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陈寅恪先生著作记
这几天把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又看了一遍。第一次看陈先生的著作,还是2007年刚进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军训结束走路回宿舍,路过一间小书店,名字叫“天平学术书店”(早已不在了),就走进去看看书。老板很年轻(后来才知道他当时在师大读研),问在下找什么书,在下随口说一句“有没有陈寅恪先生的书”,之所以随口一说,本是不报什么希望的。在下最早知道陈寅恪先生还是在老家丰城的一家叫“席殊书屋”的书店,里面有一本书介绍到了陈先生。在下看了介绍以后,不知道什么缘故,特别想找陈先生的书来看,然而席殊书屋里面并没有陈先生的著作,当时也没有什么网购,从此在下就对陈先生的书心心念念起来了。以后逛书店也随时留意,然而总是失望,大言不惭地讲,颇有点像鲁迅先生想看《山海经》的感觉。这次进书店,当然也不可放过。没想到老板一听在下问,马上就点点头说“哦,有!”在下简直有点不敢相信,瞪大眼睛看着他“真的吗!?”老板二话没说,转身从里面的书架上取下了一本不厚不薄的书递给在下。
在下定睛一看,好家伙,是陈先生著名的“两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真是喜从天降,数年来的心愿一朝成真,在下立马掏钱买下,捧着这部书开开心心地往宿舍走,连脚步都轻快了不少。一到寝室赶紧囫囵吞枣地看将起来。从此以后在下书包里就天天带着这部书,以当时在下的学力,里面的内容是看不懂的(现在也一样),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在下读它的心情,有事没事的时候都要把它取出来摩挲一番,借用当下的一句话讲,叫“虽然看不懂,哎,就是玩儿!”
后来又在那个书店里陆陆续续买了陈先生的《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和《柳如是别传》,以及《诗集》、《书信集》,一来二去,跟书店老板也熟悉了起来,不聊不知道,原来这老板竟然是在下老乡,他与同学都在师大读研,几个人合伙开了这间小店,算是勤工俭学吧。然而他学的专业是哲学,在下对哲学了无所知,故而我们共同语言实在不多,陈先生的著作就成了我们联系的桥梁。有一回他在木兰路摆地摊,在下刚从食堂出来,顺着地上的一摊书一路看过去,一开始还不知道他也在,倒是他看到在下,立马从一堆书里面拈出三册《柳如是别传》来送到在下面前,“来来来,这套书,送给你”,在下受宠若惊,虽然这套书已经在他的店里买过了,也毫不犹豫地接过来,好书不怕多嘛。原来这套书受了点潮,外观有点变形,老板就拿过来摆摊想低价出掉,看到在下,就索性送给在下了。
说到《柳如是别传》,在下真是惭愧,从买来这部书开始到现在,时间已过去了十多年,这十来年间在下翻这部书也翻了三遍(没有夸张,确实翻了三遍),然而要问在下这部书里面讲了一些什么内容,在下只能告以不懂,付之阙如了。只记住了书的开头部分陈先生花了不少力气论证柳如是的真名不叫柳如是,而叫“杨影怜”,至于其他比如柳如是跟钱谦益、陈子龙等文士之间的诗文往来,乃至后面的复明运动,陈先生那旁征博引般的宏富著述,在下一直有点消化不了,每重翻一次都好像是看一部新书,毫无长进,真是无法可想。
陈先生的著作虽然很难消化,但他的文字对在下来说好像有某种魔力,虽然看不懂,但仅仅是一个字一个字读过去,就好像是一种享受。况且他的文章也不是全然不懂,比如《书信集》,以及《金明馆丛稿》里面的一些书序,里面并不纯粹是学术内容,而是包含陈先生大量人生遭际、个人感慨、家国情怀在里面,这一部分内容在下还是能够有所感触的。某些文字在下一读再读,几能成诵。特别是像《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这样的天地间皇皇至文,在下每次读都感动莫名,而且不厌其烦的向同学们推荐,可以说,陈先生的著作陪伴了在下整个大学生涯,以至于毕业的时候在下的专业虽然跟陈先生的学问关联不大,但在下还是千方百计的让毕业论文跟陈先生的学问沾了一点点边。从在下这一方面来说,也算是对在下推崇陈先生的学问人格这件事有所交待了,不然的话,在下始终会觉得有点遗憾。
除最初买的“两稿”是商务印书馆的“中国书库”丛书本外,当时在下看的陈先生的著作都是2001年的三联出版社出的那套《陈寅恪文集》的平装本。然而这套书出版已久,市面上已难见到,即便是网上也难以集齐,所以在下的陈先生文集总是不全。在下是如此喜欢陈先生的著作,连学校图书馆里面关于陈先生的研究著作都几乎一网打尽看了个遍,他的文集没有买全对在下来说总是个遗憾。好在2009年的时候三联出版社又出了这套文集的精装版,在下了解到后,马上在卓越网上下单了一套。在下清楚地记得,书送到的那天是我们期末考试要考吴康老师的“鲁迅研究”选修课(吴康老师学问精深,然而不幸早逝,一叹!)。考试之前在下收到短信,通知在下中午去拿书。在下的心早就飞到卓越网在我们师大天马学生公寓的快递集散点去了,连考试都心不在焉(后来因为偏题,果然考了零分)。考试一结束在下立马坐公交到快递点那里捧回了那套沉甸甸的陈先生的文集,打开箱子,精美的包装赫然在目。在下喜不自胜,赶紧抱着这套书跑到其他寝室跟别人炫耀,精神一直处在亢奋状态,至于别人能否理解,也一概不管了。
以上就是在下买陈先生著作的经过,可恨的是在下当年看书有个陋习,不管有没有心得,总是喜欢拿笔在书上点点画画,以至于在下看完之后,再翻开那本书时简直不堪入目,鬼知道在下当时怎么养成了这种陋习。不幸的是陈先生的这套文集也没有幸免,在下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天天把这套书带去图书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在上面点点画画起来(不是批注,就是单纯的点点画画),结果现在拿起案头陈先生的著作翻开一看,几乎没有一页没有鬼画符般的点画,在下看着这些点画,一套那么好的书被在下糟蹋成这个鬼样子,真是羞愧死了,心痛死了!然而也只能是追悔莫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