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你身边的人在做着哪些有趣的自由职业?
查看话题 >数字游民 Vol.1 | 游牧浪人摄影师Blue:在蓝色汪洋之中探寻家的归属感

当地浪人有一张相似的面孔,肤色黝黑,眼睛乌黑而明亮,轮廓似被浪潮冲刷过的岩石一般棱角分明。最初看见Blue,就发觉他有这样一张浪人的脸。他驶来一辆天蓝色外壳的房车,招呼我们上车,说要带我们去个秘密看海点。经过在雨林中的艰难跋涉,来到海边礁石盘错的一处。三把折叠椅相向而坐,零星小雨中支开了伞,他跟我们娓娓道来,他的故事。

1 - “冲浪板是我的能量转换器”
来海南之前,Blue在北京打拼了近十年。他的主业是摄像,常见的业务类型是拍广告、拍电影、拍网剧。拍网剧尤其辛苦,每天长达十几二十个小时的高强度运转,让他感到疲惫已极。曾经有个同行因为工作过于卖命而被送进医院,他也由于空气质量不好、经常加班熬夜等原因得了哮喘,常常胸闷气短。为此,他萌生了逃离北京的想法。



在正式逃离大城市之前,Blue经常跑到海边冲浪。回忆起第一次和冲浪结缘在后海,虽然最初他不怎么能抓到浪,但整个人浸泡在海水里,就有一种发自直觉的喜欢。
对Blue来说,冲浪除了是运动,更代表一种与往日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后来疫情爆发,他在雾霾严重的北京憋了一年,好不容易开放通行,他又踏上了海岛。就像被上天推了一把一样,他发现海南发起了一项人才引进计划。于是,他做了一个慎重又轻松的决定——回京打包行李,搬到了日月湾。他入手了一辆二手房车,把外壳漆成最喜欢的蓝色,还养了一条在城里不敢养的柴犬,取名“浪仔”。
面朝大海的生活、自小学起就想养的狗、自高中起就想开的房车,海岛一次性实现了他三个愿望。



在Blue看来,冲浪是给自己恢复能量的一个过程。他经常对人说,冲浪板就好比一个能量转换器,可以把大海的能量转换到身体里。大海的能量来自太阳照射在赤道的热能,这些热能化作一道道汹涌的海波,途径大西洋、太平洋……再输送到我们目之所及的这片海湾。
用冲浪板去驾驭来自赤道的海浪,就像是给人充电,大自然神圣的力量会转化到每一个冲浪者身上,让他们焕发新生。

他坦言,跟冲浪密不可分的一种体验是对大自然的恐惧感,而这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很难体会的。他在武汉长大,年幼时常听闻附近发生洪灾,但只知道很多人被夺去生命,并没有直观的感受。直到接触了冲浪,体会过高达两三米的浪朝自己涌来,在那一瞬息的恐惧下,他才理解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正是这种恐惧感,让他学会了敬畏自然,他用了一个形容词,叫“天人合一”。冲浪对他来说,正是契合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又能感受肾上腺素在体内炸开的绝佳体验。


2 - “成为“游牧浪人摄影师”,有落差但并未后悔
来海岛之后Blue办了个摄影工作室,规模不大,佛系经营,接水摄也做旅拍,算是丰富海岛生活的一种方式。
新的工作模式带来了一些好处,比如许多游客初来乍到,带着一股子新鲜感,这让拿起摄像机记录的他有种被注入鸡血的喜悦感;坏处是活儿不多,收入也相对没那么高,而且有时候冲浪学校会有“护食”心理,对摄影者恶语相向,也并不是所有浪人都习惯为照片支付费用的模式,对比起以前充满新鲜感和挑战性的商业拍摄,难免会有种落差感。
但对Blue来说,来海岛既然不是为了工作的,那么有钱挣就挣一点,工作的重心还是放在内地,有活了飞回去干活,收工了便回岛生活。数字牧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就是:都市工作,别处生活嘛

说到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工作模式,他提及从前在台北旅行时看到的一本书,叫《Nomad Life新游牧生活》,书中讲述了如何成为“游牧工作族”,享受移动办公的乐趣。
这本书的作者本田直之也是一位冲浪爱好者,他逐浪而居,从高度城市化的东京,飞往12000公里之外的夏威夷,让工作与玩乐彻底融为一体。
这本偶然读来的书让Blue灵光一闪,觉得自己也可以抛开既定的规则,摇身一变,成为在广袤世界之间跳跃游走的“游牧工作者”。更何况,旅居本来就可以给摄影事业注入更多的灵感,激发源源不绝的创作动力。


3 - “蓝色让我有家的感觉”
为什么给自己取Blue这个名字呢?
Blue说自己去过希腊以后,就爱上了那种明亮得晃眼的蓝色。
他住的小屋墙壁漆成蓝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立体格局安放着日常生活所需、大大小小蓝色调的亲笔画作,以及各种冲浪板。他和六个月大的小柴犬浪仔生活在这里,自给自足,偶尔还能接待下朋友,他觉得心满意足。



关于对蓝色调的偏好,Blue透露了自己的一个小秘密:他2岁时,爸爸搬到沿海城市创业,他和妈妈留在武汉,此后每次一家团聚都发生在海边。他尤其喜欢爸爸带着他们去海边玩儿,有一次他在海里玩儿到天黑了,天幕呈现出浓重的暗蓝色,他在海里看到父母遥遥地坐在海滩上,看到母亲把头轻轻地靠在父亲肩上,透过游泳镜,远灯长出触角,将这一幕深深筑巢。
后来他们分手了,好多年了,仔细想想,这一幕是记忆中仅存的父母的亲密时刻,也是仅存的一家人在一起的记忆。可能大海在Blue的潜意识里意味着团聚,所以才会总忍不住来到海边吧。

这些年来,Blue喜欢一个人去旅行。自然,他也偏爱那些依傍大海的国家,从巴厘岛到希腊再到意大利,映照进眼帘里的蓝像是油画一般,浓郁得化不开。他说,自己没有成家,旅行说走就走。不过,虽然可以跟旅途中邂逅的人互动,还是会有难以排解的孤独感,所以他独自旅行不会超过半个月,太久了就受不了。
该怎么破解孤独感这个恒常存在的难题呢?也许在挣脱世俗牵绊、充分享受自由的同时,这就是必须得接受的,所以他泰然处之,并且敞开了怀抱,准备于自然、于艺术、于形形色色的海浪之中,迎接那种形似于家的归属感。



冲浪家: 越来越多人接触冲浪,大众对冲浪摄影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你有设想过工作室的未来吗?是否也会循商业化发展?对于冲浪普及化、商业化,你自己的看法是什么呢?
Blue:希望成为国内需要拍摄冲浪的时候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工作室。商业化发展指的是资本进入然后做连锁店吧?我不太懂商业运营,不过我看冲浪水摄的需求没那么多吧,全球冲浪圣地巴厘岛都没有专门的冲浪摄影工作室(也可能有,只不过我不知道),国内浪点这么少,需求就更少了吧。冲浪普及商业化,我的看法是,这样下去,城市里的造浪池指日可待啊,哈哈,室内雪场那么多,造浪池也做几个吧。
冲浪家: 有人喜欢海岛生活的简单轻松,有人会觉得枯燥乏味。不冲浪也不用拍摄的时候,你都会做什么?你会给想来海岛定居的朋友什么建议吗?
Blue:运动、看片、画画、做饭、冥想、刷手机、看书、打游戏、玩狗...刚来半年,好像没什么建议,海边房租比城里便宜多,想来的话可以先租几个月试试看。
冲浪家: 疫情结束之后,你会更偏向选择以前周游列国的游牧生活,还是更想选一个海边定居,海南还会是你的首选吗?
Blue:这辈子,旅行是肯定要的,以后基地应该在海南了,哪儿有“活”去哪儿,“干活”和“生活”。
衝浪家: 分享给我们你最喜欢的一句话/一首歌/一套电影吧~
Blue: · 喜欢的话好多啊:“不以成败论爱情”、“不知该原谅什么,诚觉一切皆可原谅”、“The things u own end up owning u”、“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
· 音乐很喜欢Gin的Rainy Morning
· 一套电影:《搏击会》、《情书》、《这个杀手不太冷》、《重庆森林》
冲浪家: 你在个人简介里写道“无以傍身,身后有风。I have nothing but wind on my shoulder”,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话想表达什么吗?
Blue:这句话大概表达我想过怎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吧。有天我快死了,回想自己的生活,希望以“啊,我拥有了丰富的人生”,而不是以“啊,我拥有了丰富的物质”来感叹。希望成为可以被描述为“如松下风”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