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之中,必有性情中人

写于2019年初。
1990《旺角卡门》『你不要说两次,说两次我就相信了。』 我出生在1990年末,那时候的成都充其量只是个九十线小城市,一环外放眼尽是郊区农田,进城便指当时的天府广场附近。如今,成都南延线是我最不喜欢的地方,尽管那里有着趋之若鹜的楼盘,令人乍舌的房价并不能阻挡年轻人的梦想落地,那不是成都,只是经济的延伸物,是激进地推平成都的背影,给当代年轻人就地描绘的海市蜃楼。为了把它称为『北上广的缩影』沾沾自喜,虚伪、懒惰且不求上进的成都人不敢苟同。虽然它的确提供了上万的工作机会,也的确带动了经济发展,但它确实一点不成都。小时候主流媒体总是高唱:90后是跨世纪的一代。结果我们每一代人,在他们的时代,都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偏见与非议,棍棒之下,必有莽夫。
1991《纵横四海》『我钟意一朵花,不必须要把它摘下来;我钟爱一片云,不必须要得到它;我钟爱风,也不必须要让它停下来。』这里有一个习惯,为了吹捧新事物,按照惯例否定现有事实存在,建筑亦是。为了突出新,踏平掩埋所有旧,否认过去,就等于不断否定自己。某种程度上,我对香港怀有一种说不清且道不明的情结,九十年代的香港就是我最迷恋的黄金时代。从鳞次栉比的金融中心中环,到弥漫市井烟火的深水埗,漫步至轩尼诗,又再次从天水围的夜与雾中惊醒。破旧与繁华形成鲜明对比,反而成为我喜欢香港的原因,能把自己的短处公之于众就不太容易引起反感。
第一晚落地巡街,瞟见路边摊一摞火锅底料,细看之下原来是红豆钵仔糕,四川人走哪儿,哪儿就有火锅底料的影子。

1992《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红尘多可笑,痴情最无聊。』铜锣湾一栋楼上隐匿着一家让人流泪的伤心酸辣粉,过度膨胀的我在点餐时额外付了2块港币要求劲辣,还跟友人得瑟说怕不辣。事实是这一碗不应该正宗的酸辣粉意外地俘获了我挑剔的味蕾,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擦去满头大汗,特制的粗粉入味且劲道,汤底酸辣开胃。我给九点九分,零点一分扣在让四川人辣得颜面尽失。


1993《青蛇》『我伪装幸福,只是害怕被你发现我伤心。』过去内地人经常入港做买办生意,掮客云云,那时候的香港是内地唯一跟外界打通的自由进出口,命门只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上。到后来经济逐渐发展和开放,香港不再占据绝对的地位,内地经济的崛起逐渐削弱香港的地位,一些尖锐矛盾随之埋下伏笔。
代购也可以称为现代掮客,一到周末,香港各处商场挤满了内地入关的买办人,连同酒店住宿的价格也翻了一番。在人口密度过大的地区,为数不多的住宿选择莫过于性价比超高的青年旅舍。我住的青旅在闹鬼胜地摩星岭,坐拥香港富人专享180度海景,跟李嘉诚共住一片山头。港人的说法是:在香港,有钱人都住在山上,越有钱住得越高。


青旅的接驳车按时间表往返港铁坚尼地城站,最晚的一班是晚上10点上山。沿着港岛海岸线走到傍晚,11月初的海风吹得毫无章法,盘踞在脸上的头发如同八爪鱼般顽固,挥之不去,哪里还有浪漫可言。

1994《东邪西毒》『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一定要骗我。就算你心里多不情愿,也不要告诉我你最爱的人不是我。』看TVB剧中频繁出现的地名有:南丫岛、赤柱监狱、大澳等等,似乎都是那时候人避难的地方。南丫岛必经水路,四面封闭的大船暗涌中跌宕起伏,而晕船一点都不酷。我赶在末班船收锚前一分钟进闸,漫长的二十分钟强忍着不适,靠岸第一时间拖着软趴趴的双腿逃出船舱。

岛上生活物资一应俱全,岛民半脱离了快节奏的都市节奏,拥着一处住所过起了远离喧嚣的悠哉生活。入港第一天,我便养成了每天一杯凉茶的习惯,在东南亚忍受了二十多天的潮湿炎热天气,我深信凉茶是痘痘和湿疹驱散符。南丫岛植被覆盖率远比我想象中高,尤其是离岛步径,周末徒步的不二选择。


1995《堕落天使》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荷李活道上有一个我很钟爱的文创中心PMQ元创坊,它的前身是创立于1862年的皇仁书院(中央书院),香港第一所官立男子中学,孙中山先生曾就读于此。后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损毁,改为已婚警察宿舍。近代,香港政府将这座面积1.8万平方米的建筑纳入“保育中环”项目,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警察宿舍的原貌,包括楼道栏杆的颜色。第一眼望去,我就被这个栏杆颜色迷得神魂颠倒。
我去的时候已经天黑了,没有拍到好看的图片,以下图片为转载。



1996《古惑仔之人在江湖》『出来混,有错就要认,被打要立正』入住庙街当晚,在一位年迈阿婆的摊位上淘到一本『天龙八部』,此时正值各大媒体蜂拥报道金庸先生逝世的消息,大师陨落,有人说一个时代就这样结束了。我想我应该不算金庸迷吧,可是金庸小说改编的连续剧却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每一年,我都会把我喜欢的港剧翻来覆去地看了又看,朋友说我是一个怀旧的人,其实不全然,我怀念的是那个时代,无法经历的无与伦比的岁月。
三十而立的风口,逐渐经历人生的一地鸡毛。我们学古惑仔讲义气,跟朋友拜把子的情谊一点不假,也学着去疯狂地爱与恨。如今的时代,百无禁忌的饮食男女却不讲江湖道义。



1997《春光乍泄》『原来寂寞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一样。』每路过一家看起来不错的茶餐厅,我就会打包一个菠萝油。不管热量和肥,菠萝油贡献的满足感,胜过香港任何一种小吃。据我观察,香港菠萝油里的黄油给得超厚,口感毋庸置疑,如果你喜欢黄油,那么幸福从入口的那一刻直达心脏。




1998《美少年之恋》 『你是GAY吗?如果你是我就是。』如果你不迷信,去香港黄大仙走一遭。在香港,即使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迷信也以一种看似科学的方式一直延续着。纯属好奇,我在黄大仙体验了一把算命。认真的摇签后,我把所有算命师打量了一遍,最后选择了一位看起来十分有经验的婆婆,不为什么,单纯因为她年龄最大。婆婆浓重的港普让我听得云里雾里,好在她在说话的同时也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关键词:『忌多嘴』『戒小姐脾气』『多忍耐』,以及关于工作和姻缘的一些推断和建议,一翻话语后,我觉得神准!当然,这个世界上是有一定概率存在的,人与人的经历也可能相似的,所以算命对不对,很难判断,只有香港这种地方可以让封建迷信与科学文明并驾齐驱。
香港一些天桥通道下还盛行着『打小人』这种迷信巫术。如果生活多遇不顺,认为小人作祟,那么一定要请桥下神婆代打小人,神婆们边打边念叨『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无得透。打你个小人脚,打到你无鞋挽屐走......』之类的祈语,旁人看了不禁好笑又有趣。
1999《喜剧之王》『也许这是因为生活本就是一场悲剧,拿来旁观却成了一部喜剧,只不过我们身在其中所以浑然不觉。』我对港人固有的印象就是周末必选BBQ和徒步,香港龙脊径曾被《时代周刊》亚洲版评为香港市区最美远足径,山下出发爬到龙脊径尽头的平台,大约十多二十分钟后就可以一览龙脊全貌。之后还可以继续徒步至大浪湾出口,不少人选择冲浪滑帆的好地方。美中不足的是山上植被多低矮,没有荫蔽,爬山要做好防晒。


2000《花样年华》『一个时代结束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也都不复存在。』香港还有很多好听的街名,花墟道、喜帖街、诗歌舞街、皇后大道、都爹利街、弥敦道等等。也有很多人说香港是弹丸之地,人挤人有什么好?我也说不出具体哪里好,只能说我们这一代人终须用香港情结衬托自己的童年和青春留念。
『有时候我昨天遇到一个人,感觉他非常有意思,印象深刻。后来就再也碰不上了,人生就是这样。』
《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