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小記(四七):三種伏筆
第一種伏筆是“地雷式”的。即前文似不經意地埋下,最後炸出來。我是寫推理小說的,故最在意這種伏筆,要求整個故事裡“條件不少不多”。伏筆只埋一回,不可有第二回,否則老練的讀者就會受到提醒而猜到一些;只埋一回,因為推理小說默認讀者有仔細讀、認真記的義務。如不以推理小說的目光衡量,這伏筆也可以沒有;或者好一點的,是埋下而不炸出來,老練的讀者自己會看到。如莫泊桑《項鏈》,最後才說朋友的項鏈是假的,令讀者驚愕。事實上,這並非無端跑出來的結局。前面主角去問珠寶店時,店主已說過:項鏈不是我們做的,我們只做了這個盒子。如要照顧一般讀者,只消在最後藉朋友之口說,自己要面子而以真盒子裝假項鏈;如要照顧懶惰的讀者,則還需加作者旁白或主角自白,說怪不得那店主如是說云——如是,則懶惰的讀者將驚愕且稱妙矣。
第二種伏筆是“壓迫式”的,即山雨欲來風滿樓是也。這類例子不勝枚舉。就近來說,《愛的教育》中每月例話的《難船》一篇,第一段最後即寫“天氣不佳”,往後一次次言船只搖晃、水手憂慮諸事,終於發生海難。這種伏筆於讀者沒什麼懸念,屬於一種鋪陳,故不吝出現多次,否則起不到作用。
第三種伏筆是“煩躁式”的,因為令讀者煩躁。此前讀莎悲劇六種,深感結尾皆不理想,是戲劇之結尾最難寫。不過總體上有一共同點,即戲劇結尾要亂。換言之,多線並發,而此中最好有一線,以謎面形式反復敲打,搞得讀者好不煩躁。這種寫法的雛形,可看《愛的教育》每月例話的《洛馬格納的血》一篇,
……費魯喬心中充滿了悲哀,正想著把身子投到祖母的懷裡去,忽然朝著天井的隔壁的室中,有輕微的軋軋的聲音;聽不出是風打窗門呢,還是什麼。
費魯喬側了頭注意去聽。
雨正如注地下著。
軋軋的聲音又來了,連祖母也聽到了。
“那是什麼?”祖母過了一會很擔心地問。
“是雨。”費魯喬說。
老人拭了眼淚:“那麼!費魯喬!以後要規規矩矩,不要再使祖母流淚啊!”
那聲音又來了,老人蒼白了臉說:“這不是雨聲呢!你去看來!”
……
老人說出“那麼”時,真教讀者煩躁,因為“軋軋的”聲音前後出來三次,讀者早無心聽她說話,偏偏她這裡還在聲淚俱下地說著。倘若把這種寫法加強些,插在戲劇的高潮,或者一故事別的地方,想來都能很有效地招惹讀者。
第一二種伏筆是謀篇的技術,寫慣推理的人不難領會;第三種是局部的技術,是情感層面的,因此值得專門一記。
-
Invisible Wave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6 23: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