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再见
今天是我在BlackRock的最后一天。从去年二月迈出第一步开始找工作到今年一月最后一场面试,我几乎卧薪尝胆了一整年。这一年里从最开始的朝气蓬勃、信心满满,到中间的饥不择食,到最后的顺其自然,最终收获了意外之喜。
最早想换工作的时候,主要是不想做地产了,正好朋友帮忙推荐,就面了MS的Industrials team。和几位面试官都聊得很轻松,我本以为稳操胜券,可过了一个月还是杳无音讯,我便放弃了等待,开始找别的机会。然后就面了Hillhouse的Credit team。两位面试官我都十分喜欢,也做了模型测验,最后通过猎头得知他们不准备招人了,我便收拾好心情,等待下一个机会。
四月到六月我都沉浸在日语学习中,当时是打算冲一下七月N1考试的,结果因为疫情没去成香港,就不了了之了。紧张的日语学习告一段落后,GIC的HR突然给我推了一个我闻所未闻的组,叫Integrated Strategies Group,我便重新投入到面试准备中,还做了十几页slides提前发了过去。没想到被对面的人教训了一顿,还问我两年半不做项目,不担心现在的组关掉吗。我哑口无言,只能说相比这个组的前景,我更担心自己的个人前途,并请他为我指条明路。他说还是用好在地产的这两年经验,先去一个头部的地产PE。我也打开了思路,开始面地产的基金。
八月初我面了华平,前几个人都面得不错,但还是死在了模型测验这一关。从那以后,我对模型测验充满畏惧,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实力不够。
八月底我有了种走投无路的感觉,以为再也没办法在外面找到工作了,就跟老板提了想内部换组。事实证明我高估了我们公司的内部流动性,到我走的这一天,我已经申请了五个内部的岗位,全部石沉大海,就连我给股票组基金经理发的附有stock pitch的邮件也无人问津。
但尝试内部换组这一举动让我转战二级市场,也就开始了每个周末泡在办公室做模型改ppt的日子。最早我推的票是宇华教育,把宇华的报告看个遍之后我发现其实中教控股才是行业龙头,就改推中教。拿着这二十来页slides我先后面了Capital Group、MSIM和Wellington,最感动的还是十一月初被MSIM拒了之后,他们的基金经理还专门发了邮件跟我讲,我已经做得很好了,可以之后再报他们组。
面二级比我想得要难,很多时候自己觉得面得不错,最后还是杳无音讯。我便开始饥不择食地面,地产也面,只要能离开就行。Capital Group是我几轮面下来都感觉很合拍的公司,然而十一月之后再无消息。OTPP第一轮聊了整整一个小时,没想到连模型测验都不给我机会。Oaktree是我面得最轻松的一家,从头到尾都很顺,最后也拿了offer,他们的package充满诚意,可惜最终还是换行业的欲望占了上风,让我撕了他们的offer。
和淡马锡真的很有缘分。十一月底我在香港隔离的两周恰巧是我一整年最忙的时候,组里比我小一届的analyst请了温书假,于是我和我的两个老板一边写着上百页的投委会材料,一边调着模型、搞着银行贷款。记得第一轮面试在周一下午发来,问我能不能周二面。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认命吧,面试偏偏赶上我连轴转的一周,只能跟HR解释我们的项目要过会,把面试推到了周四。周四中午我还在赶模型,甚至怀疑下午是否有不被打扰的一个小时来面试。最后还是硬着头皮面了,给看新能源的两位VP讲了酒店的并购,他们也没有追问,就问了几道中规中矩的会计问题,然后花了将近二十分钟让我估算印度每年的新车销售量。面完感觉还不错,不过还是担心他们介意我完全没有工业或能源相关的项目经验。
三天后收到了第二轮的模型测验加答辩,要在工作日腾出七个小时,只好请假。我周一晚上给老板发了周五想请一天假的消息,竟然没有收到任何回复,于是周二早上再次询问。老板迟疑了很久才回,问我能不能只请半天。我感觉再往后拖只会状态更差,并且出了隔离酒店就不能保证一个零噪音、零干扰的环境,就和老板讲一定要周五请一整天,还把收拾行李作为请假的理由。老板见我一再坚持,最终还是批了,但让我晚上继续工作。我一肚子怨气,但想想目的已经达成,便答应了。周四晚上我们还讨论模型到一点多,我真的快崩溃了,但又不敢吱声,只好跟朋友吐槽。第二天的模型测验比我想得要简单,只需要在三个小时内做一个DCF,我完成得还算顺利。但随后关于公司和行业的讨论我答得很一般,说来说去就只有一句话:汽车是个周期性行业,这是一个低买高卖的故事。面试中还被嘲笑缺乏常识,他们的问题是为什么这家公司的市占率只有20%,剩下的80%是什么。我说应该是更高级的配件,比如相机。他们扑哧就笑出了声,问我是不是不开车。我也笑着说确实不开,然后顺着他们的提示猜出了他们想要的答案。
面完之后的一周每天都无比漫长。一方面心存侥幸,觉得模型做得不错,希望可以蒙混过关;另一方面又深知行业知识几乎为零,山外有山,任何一个做过汽车公司上市项目的人都会比我答得更好,也确实在实力上更胜一筹。过了一周,我知道已经希望不大,就准备签Oaktree。签之前的一个晚上,我在朋友家逐字逐句看着offer,最后竟然哭了起来,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结果是如此的讽刺,还是留在了地产。朋友说我就是对自己要求太高,所以才会不开心,我不但没有被安慰到,反而哭得更伤心了。我真的太想换个行业了。
离开香港之前我甚至找好了第二年三月起租的房子,下定决心搬回香港了。结果便是淡马锡让我新年面下一轮,我也没做太多准备,只是把之前MSIM面试里Kristian指定的一只股票重新准备了一下。那是一家仓储机器人的软件公司,是我能想到的和工业最相关、自己又不用从零开始研究的唯一一家公司了。没想到第三轮的其中一位面试官看自动化这个细分赛道好几年,我推的那只股票他也恰巧做了深入研究,于是我们讨论了将近半个小时。他的很多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只能围绕自己仅有的几个投资亮点自圆其说。
最后一轮面试里我又推了同一只股票,也被问了不少刁钻的问题,但大多有所准备。两天后的清晨我接到了HR的电话,他也是最早把工业组这个机会介绍给我的那位HR。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毫不犹豫地接了这个offer,甚至没有问薪水和头衔。
见到纸质offer之后我立刻交了辞职信,老板也觉得淡马锡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无力挽留,只好祝福。上个周末我最后一次去了Twenty Anson的办公室,想起自己为了MSIM的面试,曾经打印出上千页earnings call transcript和研报,努力搞清三个从未涉猎过的行业和商业模式,最终似乎也并未抓住重点,但还是享受了这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努力也是一种天赋,而我因为自己不够努力,最终也没能征服LBO模型测验,但也算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目标。我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指望能找到一份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大概不存在吧),而是对自己想要什么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求满腔热血,但只要能让我不断学习,刷新我对世界的认知,在讨论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我就不会离开。两天后即将开始新的征途,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