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单|一群不会装的学生
纪录片导演罗瑞克让我看到了一群“装”的大学生

昨天在B站上看了一部纪录片《宇书田的毕作录》,是一部学生作品。导演罗瑞克记录了一名叫做宇书田的中国留学生,作为影视制作专业研究生创作毕业作品的幕后全过程。缺点不少(你瞅这鲜绿的字幕),但我却看地津津有味。虽然只拍摄了两天,基本上也就有户外树林和室内客厅两个场景,但是呈现的不矫揉造作、不刻意迎合的氛围感,在如今这个纪录片摆拍演绎的风气下显得弥足珍贵。
纪录片主人公宇书田作为编剧和导演的毕业作品成品我也看了,说实话很青涩,但是也比我大学时拍的好很多。我注意到她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处于“装”的状态,这个装不是贬义词。从纪录片中可以了解她本科好像是学农业相关的,是跨专业考的影视研究生,所以在指导各个工种拍摄时明显有些怯场。

装的第一表现是守规矩。当一个人一知半解不知如何去操作时,就会信奉书本、课堂等被教导的东西,也就是模仿。所以在纪录片中频频出现的就是宇书田的“roll-camera(开机)”、“slate-in(打板入镜)”、“slate-out(打板出镜)”、“action(开始)”,她很工整的按照标准流程一步步来,甚至有时候忘记同为学生的摄影师也会提醒她喊。
纪录片导演罗瑞克把每次宇书田发号命令都保留下来,让我看到她整个人的变化,从开始的怯生生,到后来的洪亮大胆,到最后被质疑无措时甚至放弃交给别人去喊。
喊“action(开始)”是作为导演标志性的行为,有种hold全场的感觉,但是第一次当导演的宇书田每次喊“action(开始)”时我隔着屏幕都替她紧张,觉得她需要鼓起很大勇气。当然幸亏整个小剧组所有的人都是她的朋友,每个人都在帮她也听她的,给予她身为导演的尊重,所以在拍摄的第一天很顺利。
记得一个大导演曾讲述学生时期在电影学院每次拍作业时,资金一般都是300块,开机宴大吃一顿一百多块,杀青宴再大吃一顿一百多块就没了。学生剧组都穷的叮当响,盒饭有时候还AA,大家积极热血为了就是把事情做完,那时候作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学生时期的创作全靠朋友帮衬。

装的第二表现是拿气势唬人。除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牛人,生活中有些人混的很开,并不是他懂得很多,是因为他知道如何装的像,让你觉得他很懂。这种人的特征就是在第一时间先入为主的拿捏你。比如第一次见面开会,身子往椅子上一倚,下巴微抬高的俯视你,为了突出自己的专业和与众不同故意去质疑你,显得自己有思考,一开口就是具有批判性的“我觉得……”。这个“我觉得”十有八九是从别人的饭桌上听来的,你瞧这个社会上多少人是靠开会生活的,上午开会时听到的拿来己用,下午在别的地方开会就显摆出来,甚至有的是靠网络“速读一本书、浅析某某现象的背后文化“等的短视频来获得夸夸而谈的资本。

宇书田说到底还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她不会装。当遇到既是灯光师也是自己男友的撂挑子时,她不知所措,会拿出“我第一次”的挡箭牌来博得大家关爱和谅解。其实到了社会上真正的剧组时,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处理这种情况一般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装的强大,我是导演我说的算,硬刚在气势上让对方屈服;第二种是让你们负责人出来,拿了钱了就好好办事让你干嘛就干嘛;最后一种就是双方各不退让直接吵架,当然吵架的大部分结果是回到第二种状况,直接不干了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这三种方式都不适合宇书田,她既不会装的强大,也没出什么钱,甚至吵架的灯光师还是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她什么也没做就化解了矛盾,因为大家都是朋友,摄像师出来主动承担灯光工作(但不得不说一句最后成品阴阳脸很严重)。学生在一起有一点很好,志同道合有什么说什么,来得快去得也快,更别说是聚在一起漂洋过海的中国人。

最喜欢的镜头是纪录片中出现的摄影师之一王正两次搞怪表情,一次是在导演和灯光起争执时、一次是收工后,这就是朋友们在一起专属的开心,因为他们知道一切都会好起来并且会越来越好的,就像纪录片里嫌弃灯光打的太电视剧一样,他们觉得正在做的以及将来要做的都是自己想要的。希望他们一直怀抱初心理想的活着,现实的社会不要欺负他们。
纪录片导演罗瑞克让我看到了一群“装”的大学生,装做要气场全开但时刻小心翼翼的导演宇书田,面对镜头采访大家装出的一本正经但毫无营养的回答,努力装成大人但有点幼稚却认真的让你佩服的中国留学生。其实他们在拍摄间隙开心吃着三明治、吐槽树林里的蚊子、一起想办法如何打光时的不装才是我最喜欢的。
志同道合的一群人努力做好当下,身怀理想对未来充满希望,等十年之后再回看当时以为的困难才是无忧无虑。也许,这就是很多人怀念自己大学生涯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