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之路01 不将就
前一阵看见友邻的神比方:相亲遇到合适的人,如同在米田共里淘金(大意如此)。也许有点夸张,但现实对于所谓“大龄剩女”也差不多吧。
回想起刚毕业那会儿,家里的亲戚和朋友轮番给我介绍对象。本着尊重长辈不把亲戚关系搞得太糟糕的原则,只要不太离谱的,我都去见了。一家限一次介绍机会,其实没见几个,时间太久远我都记不清了。
有直接提出要来我家见面的化学研发男,周末在朋友家的餐馆兼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啥规划。不会扫码点餐,“吃得好”的定义是在饭店吃四菜一汤那种。
有约在图书馆休息区闲扯的,就着一杯速溶咖啡听了好久的创业经历和各种想法。曾经是初中校友,同班同学是我好朋友,父亲是我初中的老师,有点印象。然而,这些联系不妨碍接下来毫无联系。
有亲戚说“长得很好看”的律师,实际皮肤状况差到我需要忍住说出“去皮肤科看看”的建议。请吃一碗二三十元的面需要开发票回去报销,聊天如同在法庭审问被告人,下雨自己不带伞还需要我撑伞送到地铁站的。走好!
还有朋友老公的远方亲戚这种,在没有约定好的情况下就来打工点送惊喜的。当时大约状态很差,直接走人了。回头想想落荒而逃实在有失风度,不过当时也没力气好好应对。
还有提出必须要嫁过去的(虽然苏州两家并一家的习俗有点神奇,但也有合理之处),先问问我老爹同不同意吧。还有本来是别人介绍的,最后开口让我帮忙找对象的,用一杯免费的星爸爸认识到此狮子男有多自恋和狂妄。还有亲戚想来第二轮的,初中还是高中毕业生,掐指一算,我当时高中毕业都七八年了。我还没有神经到非要找个高中生过日子的地步,怒而拒绝。
自此,三大姑八大姨帮忙找对象阶段暂告一段落,我也试图自己挖掘一下周边。在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行业,前辈曾说过:外科实习时如果没有脱单,后面就很难了。极有道理,毕竟要相信概率。
有本可以成为朋友甚至进一步交往的同事,也许是因为我没有恋爱经验,也许是彼此的步调有差异,也许只是出于直觉的反应,断断续续维持了三个月左右最后不了了之。其实还挺介意当时不好好说再见、回头又来专业以外的联系的,还是保持距离为好。
朋友之前就提醒过,相亲想多了容易抑郁。我是有点社恐,但如果把相亲对象当路边的陌生人或者病人一样闲聊,只是见一面的话倒也不算太耗能量,只是重复地观察人类却没有办法深入了解挺无聊的。
我知道自己多少有点怪怪的,至少和一般意义的女生是有所不同的。但以上我见到的男生多少也有点怪怪的,要求不高,能好好聊天就行,但是,都不大行啊,见完基本就没有下文了。至少,没有当面问我收入多少、家里有没有房有没有车之类的,无聊但也不至于太失礼。
然后就遇到了中华好室友X,多好呢?是男的就好了,再也不用相亲了,哈哈!当然,接下来几年确实也没怎么相亲,没印象。家里发生了很多事,自己也想清楚了很多,也开始反向给老妈洗脑。愉快地半个月回去当米虫,顺便让老妈稍微念叨几句。觉得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也不错,为什么非要结婚呢?找不到对象老了就和X互助养老好了。
接下来进入了心态比较好的阶段,于是遇到了相对靠谱的相亲对象。本科学历,年龄差也可以,工作单位离得也很近,还算聊得来。然而,就是觉得哪里不对,缺少点什么。非要说啥,就是激情吧,无论见多少次都无法将关系进一步推进——至少我感觉是三个月一直在原地踏步。但是对方觉得可以带回去见父母了,估计认为“适合结婚”吧——人不算丑,学历不低,工作稳定,本地有房。最后摊牌的时刻,果然说出了结婚是任务这样的话。既然如此的话,那不好意思,不是我也可以的。我直接说“我可以选择不结婚的”。本来还觉得这种“断崖式拒绝”过于残忍,不过想想别人把我的真心当任务难道就不是在浪费我的生命吗?
经常和X聊天,我们这类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活得太清醒。也许我们不知道将来会遇到怎样的人能让我们心甘情愿地进入婚姻关系,但我们知道自己不想要和绝对不能够接受的是什么。
经常会有人说我们“挑”。我经常开玩笑说,当面前有大于等于两个选择时才能挑。也许我们的“难搞”之处在于根本没有要求:不要求对方一定要什么学历和收入,不要求对方在苏州有房有车,也不要求一定是本地人(老妈更喜欢外地的)。确实挺难满足的吧!
不管怎样,身为新时代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稳定收入的女性,能笃定地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就算还没有遇到给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的人,也不至于需要别人来雪中送炭。
我不是绝对的不婚主义者。没有遇到合适的就一直一个人也可以;到40岁遇到喜欢的人想结婚也可以。都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选择。
先把自己过好,不需要将就。
木木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智齿崩坏 (3人喜欢)
- 典型和不典型的一天 (4人喜欢)
- 产假余额为零 (5人喜欢)
- 相约星期二 | 祸兮福兮
- 2024年终回顾(简易版)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