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你身边的人在做着哪些有趣的自由职业?
查看话题 >数字游民 Vol.2 | “斜杠女孩”柴小狼:生活是个谜,学会接纳自己身上的不确定性

初见小狼是在海南陵水,最早我和她是在自由职业社群里认识的,互相加了好友,但平时没怎么交流。几天前,发现我们都在海南旅居,所以约出来看了场电影。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我们一人抱着一块椰子,坐在出租车后座,一边啃一边谈天说地……这一见不得了,我发现她不仅在做很酷的事情,还是个“斜杠青年”。
下面是我对她的采访。
01 - 斜杠身份
阿猫: 介绍一下你的职业身份吧,你有多少个“斜杠”身份呢?
小狼:目前我在做一个创意旅行项目,叫自在游走,结合了生活美学、即兴艺术、Life coach、房车环游、共创式旅行以及心灵探索等内容。

我一天班都没上过,做过的工作却不少,包括独立摄影、自由撰稿、life coach¹、情绪解梦,还有启动力咨询。之前做过的有:创意咨询、策展、编剧、探店……还有啥?我可能忘了。

02- 兴趣导向
阿猫:你为何会进行那么多的职业尝试?它们都是从兴趣转化而成的吗?
小狼:对我个人而言,“职业”只是我与外界交流的一个过程,我用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不同的人交换我的探索和体验。
其实在一开始,我并没有想着将这些尝试进行职业化,更多只是想做一个纯粹的记录者和生活艺术家,然而我感兴趣和基于好奇去探索的领域,也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一定的价值,所以这些兴趣在外人看来就变成了职业。
03- 逆转劣势
阿猫:你什么时候开始发现自己有“注意力缺失”的困扰?尝试过什么方法“自救”?最后是如何把兴趣分散的特质从劣势转化为优势的?
小狼:一直都感觉到自己不太“对劲”,一直有人问我到底是怎么活到现在的,问的人太多了,以至于引起了我的一系列思考:为什么人们会这么问?
看了《分心不是我的错》后,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做了一本自己的项目书,叫做my existence as ADD。在这本书里,我深度剖析了我自己,探讨了我和时间、记忆、空间、物品的关系,试图在生活里找寻注意力被塑造的证据。
后面我发现,生活是个谜,谜底就是:这是个谜。
我完整地接纳了自己身上的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

在更了解自己后,与其说是"自救",不如说是把自己的特质引导到合适的地方,让其不再是一种灾难,而是一种自发的生命力。
所以我所做的很多努力都是尝试把自己“归位”到合适的环境里。
比如我意识到自己是完全内驱的,自体系的,所以我选择了自由职业。
比如我意识到我的核心能力是帮助万物“回归本真”,所以选择做 life coach,一个基于纯粹觉察和“空”的状态,让他人和内在的真实自我连接,并可以更笃定地创造自己人生的行业。
比如我意识到我的精力峰值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保持着张弛有度的生活状态,给自己创造自在舒展的环境。
比如我意识到我的大脑需要切换,需要通过和人交流来学习,所以选择了旅居这样的生活方式。
比如我意识到对我来说过程比结果重要,所以更广泛地尝试用各种媒介做表达,不担心失败,只是在“玩”而已。

我的人生排序大概如下:
1. “存在”与“心动”哲学
2. 写作
3. 精神性的深度沟通和互动
4. 艺术性表达
5. 尝试有趣的生活方式
(自性;真我;表达;艺术;探险)
04-精力分配
阿猫:你是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的?一个职业会影响另一个职业的注意力分配吗?目前各个职业的分配比大概是多少呢?
小狼:我做咨询的时候,有一个咨询项目叫做精力管理咨询。我始终认为,人不应该管理自己的时间,应该管理自己的精力或者能量。
我是一个很看状态的人,所以我的很多尝试都是让自己处在一个有活力的状态,这样可以更好地去创作或者以最佳的状态去做life coach。
目前谈不上有“分配”这个说法,我会有意识地选择让自己开心的方式。
只是保持开心地活着,保持觉察。有一个大方向,然后不对自己做任何要求。
大部分时候放松,然后集中精力去高速处理。
根据自己的天性,保持最高的流动性。

目前其实摄影很少接单子,撰稿也停了,几乎都是咨询/教练类的收入。会有短的项目找到我,但还是以自我成长和记录为主。
目前职业的分配,大部分是在做“自在游走”自媒体(包括:运营;拍摄;剪辑;写作)。
这个并不是我最喜欢的状态,所以我自己也在整理和调整,我理想中的状态还是之前旅居时候的状态:50%在玩、旅行和与人交谈,40%在记录并生成内容,10%在做life coach。
我理想中的状态就是玩,顺便生成价值,变成职业,每个月有多少花多少,然后拿出一部分钱交给我妹妹投资。
05- 跨界人生
阿猫:“斜杠”大多和“青年”这个词绑定在一起,在你看来,人可以“斜杠”一辈子吗?
小狼:我觉得斜杠不是我的选择,只是我的自然状态。
未来其实是不被定义的,我只是很明显地感知到我未来会跨更多的领域。
因为想要探索的是自己的哲学,那么形式其实只是到达的途径而已,所以必定会出现很多我感兴趣的东西,我也非常期待这个过程。

本期采访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知道有没有给你带来启发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宝贵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