有些人瞧不起“逛不完的菜市场”,而正是最普通的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了最扎实的根基。
第三,我们应该构建终身成长的生存之路。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路途上,人类形成了一个基本特性——“好奇心”。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学会了观察事物,抽象形成概念,连接概念形成判断,推理判断策划活动。策划活动的能力赋予了人类巨大的力量,让人类能够策划猎杀各种大型动物的活动,进而成为地球上的霸主。观察判断推理的巨大好处,让人类养成了“好奇心”的习惯,即使遇到一枚果实、一座山崖,人类都想搞清楚这枚果实可不可以吃,这个山崖是否有利于策划一次捕猎行动。
进化赋予我们好奇心,我们就可以依托它,将其与一些永恒的命题连接起来,构建出终身成长的生存路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的设定里,我们以有限的人生去探索无限的知识,是一件注定无法成功的事情。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以有限的人生去追寻无限的世界,未尝不是一件畅快的人生历程。
要想走出虚无,我们应该重视本能(美食、爱、母性、群体生活)、传统(传统文化、日常生活)和终身成长(学习、爱好),以此构建起生命的意义。生命没有既定的意义,生命即是意义本身
汤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代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十大后果 (3人喜欢)
- 对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的反思 (1人喜欢)
- 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称呼学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中医概念体系的缺陷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