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斯洛需求理论角度思考:男女是否可以建立纯洁的友谊关系
近期在网上看到一位博主的话带给我一些思考,已婚的她谈到跟结识四年的拳击教练日常训练后一起吃饭,课下这位男性对于生活中的问题也会向她寻求建议,这种交往让她突发感想,婚前同异性一起吃饭好像都是奔着恋爱婚姻关系的目的,像与同性间那种单纯提供情绪价值的友谊很少很少。
男女之间是否可以建立纯洁的友谊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结合我自己的经历我其实很想探讨一番。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男性成员较多的大家庭中,我的父亲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做了主要的育儿工作,与我年龄相仿的姐妹较少,所以经常可以接触的堂表兄弟占多数,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我,其实对于性别差异感少于一般的女孩,但到也并不是男孩子的性格,受学校环境影响,也以交往女性朋友为主。
中国传统式父母出于对“早恋”的扼杀,任何男女之间的交往都被冠以“恋爱”的名目,让我在这一时期对于恋爱关系的建立也就没有渴望。
由于我很希望同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做朋友,那时候其实不怎么明白男女在社会化后的差异,直到我上了高中才逐渐发现。
这个时期就是开头博主提到的婚前男女关系,多数都是奔着建立某种围绕“性”展开的关系,不可否认,这是人天生的本能,一个没有经历过“文明驯化”的人一生都会围绕着满足“食”“性”的自带本能行动,也就是马斯洛理论中的生理需要,因为这并不需要学习,属于娘胎自带。
所以对于很多进入青春期的某些未成年人来说,开始步入对“性”需求的阶段,渴望博得异性的关注,开始建立亲密关系。
我正式结交异性朋友是从初三开始,但是到高中毕业后我便很少同男性结交,出于建立朋友的需要的同时,发现一些接近的异性朋友却是围绕着满足个人“性”关系建立需要,这事实上给我了很大困扰,虽然并非全部,但是八九成是如此,我因为一直害怕父亲的雷霆手段,逐渐就限制交友范围。
当然也不能否认自己在那期间确实对于某个别异性的倾慕,但是大多数时候对待朋友没有因性别而产生差异。
可是我们整个社会对于相近年龄甚至年龄差异很大的男女关系都下意识的第一反应认为这是一对情侣、夫妻,回归本源,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区分性别的根本只是生理上的差异,很多我们现在看来的差异和对立,是在后天做了社会化的处理,像家务是因为女性卵子携带擅长的基因?因为精子就决定了男人要刚强勇毅,不可以脆弱哭泣?
所以我想,我们在是一个女人、男人之前,我们首先是一个人,不管是男女、女女还是男男,任意的组合都可以建立起友谊或者恋爱关系,世界之所以美好,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事物,原因之一就在于多样性、差异性。
现在我们就可以回到那个问题,男女之间是否可以建立纯洁的友谊,如果一个人满足了马斯洛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需要,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时候在建立关系时便开始像对待一个不会有着原始性需要的群体那样,把酒言欢、共叙桑麻。
这个问题看似因人而异,其实是一个涉及到很多领域的话题,如今终于可以结合个人经验对当年的一些疑惑获得自己的解读。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学习文化知识,但是很少涉及如何做人这门学问,而我也是到了奔三的年龄还懵懵懂懂,还好一切也不晚,或者从来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