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之终生学习|《论语》的现代感悟(25)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感悟】
核心竞争力之终生学习
在这一章,孔子描绘了他心中一位师长的核心能力——终生学习。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放在今天,我觉得终生学习可能将变成每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怎么理解终生学习呢?咱们不妨先就着文本先分析一下孔子的立场;然后再看看现代社会又增加了哪些新的变量可以加以补充。
在孔子的时代,可读的书和现在比应该是少太多了,可是“温固”依然表达了一个人在求知路上的谦逊态度和自知之明。知无知乃是任何一个终生成长的人需要跨过的第一关。在这一点上,孔子和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完全是同频的。温故自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知新”,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能做到这两点,一个人就掌握了终生学习的要点,自然可以授人以渔了。
然而,如果让孔子和苏格拉底穿越到现代社会,要完全适应估计也要很长一段时间吧。相比过去,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别说“温故”了,面对各种新知识,能被我们吸收的都只是极其微小的一部分;因此高效的筛选机制才变得格外重要。如果我们寄希望AI帮我们筛选,那我们将永远被困在机器设计好的信息茧房。这里想到了曾仕强教授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某位一流学者曾经说,他现在练就了一种能力,就是几分钟就大概知道一本书是否值得看。听上去很狂,但确实是真理。有了这样的火眼金睛,还会担心信息爆炸吗?现代社会更需要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更需要主动学习;最重要的,更需要一流的判断力。
要练就那位学者的火眼金睛毕竟困难,有捷径可走吗?答案很可能是没有,但也许有一些技巧值得尝试。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现代社会的知识生产很多时候是在学科专业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绝大多数的知识都是在一个微观视角下的深入。除了某些领域的专家,绝大多数人并不需要这种专业知识,所以“第一性原理”就是个很好的筛选工具。所谓“第一性原理”,简单来讲是否就是常识呢?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探讨,问问菜场的大妈也许比咨询一位专家更有帮助。其次,借助常识的帮忙,也许我们就会慢慢意识到,现代的很多知识不过只是先哲们思考的注脚。很多第一性原理,早就有先哲们帮我们整理好了。这时候,是否“温故而知新”反而是更好的策略呢?从实用性的角度肯定不是,但是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答案也许就不这么肯定了。
参考资料: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
3.王蒙:《天下归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