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话别人永远记不住?我们大脑喜欢直截了当的呈现方式!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都倾向于喜欢直截了当的呈现方式。
换言之,事物或者信息呈现的方式越简单越直接,越符合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大脑的接受度就会越好。
1 大脑喜欢将事物建立联系
当我们面对一系列杂乱信息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倾向于它们存在某种联系,并且可以通过某种逻辑方式联系起来。
比如说有的时候,当我们在无意中发现经常有某个数字在面前闪现的时候,我们通常情况下就会认为这种现象带有某种寓意,具有某种指向性。
再比如当我们看到天空中一颗一颗独立星辰的时候,我们都更倾向于通过他们所在的位置将和将它们组合成一定的图案。
换言之,对于杂乱的信息,如果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记忆的话,对于我们大脑会是一种负担,所以我们本能的认为他们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并且试图建立这样的联系。
使得我们更容易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归类,便于我们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记忆。
所以对于零散的信息而言,大脑倾向于让信息变得更加简单易懂,更加便于处理。
2 大脑喜欢三个以内的信息
大脑能够短期记忆的东西数量不超过七个,科学家提出大脑的短期记忆,一般能够容纳的是七个以内的记忆项目,而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三个项目。
换言之,当信息呈现的数量太多的时候,就会给大脑增加更多分类整理的负担。
也就是说如果在你面前一次性出现的信息太多,我们就会无法记住,进而陷入烦躁。
而如果需要我们处理的信息数只有三,或者是甚至于只有一的时候,大脑的工作量会大大减轻,从而让我们觉得这些信息更容易处理,或者说更容易记住。
所以说如果你想让其他人更好记住你所给出信息的话,那么这个数量维持在三个左右。
如果数量实在太多,那么尽量把它们进行分类总结之后,让它们尽量仍然不超过三类。如果确实数量太多,那要么删掉,要么还是拿一,张纸写出来吧。
3 大脑喜欢一开始就能明确的意图
我们有时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会进行一系列的语言输出,在这一系列语句中蕴含了我们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在一开始就把这个意图表现出来,就可能会对别人地理解制造困难。
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都千差万别,相同的语句我们所进行地理解和解读都可能不相同。
而我们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别人需要通过我们的所有语句去逐一分辨,并且归纳总结出我们的主体思想,这件工作本身的工作量就非常大,有的时候甚至会因为解读方式不同而造成理解误差。
比如曾经有一个人突然从亲戚那里接收了一只兔子,但是因为相互沟通不畅,使得意图解读出现了偏离,委托人是希望让他帮忙在出差期间照顾一下自己的兔子,但是接收方因为解读误差,以为给的兔子是用来吃的,结果把兔子给红烧了。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误差或者混淆,能在沟通一开始,就主旨明确的说出自己的意图,后面根据情况进行详细解释。
这样既可以有效的和对方进行沟通,也可以使对方用尽量少的脑力来理解我们所表达的思想,也会让他觉得更加舒服,更容易接受。
所以,如果真的想要进行明确有效地沟通,需要根据大脑的喜好,一开始就申明自己的意图,给出尽量少的信息,让信息之间建立逻辑关系,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