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圈子
《圈子》•圈子
今天收到两本书,确切说,一本是杂志,一本是书。杂志的名称是《圈子》,从杂志注册地看是出自香港,但编刊人和从“本期部分作者简介”上看,大多都是内地作者,我收到的这本《圈子》是总第14期,双月刊,2010年第4期。内中有我的一篇文章《1980年代的电影记忆》,是本期《圈子》里“记忆”专辑里的一篇,很显然,这一专辑里都是关于1980年代电影记忆的。我是应一位在网络上编电子刊物的从未见面的朋友邀约而写的,当然,《圈子》不是电子刊物,是传统的纸媒。从封面到内文,从纸张到设计,都非常的“圈子”化,或者说非常的小众,小众到让我担心《圈子》的生存。
《圈子》自然是一小撮人的“圈子”,从“出品人”“联席出品人”等这些刊物的“标明”上,可以看出《圈子》出自一个小圈子的文人同道的集合,但前提是有真正“商人”的参与。不过,从这一期《圈子》上我看不出任何商业的气息。不是因为《圈子》刊载了我的一篇短文,我在这儿为它鼓吹,说实话,这样的短文是否刊载本来就不是一种选择,纯粹是为了朋友的约稿,作为副刊编辑和小众读物的编书人,我深知道为了一个市场根本不看好的“选题”而向朋友约稿的体会,所以,对这样的约稿,尤其是唤起了我对1980年代的电影的记忆,自然是积极响应的。并不是为了一点稿费而写。但在这个炎热的日子,上午报社收发室说有我的一件快件时,取回来看,是深圳发过来的,就是这本估计没有多少读者的《圈子》,封面上满页印刷着一幅水彩,是冬天的老城街景,内文是图文相间的,而且是彩色印刷。当然,说没有商业气也还是有的,就是封底是一幅游艇的图片,上边印着“顶级奢华•法拉帝游艇”。这应该是《圈子》能够生存的所在吧。但除此之外,内文干净利落,我说的干净就是它的纯粹,没有丝毫的市场气味。卷首语是杂志主编的随笔,题目是《在酷热中找到自己的内心的一丝凉爽》。我期待或说希望着《圈子》的持续存在。
网络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存尤其是交往,“圈子”有时候已经不是生活中身边有限的交往了,网络扩张和延伸了我们的“圈子”交往,就像这个夏天,我发现与朋友的聚会很少是本地身边的,当然同处青岛的书友经常在书店里会遇到或集合,我说的是特意的聚餐,其实都是和网络上交往的“圈子”的朋友,用从美国回到中国并从天津来到青岛的S君的话说,来青岛就是为了看“书鱼的书房”,我们共同感慨网络实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造和发展着我们的“圈子”。譬如前几天刚刚来过的一位年青的“豆友”W,因为豆瓣网的“自动”介绍,我们成了因对同一专题“闲话”感兴趣的豆友——对现代文人轶事的打捞,几次“豆邮”之后,一本自己设计和制作的“私刻本”快递到了我的手上,那实在是一本精致的书。由此,我们成了“圈子”里的同道。由此,W来到了青岛,在海边的夜幕里,加上青岛的几位“豆友”,开始了海阔天空。最后的结果是W的“私刻本”将成为经我手做出的“小众”或说给“圈子”里的“良友”们闲读的正式出版的闲书。
今天中午得到的一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大书,74余万字的篇幅,16开(710X1000mm)的大开本,装帧和用纸都很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此书出自我非常尊敬的作家杨志军之手(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圣徒的形迹),书是他的新作,刚刚出版的《伏藏》。《藏獒3》之后就听他谈过此书的写作,要写一部关于仓央嘉措的小说。现在这部书终于出版了,为他高兴,也期待着他下一部的创作。不过,此书拿在手里,翻看着,却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与杨志军无关,与出版人有关。此书出版自然是出版了《藏獒》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藏獒》的出版,尤其是第一部《藏獒》的出版,书拿到手里,感觉非常舒服,封面设计的特色和符号有种神秘也有着庄严。但现在这部《伏藏》的封面和整体印制却充满了“市场”的味道:护封(我在此点上总是不能与世俱进,不怕先进者耻笑,我厌恶书的书腰护封)上醒目地标记着:“百万畅销书作家杨志军新作《伏藏》”然后是“中国版《达•芬奇密码》探秘藏传佛教终极悬疑”。我总觉得这些为市场的广告语与我所认识的杨志军格格不入,实在充满了悖论。尤其是内文的版式采用了36X36的字数,密密麻麻,恨不得把天地头都印满了小字。据说,这是出版社发行人员为了市场而采取的方式,因为74余万字,若字号和行距等不压缩的话,篇幅就太厚了,若分成上下两卷,定价又太高了。现在的定价是53元。据说,发行人员还觉得定价高了。其实从篇幅和规模来看,这个定价还不算高。但现在因为是一本,并没有太厚的感觉,自然会觉得定价有些贵了。现在书店里的大量小说都是印得如此密密麻麻,也许都是为了定价便宜让利读者吧。
据说,人文社的发行和编辑做过调查,这样的字号和密密麻麻的设计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但以我逛书店的体验来看,一般这样的设计都是为了市场类的通俗小说——阅读快餐。也许我的体验只适合我经常逛的青岛的几家有限的书店。下午从MSN上求证于“豆友”,一位回答:“刚从新浪读书上看了,就凭周昌义说这是中国的《达•芬奇密码》就不会买此书,《达•芬奇密码》已经看了,还看中国人跟着学的干啥。”另一位“豆友”答:“丹•布朗的书看一本就够了,别的都是重复。”是的,我MSN上的“聊友”,也是一个“圈子”,自然属于小圈子,这个“圈子”不关心“畅销书”的。
不过,这样浓厚的市场气氛的包装和不考虑阅读视觉的设计,用之于始终在精神上探索的杨志军的作品上,实在也是当下图书出版的悲哀。因为我相信,杨志军的写作不是为了追求市场和所谓的畅销书的。
晚上,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学者,谈的是马上到来的九月,关于张爱玲的书要出版,张爱玲的生日和祭日都在九月,而今年恰好是“整日子”,学者谈的是正在做的专题,仍然是“闲话”,自始至终,所谈只是他的史料挖掘的快乐,丝毫不涉及图书的市场。第二个电话,是一位长者,听到长者熟悉的声音实在高兴,长者刚到青岛,从北京来。时常从杂志上读到这位长者思想犀利的时文和纵横古今的随笔,他的思想仍充满着激情。最后约定,明天傍晚在海边“聊天”。
生活需要“圈子”,这个“圈子”属于现实,也属于网络。
今天收到两本书,确切说,一本是杂志,一本是书。杂志的名称是《圈子》,从杂志注册地看是出自香港,但编刊人和从“本期部分作者简介”上看,大多都是内地作者,我收到的这本《圈子》是总第14期,双月刊,2010年第4期。内中有我的一篇文章《1980年代的电影记忆》,是本期《圈子》里“记忆”专辑里的一篇,很显然,这一专辑里都是关于1980年代电影记忆的。我是应一位在网络上编电子刊物的从未见面的朋友邀约而写的,当然,《圈子》不是电子刊物,是传统的纸媒。从封面到内文,从纸张到设计,都非常的“圈子”化,或者说非常的小众,小众到让我担心《圈子》的生存。
《圈子》自然是一小撮人的“圈子”,从“出品人”“联席出品人”等这些刊物的“标明”上,可以看出《圈子》出自一个小圈子的文人同道的集合,但前提是有真正“商人”的参与。不过,从这一期《圈子》上我看不出任何商业的气息。不是因为《圈子》刊载了我的一篇短文,我在这儿为它鼓吹,说实话,这样的短文是否刊载本来就不是一种选择,纯粹是为了朋友的约稿,作为副刊编辑和小众读物的编书人,我深知道为了一个市场根本不看好的“选题”而向朋友约稿的体会,所以,对这样的约稿,尤其是唤起了我对1980年代的电影的记忆,自然是积极响应的。并不是为了一点稿费而写。但在这个炎热的日子,上午报社收发室说有我的一件快件时,取回来看,是深圳发过来的,就是这本估计没有多少读者的《圈子》,封面上满页印刷着一幅水彩,是冬天的老城街景,内文是图文相间的,而且是彩色印刷。当然,说没有商业气也还是有的,就是封底是一幅游艇的图片,上边印着“顶级奢华•法拉帝游艇”。这应该是《圈子》能够生存的所在吧。但除此之外,内文干净利落,我说的干净就是它的纯粹,没有丝毫的市场气味。卷首语是杂志主编的随笔,题目是《在酷热中找到自己的内心的一丝凉爽》。我期待或说希望着《圈子》的持续存在。
网络的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存尤其是交往,“圈子”有时候已经不是生活中身边有限的交往了,网络扩张和延伸了我们的“圈子”交往,就像这个夏天,我发现与朋友的聚会很少是本地身边的,当然同处青岛的书友经常在书店里会遇到或集合,我说的是特意的聚餐,其实都是和网络上交往的“圈子”的朋友,用从美国回到中国并从天津来到青岛的S君的话说,来青岛就是为了看“书鱼的书房”,我们共同感慨网络实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造和发展着我们的“圈子”。譬如前几天刚刚来过的一位年青的“豆友”W,因为豆瓣网的“自动”介绍,我们成了因对同一专题“闲话”感兴趣的豆友——对现代文人轶事的打捞,几次“豆邮”之后,一本自己设计和制作的“私刻本”快递到了我的手上,那实在是一本精致的书。由此,我们成了“圈子”里的同道。由此,W来到了青岛,在海边的夜幕里,加上青岛的几位“豆友”,开始了海阔天空。最后的结果是W的“私刻本”将成为经我手做出的“小众”或说给“圈子”里的“良友”们闲读的正式出版的闲书。
今天中午得到的一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大书,74余万字的篇幅,16开(710X1000mm)的大开本,装帧和用纸都很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此书出自我非常尊敬的作家杨志军之手(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和圣徒的形迹),书是他的新作,刚刚出版的《伏藏》。《藏獒3》之后就听他谈过此书的写作,要写一部关于仓央嘉措的小说。现在这部书终于出版了,为他高兴,也期待着他下一部的创作。不过,此书拿在手里,翻看着,却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与杨志军无关,与出版人有关。此书出版自然是出版了《藏獒》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藏獒》的出版,尤其是第一部《藏獒》的出版,书拿到手里,感觉非常舒服,封面设计的特色和符号有种神秘也有着庄严。但现在这部《伏藏》的封面和整体印制却充满了“市场”的味道:护封(我在此点上总是不能与世俱进,不怕先进者耻笑,我厌恶书的书腰护封)上醒目地标记着:“百万畅销书作家杨志军新作《伏藏》”然后是“中国版《达•芬奇密码》探秘藏传佛教终极悬疑”。我总觉得这些为市场的广告语与我所认识的杨志军格格不入,实在充满了悖论。尤其是内文的版式采用了36X36的字数,密密麻麻,恨不得把天地头都印满了小字。据说,这是出版社发行人员为了市场而采取的方式,因为74余万字,若字号和行距等不压缩的话,篇幅就太厚了,若分成上下两卷,定价又太高了。现在的定价是53元。据说,发行人员还觉得定价高了。其实从篇幅和规模来看,这个定价还不算高。但现在因为是一本,并没有太厚的感觉,自然会觉得定价有些贵了。现在书店里的大量小说都是印得如此密密麻麻,也许都是为了定价便宜让利读者吧。
据说,人文社的发行和编辑做过调查,这样的字号和密密麻麻的设计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但以我逛书店的体验来看,一般这样的设计都是为了市场类的通俗小说——阅读快餐。也许我的体验只适合我经常逛的青岛的几家有限的书店。下午从MSN上求证于“豆友”,一位回答:“刚从新浪读书上看了,就凭周昌义说这是中国的《达•芬奇密码》就不会买此书,《达•芬奇密码》已经看了,还看中国人跟着学的干啥。”另一位“豆友”答:“丹•布朗的书看一本就够了,别的都是重复。”是的,我MSN上的“聊友”,也是一个“圈子”,自然属于小圈子,这个“圈子”不关心“畅销书”的。
不过,这样浓厚的市场气氛的包装和不考虑阅读视觉的设计,用之于始终在精神上探索的杨志军的作品上,实在也是当下图书出版的悲哀。因为我相信,杨志军的写作不是为了追求市场和所谓的畅销书的。
晚上,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来自大洋彼岸的学者,谈的是马上到来的九月,关于张爱玲的书要出版,张爱玲的生日和祭日都在九月,而今年恰好是“整日子”,学者谈的是正在做的专题,仍然是“闲话”,自始至终,所谈只是他的史料挖掘的快乐,丝毫不涉及图书的市场。第二个电话,是一位长者,听到长者熟悉的声音实在高兴,长者刚到青岛,从北京来。时常从杂志上读到这位长者思想犀利的时文和纵横古今的随笔,他的思想仍充满着激情。最后约定,明天傍晚在海边“聊天”。
生活需要“圈子”,这个“圈子”属于现实,也属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