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Boston,白日流星划过
1.

Boston一直都是我在美国最喜欢的城市。
第一次去Boston还是高中来面试大学。那时候表姐依然还在Boston,所以我和妈妈理所当然的把春节和面试间隙的很长一段时间放在了这座城市。那个时候我因为机缘巧合决定出国,一切却都很顺利。在Boston的面试结束后还有差不多半个月就是最后一所在纽约的学校,那所学校本身便也不抱任何被录取的希望,于是在Boston的时间更像是一段不那么悠闲的假期。表姐那时大概是住在郊区,于是我需要每天先公交后地铁的辗转着跑去一所大学练琴。每一年的考学季总是伴随着大雪,第一次搭乘美国公交车不知道要拉住绳子司机才会在站点停下的我其实闹了不少笑话。高三的时光似乎每天都是前一天的复制,在Boston的日子尤其:醒来后便穿过马路等候公交,坐到终点站便是地铁站。地铁晃晃悠悠到学校找到琴房练琴,那时候还总因为自己不是本校学生的身份惴惴不安。练完琴之后便是原路返回,中间在中转车站的dounkin donut买上一份三明治餐。也许是因为在这座城市停留了最长的时间,也可能是因为有熟悉的亲人,对Boston就这样有了天然的好感和亲近。只是后来阴差阳错,我收到offer表姐却已经回国,便在一个寒冷的北方小镇落下脚来,时不时回想起来倒是有些后悔的。
真正以游客的身份做攻略逛景点倒是本科第二年的事情了。吸取了大一春假坎昆之行未遂的教训,这一次我和新的旅伴学姐早早做好了详尽的攻略。那时候小红书似乎还没有现在这么风格浮夸,当时应该是参考了上面好些攻略的。Boston不算典型的旅游城市,我们的行程便也只是吃吃喝喝逛逛博物馆水族馆,另外空出一个下午陪学姐去试琴。

2.
我有一个还挺奇怪的信念:如果去一个地方/见一个人的路上非常不顺利,我会觉得是因为老天在提醒我和那个地方/人气场不合。去Boston的旅程一直都是顺顺利利。我们到了机场被幸运的改到了更早的航班,到了Boston安顿好行李便去了Quincy Market。说到底这种游客打卡集市其实并没有什么新意,不过时间地点都刚好的话倒也值得一去。我们在market买了有名的龙虾卷和chowder浓汤,如果没记错的话我还投了几枚硬币融了一枚纪念币。虽说是游客打卡地,食物的味道倒也不算敷衍。我和学姐都很喜欢海鲜和芝士,所以这两份特色食物是很对胃口了。吃吃喝喝之后我在Boston的朋友又来约饭,赶路的时候偶遇了像油画一般的夕阳。记得那时边走路边和学姐讨论行人们走路的速度。我是很喜欢在城市长距离散步的,尤其是在稍微寒冷的天气里。偶尔抬头看到天空中飞机划过的长长机尾云,配上蓝天夕阳像是白日流星。

和朋友的约饭倒不算顺利,说是朋友其实更贴切的形容是高中同学。同学热情得不得了的想带我们去吃一家位于大厦顶楼可以观景的餐厅,只是三个人都不满足dress code以及没有预约。之后似乎是吃了拉面之类的日料,其实反而令人觉得不太会有负担。食物的味道和聊天的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想必也是一些没有营养的客套社交。吃完饭和同学告别,拉着学姐捧着圆滚滚的肚子回到酒店,便是第一天的全部行程。

3.
第二天醒来之后便收到了大雪的通知,攻略里计划好准备去的地方统统因为大雪关门,于是开开心心把行程改成了吃吃喝喝。第一顿是和学姐晃晃悠悠到附近的ladym买了四块小蛋糕:现在都还记得红豆味的非常好吃,其它便还是它家无功无过的味道。ladym在我本科的时候非常流行,大概是因为村里好吃的东西实在太少,又或者这块蛋糕代表着要么有一颗周末随时飞去大城市的闲心,要么有一些心血来潮就能付上高昂运费的闲情:看起来毫不费力总是大家追捧的状态。不过说到蛋糕本身也的确是好吃的:千层蛋糕每一层都很轻巧软和,热门的抹茶味也很好的平衡了甜度,是亚洲人喜欢的口感。那时候要是有朋友订了ladym,大家总是愿意热热闹闹的聚在一起分着吃。只是也没想到后来我搬到了纽约,竟然一次也没有再踏入这家店,连仅有的几次外送也都是朋友点来给我庆祝生日之类的场合。

吃完蛋糕应该是依然无处可去无事可做,竟然又和学姐去了中国城的火锅店吃了顿索然无味的火锅。好像是去的小肥羊或者是一些接近的名字,总之辣锅毫无香气清汤锅也不鲜美。两个人完全是为了打发时间完成任务式的点单和进食,又谈到晚上还要和学姐的朋友一起吃饭,也算是为数不多觉得吃饭竟变成一种折磨的时刻。晚餐结束之后我们实在是再也无法进食,无所事事回到酒店边用吹风机吹干走过雪地的鞋子边在微信上和同在Boston玩耍的朋友讨论哪里可以买到健胃消食片之类的消化药。不过好在看了天气第二天一切都会恢复正常,我和学姐也不是为了出门强行搭档的塑料友谊,看看照片聊聊天也就各自休息结束这一天了。
4.
记忆中第三天似乎是个晴天,而我们也终于正式开始了观光玩耍。上午去了Museum of Fine Arts,下午陪学姐去试琴。说起来逛博物馆美术馆这个习惯似乎是来了美国之后才被培养起来的。小时候在国内出门旅行基本上都是和父母一起,到了目的地要么是有亲戚陪玩要么是有他们的朋友接待,行程基本上也是一些亲近大自然。出国之后因为懒得学车以及不敢开车,只能在交通便利的城市里做观光客,倒是因此发现了逛博物馆的乐趣。虽然也是艺术专业学习者,但音乐和美术仍然有许多不共通之处,再加上我一直念念叨叨的艺术史知识学习也还未提上日程,所以我的博物馆观光基本上算是一切从心的游览式欣赏。不过好在欣赏艺术这件事情虽然总是有一些门槛但也并不至于让门外汉们一无所得。即使缺乏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美依然是无需多言的。对Museum of Fine Arts的记忆包括两幅我很喜欢的Monet和一间至今照片仍然是我电脑桌面的展厅:展厅里放置了一座侧耳倾听的少女雕像,而雕像一侧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画作中,有一幅正是画家描绘的人们前来观赏雕像的景象。两个角度相映成趣,倒是让我想起那句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一直以来我认为无论是音乐绘画还是雕塑,这些作品的存在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同时不同观众在不同时代欣赏是内心千人千面的感受又赋予这些作品另一种艺术表现。我们在不同的时空被同一种美丽打动,而身为观众我们的感受同时也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逛完博物馆总是有一种被投喂了精神食粮的满足感,可惜搞艺术也得填饱肚子。中午和前一天一起吃饭的学姐朋友约了饭。恰逢餐厅周,我们在第一天未能进入的fancy餐厅订了便宜的午市套餐,体验了了一番美食加美景的双重享受。

饭后便陪学姐去试琴,她似乎是想要换一把新的琴而被老师介绍了那家店。可惜最后仍是空手而归,事到如今我甚至不确定她有没有最终买到称心如意的乐器。不过卖琴的地方实在是偏僻,即使来回都是打车我们也被消耗得又累又饿。晚餐记得是我选的一家海鲜意面店。意大利菜一直是我这种碳水爱好者的挚爱。那家店已经不记得名字,但是大概是有记忆滤镜总觉得味道格外好吃。小餐馆的装修温馨热闹,菜单密密麻麻手写在一张大黑板上。龙虾面用小铁锅直接装着端上来,鲜嫩弹牙的虾肉被番茄奶酪汁水温润的包裹,配上我最喜欢的细面略硬带着粗糙的口感,这就是我理想中的冬日晚餐。

5.
第四天是我们在Boston的最后一天,行程是简单的逛水族馆和吃海鲜。这两件事实在是都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水族馆似乎有许多小朋友,我拍到了好看的水母珊瑚和带着纪念品帽子可爱的学姐。海鲜无功无过,似乎很有些游客餐厅的味道。这座城市以龙虾闻名,龙虾也是我在这里吃到最多的食物。从表姐小公寓里自己清蒸的超市龙虾,到店里各种吃法的龙虾,记忆中最深的其实是在唐人街的那一顿葱姜龙虾。我的妈妈是个典型的中国胃,具体表现为一日三餐若是没有一顿米饭便觉得不舒服。表姐那时便和当时的男朋友带着我们去唐人街吃中式葱姜龙虾。我对粤菜向来没有什么发言权,龙虾又是很难做得难吃的食材。去餐厅之前停车的时候表姐似乎是在和男朋友争执时不小心擦到了停车场的墙壁,男生倒是脾气很好的立刻冷静下来安慰大家。那时候情绪稳定这一名词还没有流行在大家的择偶标准里,但是这一举动确实让我和妈妈都认同了这一特质的重要性。如今表姐和当时的男朋友已经是拥有可爱小朋友的夫妇,我也已经很久都没有过一个人会在不小心醒得很早却已经约了brunch的周末给我烹饪一些中式早餐。独自一人在异国的时间已经快要我目前人生的三分之一,我也早已相应的成长出了一些自然而然的适应,可偶尔米饭落进肚里那份熟悉的妥帖依然会勾起一丝乡愁。

结束最后一天行程的我们在机场等待着回村的飞机,却被告知了延误。我完全没有归心似箭被打扰的烦躁,在流水账朋友圈里写着:“以前一直觉得Boston没啥好玩儿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还是蛮喜欢这个城市的,各种意义上。然后飞机就delay了,困在机场思考人生,大概Boston也蛮喜欢我的吧。”

嗯,大概这座城市也蛮喜欢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