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Karen Horney《女性心理学》第十二章 过分重视爱情
认识卡伦·霍妮始于朋友书架上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
后来在微信读书上看到她这本挺冷门的《女性心理学》,正好最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会需要男人”这个问题,想看看有什么不同的观点,于是在微信读书上陆陆续续的看了起来。
首先说下整本书看下来我对霍妮的看法——霍妮延续了非常多弗洛伊德提到的性本能、阴茎妒忌和俄狄浦斯情结,并以此——女儿对父亲,儿子对母亲的爱和占有欲,女性和男性的阉割情节等——为起点,进行了对女性心理的探讨。她试图去找到更多证据去证明社会心理对女性的影响是超越弗洛伊德提出的基于性本能的(这点是其他男性心理学家所做不到的),但是总体而言她还是站在了弗洛伊德对性讨论的基本观点上。
这一点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感受有点受限,毕竟我对弗洛伊德等人的阴茎妒忌的观点不是all buy。我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在中国这么辈分明确、性压抑的社会规则中,很难找到立足点,并且像霍妮所说,这些学者本身都是男性,只能从男性角度去提出一些理论。但是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霍妮所做的已经是一种突破,是一种尝试跳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尝试了。
下面是书目,以及针对第十二章,结合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写下的一些想法。
序言:聆听大师的声音 原序 一、女性“阉割情结”的起源 二、逃离女性身份——两性视点:女性的男性情结 三、被压抑的女性气质——性冷淡问题的精神分析 四、一夫一妻制观念的问题 五、月经前的紧张 六、两性之间的不信任感 七、婚姻问题 八、害怕女性——关于男女两性对异性恐惧的具体差异之观察 九、对阴道的否定——女性生殖器焦虑问题的探究 十、女性性功能失调的心理因素 十一、母性冲突 十二、过分重视爱情——对当前一种普通的女性气质类型的研究 十三、女性受虐狂问题 十四、少女青春期的人格变化 十五、对爱的神经质需求
十二、过分重视爱情——对当前一种普通的女性气质类型的研究
看这一章的时候,我带着这样的问题:
我似乎很渴望男性的认可,但同样过度重视男性的否定。而我为得到他人(男性)认可,应该做出的努力,比如在工作/赚钱中更加有野心和上进,似乎又经常被自我否定。 “也许我没有必要这么努力”, “ 野心太大但最后可能没有做为,或者女性显得太努力,这些对我都没有什么好处。”
另外,在我的生活中,我似乎自认为应该承担一个“好妻子”、“好助手”的角色,放弃或者不去想我是否有什么其他的追求,一切只是为了实现一个男人(父亲或者伴侣)觉得我应该做的事情。而同时我觉得被压抑,没有实现感。
上述的想法花了我很长时间去接受(内心经常os:不,作为一个独立女性的我不是这样想的!)
于是我想寻找答案——为什么男人对我来说很重要。
在第十二章中,霍妮开头提到:“很多人认为女性的努力是无价值的...他们认为女性应该把一切思想都专注于男性或女性身份是。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与马雷伊· 帝特利西的著名歌曲中所送样的“我只知道爱,此外别无选择”是相符的。
她写道,针对女性的社会学观点认为女性有一种“遗传的”、“本能的”、理想化的服从男性的特质,但从生理角度来看,这是不成立的。这些所谓的特质仅仅是因为女性“继承了传统”后,确实满足了社会和个体的日常活动需要。并且这种特质虽然为男性造成了某些不便,但也成就了男性的自尊。
于是,几个世纪以来,女性发展成为了低自尊的心理结构。
因此,对于那些按照自己独立意志行事的女性来说,她们需要抵抗外界的压力和自身的对立——即“女性只具有性角色的这一传统观念”。(社会学的观点)
但是,独立女性为何会在这种冲突中倒下?
霍妮认为,这就进入了个体心理学,也就是她熟悉和擅长精神分析学的领域。
在霍妮接触到的女性来访者中,她发现患者经常有抑郁等症状,这些症状被认为是她们自身的人格特质造成的。她发现,在这些案例中,与异性的关系对这些女性来说非常重要。与此同时,这些女性会压抑对工作和成就的追求,并且明显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缺失。
霍妮分析道: 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她们对男性过度关注。她们非常重视“我一定会有一个男人”的这种观念,并发展到全盘接受这一观点以及相似的所有观点。对她们来说,生活中的其他部分变得没有意义,只有与异性的关系才是重要的。
霍妮提出,种种女性来访者这种表达出来的状态(她们自己觉得不好,或者他人觉得不好)其原因在于:反映了我们(社会)对于女性气质的要求标准,即把自己完全献给男性,没有其他生活目标。
而这种规训(我认为是一种社会规训)对女性而言,多少带点强迫性质,并且,与其自身的天赋、兴趣和能力的自由发展和满足是相悖的。
因此女性对男性和女性都有一种更复杂的态度。她们既需要得到男性,表现出对异性关系的渴望,又会对女性产生敌意,如表现出在女性面前炫耀自己和异性相处和谐,以及对女性的破坏性。(也就是“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霍妮认为,单独从性能量(性欲)来解释这种复杂情感是不够的,重点还是早期形成的对男性顺从的态度,进而引起和女性的竞争态度,以维持现状——拥有一个男性,不会被抢走。
那么问题是,为什么这种强烈的竞争态度会不断被强化,并且具有破坏性质。
霍妮再次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去总结她遇到的案例:这些女性来访者小时候经常会遭受一种与女性(母亲或姐姐)“争夺男性(父亲或者哥哥)”的经历。这个时候她会把问题指向与她竞争的女性,并得出结论——她们是因为卖弄风情而得到宠爱。 因此,这些女性患者会通过自我防御的方式,憎恨/否认女性的卖弄风情,并且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卖弄风情。
这些女性们从童年时期起,就处于“如何吸引男人关注”的残酷竞争中。因此发展出两种防御心态:要么对女性有强烈敌意并进行竞争,要么索性避免与女性的所有竞争。于此,女性同时也产生“这么做是否正常”的想法,常常质疑自己“不正常”,比如怎么可以对母亲有这么大的恶意,怎么可以对父亲有这种不道德的迷恋,怎么我无法和异性建立良好的关系等。
总结一下,霍妮认为女性早期形成的顺从男性的态度与成长后需要实现能力的渴望,对女性来说产生了重要的内心冲突,以致于她们认为生活出现了问题,也认为她们自身也出现了问题。
她们产生了“想成为男人的渴望” “对女性的敌意”和防御心理,这些既抑制了他们在工作、社会成就上的追求,也影响到她们和伴侣相处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被强迫的性质,以致产生防御、反抗、抵触、想去控制男人的心理。(这在第六章“两性之间的不信任感” 和第七章“婚姻问题”中都有提到,霍妮探讨了女性复杂的心理导致了婚姻中经常出现问题)
至此这一章就结束了,借用一位读者提到的,霍妮提出的理论更像是认知心理学的范畴。阅读至此,我也认为霍妮有可能提出的心理疗法应该是认知疗法的一种。通过改变女性的认知,从而去引导女性去解决内心的冲突。
百度百科里提到霍妮的《女性心理学》这么写:
她仍于1935年放弃该选题。因为她感到,文化在女性心理形成中的角色令她无法确认哪些心理为女性特有,哪些不是。
她指出: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当前不可能真正地区分女性和男性心理上的不同;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不应是探讨“女性本质”,而应推动整个人类人格的完善。从此之后,霍妮开始发展她认为中性、对两性同样适用的理论。”
这么看来霍妮确实在写此书的时候纠结过,无法明确的找到一个框架来明确女性心理学的范畴应该如何,女性应该有哪些心理。因为从生理、性本能的角度来看,导致这些冲突的这些不是性能量过剩的结果。而从治疗的角度来说,精神分析师如果让女性去改变自己(无论是安心回归家庭或者为事业拼搏),这仿佛是在再次说明女性本身是有问题的,并且根本无法改变问题的根本——社会中男性高自尊、女性低自尊的现状。
因此霍妮在后面放弃了这个方向,可以说是一种明智之举,也是一种无可奈何吧。
© 本文版权归 eat no fish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