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恋爱还是谈需求
这个世界已经充满了逻辑与理性,如果不能将最后一点的感性封存到恋爱中,我将无所适从。
恋爱曲线图
如果世上真的有上帝,他一定会仔细阅读每一对情侣、夫妻的故事,因为这些足够精彩。我相信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段感情,就像找不出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 我的地盘我做主,笔者在此斗胆用文字作画笔,简单勾勒一张普通人的恋爱曲线图。
这副图的开端是一条粗粗的黑线,因为大部分的普通人对爱情的初定义都是:我喜欢你。爱情的萌芽总是来的猝不及防,俊美的容颜、磁性的声线、引人注目的才华、修长的手指、独树一帜的穿搭、无意中的善举甚至无厘头到洗衣粉的味道、谈吐的语调等等,都可以催化种子的破土而出。于是它第一次看见了万物,沐浴了阳光。兴奋、好奇、投入永远是初恋的关键词。所以,大学之前的爱情总是惊人的相似,大多数都可以抽象成一种或者多种元素的吸引。顺便说一句,大人们总是想在此阶段插上一脚,甚至使出浑身解数去引导孩子们的爱情观,矛盾便由此产生。

于是,时间轴推入到了18岁,原本的粗线立马开始丰富与活跃起来。原生家庭、求学环境、感情经历这三要素让爱情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姿态。一个从小缺少父爱的女生往往会爱上比自己年长的男士;被父母捧在掌心、衣食无忧的女生更看重伴侣的情绪价值;经历过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的女生更容易爱上能提供足够安全感的另一半等。原生家庭的遗憾,人们总是或多或少地想通过爱情来弥补。求学环境的影响力更是不言而喻,因为大学可能是爱情观受到冲击最大的时候,甚至有撕碎重组的可能。后来回看,大学的确是象牙塔,因为不用考虑衣食住行的现实问题;大学更是实实在在的漩涡,组成漩涡的恰好又是大学生自己。长相小帅、打扮新潮的室友隔三岔五的夜不归宿;同系的学霸与志同道合的女朋友,在图书馆里奋笔疾书;同社团的姐妹家境贫寒,才艺平庸,但凭着姣好的面容和不错的身材,身边总是不乏优秀的追求者。爱情的萌芽在这里肆意、野蛮、悲喜交加地生长。春风拂过,自是一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感情经历此刻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不太相信”可以喜欢很多人,但是只能被掏空一次“这种观点,年轻的身体在时间和新欢的作用下恢复力惊人。但初恋这件”小事“还是会可爱地在你心中烙下唇印:被伤害的一方或蜷缩起来,舔舐伤口,不敢再百分百地投入,或”屠龙少年终成恶龙“,报复他人也报复自己;伤害别人的一方或带着胜利的喜悦去寻找下一个猎物,或在某个午夜梦回的时分幡然醒悟,痛哭流涕,学会珍惜。
如果每一对大学情侣都能走到最后,离婚率会不会有小幅的降低?可惜没如果,那些没有找到最终归宿的毕业生们最终进入到了社会的洪流中。曲线图中的轨迹似乎正变的有迹可循:曲线变直线,且更多地去往之前未经历过的地带。大多数的普通人在房贷、工作、年龄、人际关系的压力下,发现留给爱情的土壤越来越少,养分也越发稀薄。但是情感经历的增加,结合社会阅历的丰富,需求就逐渐具体化。我一直不太愿意将社会人的爱情贴上“交换”、“功利化”、“合作”等诸如此类的标签,因为爱情本就不只是一种情绪价值。现实也从不是爱情的对立面,相反赋予它更立体化的内涵,如责任感、归属感等。社会人爱情的另一显著特点是补偿。学生时代没有亲近过美女的男人,在功成名就后,更有可能另觅新欢;前男友高大帅气的美女,有时选择其貌不扬但足以帮她解决问题的男人。背锅侠也好,怨种也罢,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相互补偿,和谐美满。
自然,婚姻是我们这幅图的终点。不管是一生只爱一人的坚守,还是阅尽浮华的浪子回头,抑或是亲戚朋友介绍的按部就班,大家殊途同归,开始围城内的生活。
谈感情亦是谈需求
正如华山派分为“气宗”和“剑宗”,爱情跷跷板的左右两端当然就是感情和需求。我们习惯称左边是“恋爱脑”,右边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社会和前辈迫不及待地将年轻人推向右边,平衡点也早已偏离了中轴线。但是爱情中没有对错,只有错过。错过就想补偿,去寻找另一种的平衡,这是人性的贪婪。跷跷板的本质依然是对抗,感情和需求的关系却更加错综复杂。情侣彼此提供着情绪价值、经济价值和性价值,具体到不同阶段,不同个体时,权重不同罢了。
研二秋天,导师换办公室,笔者帮忙整理最后的材料。那天早上推开老地方的大门,有幸看到了 绝美的画面:办公室的地上一片狼藉,杂乱地堆叠着废弃的演算稿纸、书籍和办公垃圾;棉絮纷纷从旧沙发的破缝处探出脑袋;搬运书柜、书桌时剐蹭的墙灰更是洒落一地。但在这片废墟中,一大捧精致的红玫瑰安静地靠在一个不起眼的墙角,在清晨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的生机勃勃。我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在这里,但感动于这种不期而遇。以至于多年后,有朋友问我什么是爱情。我脱口而出,爱情就是盛放在一片废墟中的最后一束玫瑰。

最后
写这篇日记的初衷是想呼唤出更多感性的人和事。在现有的框架下,保留住最后一点的真性情,不用事事都有目的性。房子需要牢固的地基和钢筋水泥来抵挡风雨,但同样需要红砖黛瓦来增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