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三月第一天
今天是三月的第一天,过去的就留在过去,迎面而来的是忙碌但又充实的三月呐!可以多一些仪式感,就在这样的日子给学生展示自己有点有趣的灵魂,嘿嘿。
听默《木兰诗》,很多学生在“昨夜见军帖”这个短句中把“昨夜”写成“昨日”或“昨晚”,这是一个很好的对比辨析呐!从底层逻辑来说,木兰诗是一首民歌,是传唱于大街小巷的“流行音乐”,是老幼妇孺口耳相传的“民谣”,那么就会因为记忆差错、个人喜好、口误耳误等等各种因素,造成多种版本的出现。那么,郭茂倩在编订《乐府诗集》时选择了“昨夜见军帖”,而不是“昨晚”或者“昨日”,必然会有一定的理由。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来讨论思考了呀。
木兰选择在夜晚查看军帖,难道是因为当时女子白天不能凑到人群中去看公文告示吗?所以木兰选择了晚上偷偷去看。
“昨夜”和“昨晚”之间存在语体色彩上的差别。“昨夜”偏书面语,“昨晚”偏口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首民歌歌词最终定稿的时候有一定的文人加工。
“诗一样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孩子们说:“意象、对仗、押韵、凝练、优美、比喻、夸张的修辞。”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基本清楚了,在内容上需要引导:诗歌大部分是抒发作者思想情感的,不像说明文、记叙文,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因此,另一点是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总结来说,“诗一样的语言”有着鲜明的节奏韵律,而又含蓄蕴藉(情感借助意象/形象表达)。
从底层逻辑来看,文章的写作都出自于内心有所感悟。《诗大序》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所以,人类呀,最初内心有所感悟想要表达的时候想要马上找个人跟他说一说,或者是自己心里面会以内心语言、内心活动的方式跟自己说一说,如果是强烈而又急切的情感来袭,就会“哎呀”“哎”“啊”“呀”“天呐”等等(此时想到了超火的土拨鼠表情包“啊——”),同时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这就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那写一篇文章往往是什么呢?因为这份心情感受包含着丰富的细节,包含着复杂的情感,包含着漫长的时间历程,对写作者来说,意义特殊而重大。所以,写作的过程中,写作者对待素材,就像呵护一朵花一样珍视,像雕刻一块玉一样细致,或者像寻找救赎一样鼓起勇气,一遍遍重返、审视、挣扎,最后带着所有的真相来到现在。最后,经由文字,让生命中的瞬间定格永恒,让心灵中的模糊清晰深刻。光阴流转,写作,也是一种抵抗时间,抵抗遗忘的方式吧。
-
杨阿作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3 07: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