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让你拥有两个大脑
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比如爱因斯坦,也只有一个大脑,当然,他的大脑褶皱肯定比我们普通人多得多。但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却能让你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两个大脑。
本书介绍了上世纪的一名德国公务员卢曼,是怎么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从而成长为德国最有名的学者之一的成功秘决。
30年间,卢曼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卢曼还有不少经典语录和他的著作一起流传了下来——
问:你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卢曼:社会理论,持续时间是30年,成本为零。
这其实等于没回答,社会理论包罗万象,除了数理化都能塞到这里面来。关键他研究领域之广还真只能这么回答。
最气人的是他说成本是0。人家累死累活出一本书不知道要掉多少头发,你轻松58本书还说成本是0。
问:你有没有错过生活中的一些东西?
卢曼:如果说我想要什么,那就是更多的时间,但令人遗憾的是时间实在太少了。
OK,好了,我们知道了,卢曼大神,你又一次装X成功。
《卡片笔记写作法》就哐哐哐把卢曼成功的秘诀一点不留,竹筒倒豆子一般全告诉了我们!
而且,书里告诉我们,只要用对方法,学习或者做研究、写作这些看上去就很折磨人的事儿,是很轻松很容易的!关键就在于用对方法!
废话说了这么多,直接进入正题吧。
这书其实就是教我们怎么做笔记的,做好了笔记,就能轻松写出论文、著作或者是长篇科普这样的大部头;做好了笔记,我们就能利用大脑的工作原理,更聪明、更从容地工作和生活;做好了笔记,我们就能迎难而上,走上成功的红地毯,成为人生赢家!
好,让我们一步步介绍怎么拥有两个大脑,怎么赢得人生吧!
一、怎么做笔记
卢曼的笔记分为三大类:
1.闪念笔记,也就是碎片笔记,什么破事儿你都可以记下来,生活中的点滴啊,路上碰上个什么趣事啊,你看书时心头的灵光一现啊等等等。闪念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就对了。
2.文献笔记。也就是摘抄笔记喽,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笔记,用作备忘和素材使用;
3.永久笔记。这就是卢曼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了,就是把以上两类笔记分类整理,淘汰重复想法,梳理出卡片之间的关系,收集整理出好想法,有用的存到卡片盒里,没用的丢掉丢掉!
存到卡片盒里,也很有讲究!每条笔记都要归档到一个分类中,并且要留下线索,确保以后你要用的时候,能很快地找到它,不让它成为孤立的一条笔记,那就价值不大。只有当本条笔记和原有卡片盒里的笔记有了坚实的联系,你才算真正拥有了这条笔记。
一天两天的看不出什么效果,当你积累得够多的时候,好的新鲜的想法就会从这些卡片当中涌现出来,就像一个有机的活系统,会随着你的成长而成长!
这可不是等于我们又拥有了第二个大脑了吗?
二、利用大脑原理,让我们更聪明地工作
卡片笔记给我们提供的帮助远不止增加一个外挂大脑!
它是切切实实地利用了大脑的工作原理,让它更轻松更高效地工作。
大脑工作原理是啥?简单来说,有以下三点:
1.每次只能做一件事。别想一心多用,那反而会降低你的效率。当大脑全神贯注于某一件事的时候,就是它最高效的时候。上世纪70年代,米哈里描述了一种毫不费力就能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也就是心流状态。卡片笔记能帮你处理写作中的其他杂事,让你一项接一项地完成每个小任务,从而不让你受那些破事的干扰,让你最快速度进入心流状态,轻松自在地完成写作目标。至于它是怎么做到的,就看下一条。
2.每次只能记住七件事。就是说大脑的工作内存就那么一丁点大,只能存7件事。超过了的话,那就不好意思,要么就扒拉出去了几个,要不大脑就急得要死,怎么办怎么办,好多事没办!更多的情况是,不但忘了几个,还同时焦虑得要命,哪件事都没办好!好在,大脑也是很好说话的,换句话说,也是很好忽悠的。一名叫蔡格尼克的心理学家发现,只要告诉大脑说这件事办完了,大脑马上就放下了,不论是真是假。那怎么告诉大脑呢?那就是,写下来!写到纸上!哦嗬,写到纸上,这不就是做笔记嘛!你瞧,这不就好了嘛,一方面你做了笔记,写下了你必须要记住的事儿,另一方面你的大脑也得到了安宁,它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上——OK,这不就轻松进入了第一条所说的,心流状态吗?
3.大脑很容易不耐烦。用学术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大脑的意志力有限。当它不断做事不断思考时,就会觉得累得要死,就想要摸摸鱼,东逛逛西看看(工作时的我本人),说人话就是,走神啦!那怎么避免这种情况?照样可以用卡片笔记来解决。
首先卡片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做决策。要知道做决定真的很枯燥,大脑真的不喜欢呀!而卡片笔记中已经存在了大量成熟的想法,这样就大大减少它做决定的数量了,这不就省力了么?
第二,卡片笔记里已经有大量的经过整理的素材,所以每个任务都能在大脑不耐烦以前完成,一个接一个任务的完成,大脑会非常有成就感,写作就像在打游戏,一关一关打下去,一点也不会觉得累!简直太棒了有没有,难怪卢曼说他只想要更多的时间,这样有趣的工作我也想干呀!
三、扩充大脑空间——牵出脑中那头象!
关于记忆,我们有两个很大的误区:
1.遗忘的东西,就是大脑用橡皮擦擦去了那部分记忆,它就是彻底消失了。NO,不是的。事实上大脑会把所有见过的听过的闻过的尝过的甚至只是想过的事物,统统存下来。但是!存的时间很短,保质期不长。过了那段时间,这些记忆就消散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它仍然在那里,但是你已经提取不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把它遗忘。
因为只有这样,大脑才能正常工作。否则事无巨细,什么都记下来,人的大脑会被信息塞爆,不知如何是好。有一位记者,国籍不详,他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所罗门·舍列舍夫斯基,他可以不费力地记住所有的事。但是他办不成什么事。为什么,比方他想去买个冰激淋,但小贩不经意间的话语就触发了他大量的联想和记忆,迫使他离开商店。
他过目不忘,但无法理解字里行间背后的意思。
所以,主动抑制记忆,正是大脑能正常工作的原因。
但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又记住很多东西,又不会陷入信息海洋中?
容易啊,卡片笔记啊。
卡片笔记可以记录非常多的事情,你往里记笔记的同时,也留下了日后提取信息的线索。你看,作者告诉我们,添加永久笔记到卡片盒里也很有讲究。要把每条笔记都归档到一个分类中,同时要添加链接。这样是为了确保以后能很快地找到它,不让它成为孤立的一条笔记,那就价值不大。
正如知识点在我们大脑里一样,只有当知识点同大脑中原来的知识结合起来成为组块,这个知识点才能留存下来,它才是一条活的知识,一个我们可以用的知识。
孤立的知识点很快就会消失在无边边际的信息海洋中。
这就扩展了你的大脑容量,让你既可以专注于重要的事情,又可以存下重要的信息。
2.大脑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记新的东西,就必须以遗忘旧的东西为代价。你记住了这部分内容,就会把那部分内容挤出去。但现在新的研究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新的知识可以和旧的知识一起组团,组成新的思想网格(或者说组成一头新的大象),新组团占用的内在空间和旧知识点占用的空间相比,可能更小,因为它更有序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牵出这头大象的绳索好好地保管起来,保证当我们要用的时候,大象能乖乖浮现在脑海里。当我们不断往卡片盒里添加标准的永久笔记时,其实就是不断地在组建一头又一头大象,当各个卡片群之间都建立起了联系,可以理解为是象群在慢慢地生成,而我们要用笔记时,可以只用其中的任意一头象——这是写某篇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把头象牵出来,调动整个象群的知识点——这是写大部头科普书的时候。
3.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错了,不是的。记忆其实分为两部分,输入和输出。也就是储存和提取。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是负相关的。就是说你在记的时候比较困难,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时,你提取起来反而会比较容易简单。大脑就像渣男,太容易得到的内容就难以提取,容易忘记;花了一定时间精力的就是心头好了,必须好好珍惜,分分钟拿出来显摆给你看。卡片笔记正好是这样的。你在记笔记时,是必须要把某个论点用自己的话简洁明了地复述出来,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但你提取时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德国作家申克·阿伦斯写的《卡片笔记写作法》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在初见时不屑一顾,感觉又是一本庸俗迎合大众口味的畅销书,不小心翻开后,就被它深深吸引,看完一次后马上看第二次,然后紧锣密鼓地写它的书评。如果用人来形容书的话,这本书就是典型的第三眼美女,越看越好看。从此刻开始,就开始认真地记卡片笔记吧,希望能像卢曼那样,30年后说出那么有范的(装B)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